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俊
(710061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近年來,民間借貸發(fā)展迅猛,相伴而生的“套路貸”犯罪也愈演愈烈嚴重擾亂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經濟金融秩序的穩(wěn)定,阻礙了正常金融活動健康的發(fā)展,更甚者破壞了司法公正與權威。
首先,“套路貸”并不是一個規(guī)范的法律術語,也不是一個刑法中新的罪名,而是一系列的犯罪行為的統(tǒng)稱,會牽涉不同的罪名。
“套路”是當下熱門的網絡流行詞,其網絡含義是指精心策劃的一套計劃或是形容對象十分老練,極具經驗從而形成一類較為成熟的行為。從該含義可知其詞性偏中性,而“套路貸”為什么以“套路”來命名具有非法性的犯罪活動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網絡流行、貼近生活、形象地道的描述更能為人們所接受,因此更能加大宣傳影響力,起到警示作用;更重要的是,以“套路”命名更能體現這種新型犯罪活動的實質特征——套路貸的實施手段多樣,卻有共通的套路。這個套路就是放貸方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簽訂虛假借款協議”“制造資金走帳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轉單平帳”等方式,采用欺騙、脅迫、騷擾、糾纏、非法拘禁、敲詐勒索、虛假訴訟等手段,非法侵害受害人的合法財物。因此,套路貸涉及的罪名有詐騙罪、敲詐勒索罪、搶劫罪、非法拘禁罪、尋釁滋事罪、虛假訴訟罪等。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會使得“套路貸”的套路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行為人騙取、勒索受害人錢財。
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最近聯合出臺《關于辦理黑惡勢力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其中第20條明確規(guī)定:對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假借民間借貸之名,通過“虛增債務”“簽訂虛假借款協議”“制造資金走賬流水”“肆意認定違約”“轉單平賬”“虛假訴訟”等手段非法占有他人財產,或者使用暴力、威脅手段強立債權、強行索債的,應當根據案件具體事實,以詐騙、強迫交易、敲詐勒索、搶劫、虛假訴訟等罪名偵查、起訴、審判。對于非法占有的被害人實際所得借款以外的虛高“債務”和以“保證金”“中