董志祥 李還原 陳奕霏 郭軍│文
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昆明 650500
一名記者采訪一位年輕人說,是什么支持你在這么炎熱的下午,不辭辛苦,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呢?是夢想嗎?是熱愛嗎?年輕人說,是貧窮??赐赀@個對話讓我感慨良久:支持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動力是什么?難道僅僅只是生活的壓力和茍且,不得已才工作的嗎?答案我希望通過一個養(yǎng)了40年蜜蜂的老師傅的故事來回答。
于天海師傅生于1953年,東北人,機械工人。本來是和養(yǎng)蜂扯不上任何關系,但卻是一個養(yǎng)了40余年蜜蜂的老師傅。老于和蜜蜂結緣始于麗江林機廠,那時剛工作,飯后常去散步,看到廠子附近擺放著很多蜂箱,東北人愛嘮嗑的癮就犯了,看蜂農閑暇,就嘮上了,這一嘮,一發(fā)不可收拾,今生今世就這么和蜜蜂結緣了。此后,他經常過來跟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養(yǎng)蜂師傅們聊天,慢慢對蜜蜂有了了解,蜜蜂世界里那些神奇的故事,讓老于聽的如癡如醉,遠遠比機械世界里的一釘一鉚要有趣得多,逐漸對養(yǎng)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那時還沒有動養(yǎng)蜂的念頭。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時候,偶遇北京西山附近放蜂的一個養(yǎng)蜂大戶,得知養(yǎng)蜂既可以產蜜,還能授粉,如果在工作之余養(yǎng)點蜜蜂,既能有蜜吃,或許還能賣點錢,提高生活品質。老于聽的美美的,有蜜吃,有錢賺,也就從那一天起,老于就開始盤算養(yǎng)蜂的事情了。
出差回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買1箱蜜蜂來練練手,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提高養(yǎng)蜂技術。但是當時剛結婚,沒有錢啊,怎么辦?突然看到結婚時妻子的嫁妝——寫字臺,應該可以換1箱蜜蜂。于是躲著妻子,用寫字臺換了兩脾蜂。妻子生氣跟他冷戰(zhàn)了半個月。有了蜜蜂,終于可以擼起袖子加油干了,下班之后,趕忙跑回家,研究那些小蜜蜂。在上世紀70年代,哪里還有蜂帽等防護用具,都是徒手養(yǎng)蜂,被蜇就成了家常便飯。也就是這個時期,掌握了養(yǎng)蜂基本功。那時候,對蜂毒沒有免疫,每次檢查蜜蜂,臉上都要被小蜜蜂親幾口,年輕帥氣的臉瞬間變成了肥頭大耳。怕同事和朋友笑話,不好意思出門見人,找了個理由請假在家折騰蜜蜂,一周消腫才上班。
初學養(yǎng)蜂,前三年一口蜜都沒吃上,妻子不理解,好好的機械工人養(yǎng)啥蜂啊,那時候,沒有網絡,沒有培訓班,養(yǎng)蜂師傅都是走南闖北的,請教經驗豐富的師傅都困難。家里蜂群數量很少,也沒錢買蜜蜂了,這該怎么辦呢?老于到處打聽,才知道《中國養(yǎng)蜂》(現名《中國蜂業(yè)》)雜志,托關系,到處打聽借來幾本,如獲至寶。在翻閱雜志時,老于發(fā)現原來是自己蜂王太老了,產卵力下降,怎么操作,正在一籌莫展,麗江蜜源開花了,廠子附近又有江浙轉地蜂場過來。沒辦法,老于三天兩頭往老師傅蜂場跑,跟老師傅的小徒弟聊得很開心,時不時給他們麗江特產,慢慢得知老師傅喜歡喝酒。一等到發(fā)工資,老于花了33.5元買了兩瓶茅臺酒,當時他一個月的工資也才35元啊。一家人1個月的柴米油鹽又被拿去學技術了,妻子一個月沒理他。但虛心好學的老于,終于成功的把育王技術學到手。
于師傅1976年開始養(yǎng)蜂,養(yǎng)了3年后才偶爾能吃點蜜,直到1985年才算真正取到商品蜜。查蜂,育王,分蜂,病蟲害防治,都是在這10年間里慢慢掌握的。在采訪中老于說,當年懷著一腔熱情,不管遇到多大困難都始終沒有放棄養(yǎng)蜂,當時國家鼓勵養(yǎng)蜂,一些公社、農場都有專門養(yǎng)蜂員,但很多人遇到困難就放棄了。他說,自己性格變得這么開朗,也是托養(yǎng)蜂的福,見到養(yǎng)蜂人都要嘮一嘮,那些全國轉地的養(yǎng)蜂人,天南海北的跑,見識廣,經驗豐富,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直接借鑒老師傅的經驗,省去很多摸索時間。另外,由于是機械工人出生,木匠活對他來說都是輕車熟路,無師自通。于師傅在養(yǎng)蜂中,到處搜集不同類型的蜂箱,通過查閱《中國養(yǎng)蜂》和其他資料,根據當地氣候特征,蜜源情況,因地制宜對蜂箱進行了改進,在實踐中找到了最適合蜂箱尺寸,而且都是將廢舊木料或裝修廢料重新利用,幾十年的積累,如今出售蜂箱也成了老于收入中的一部分。而于師傅也在實踐摸索中不斷學習,積累豐富的經驗,并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養(yǎng)蜂專家。當時,每年已經能夠采到幾百斤蜜,于師傅都將蜜送給當地的鄰居朋友。上世紀80年代他就掌握了花粉的脫粉方法,但當時還不知道花粉的功效那么多,由于蜜源太好,粉源太足,所產花粉量也很多,送給親戚、朋友,吃不完的花粉都拿來喂雞,雞肥蛋多,在那個物質十分匱乏的年代,雞蛋吃不完,還是很令街坊鄰居羨慕的,妻子也對他養(yǎng)蜂態(tài)度有了好轉,完全支持他養(yǎng)蜂。
在和蜜蜂打交道半輩子之后,老于又癡迷上了蜂療。說到蜂療,其實他不陌生,經常在雜志上看到報道。真正開始學蜂療,還是從風濕性關節(jié)炎病人找上門來買蜂開始的。由于養(yǎng)蜂幾十年,廠子從麗江轉到昆明后,老于又開始在城市養(yǎng)蜂,老于老客戶比較多,蜜好不怕巷子深,有人慕名而來。但這次來的不是來買蜜的,而是買蜂蜇的。老于一下子懵了,交流后才知,老人被風濕困擾多年,醫(yī)院治療多年沒有效果,聽說蜂蜇可以治療,就來了。但老于不懂穴位,老人說我略知一二,按照書中圖示穴位用蜂針治療。最后,老人風濕還真被蜜蜂蜇好了,這對老于啟發(fā)很大,后來用高價買回來一本蜂療書天天看。與蜂友閑聊中得知,房柱老師就住在昆明,老于欣喜若狂,想辦法要到了地址拜訪。后來了解到廣東有一個蜂療培訓班,雖然年齡已近60,但老人家覺得自己身子骨比年輕人還硬朗,于是不顧家人反對,只身一人前往廣州學習蜂療。如今,老于已經治愈了30多名風濕性關節(jié)炎患者。
老于也像千千萬萬的蜂農一樣,在養(yǎng)蜂的實踐中結識天南地北的蜂友,了解大江南北的故事,總結大家的經驗,不知不覺中,養(yǎng)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見到養(yǎng)蜂人,就像見到了親人。
風雨養(yǎng)蜂40年,庭院深處蜂常舞。酸甜苦辣一路伴隨,但走到最后,笑聲掩蓋了失敗的苦澀,辛勤的汗水換來豐碩的果實。如今,老于家里經常高朋滿座,買蜜的,蜂療的,學藝的。40年前人養(yǎng)蜂,40年后蜂養(yǎng)人。老于也在養(yǎng)蜂中形成一套自己的養(yǎng)蜂管理模式。每次跟老于交流,都能學到新知識。老人家常說,退休了,沒事干,養(yǎng)養(yǎng)蜂,身體健康,還能換點煙酒錢,還能以蜂會友,結識很多愛好養(yǎng)蜂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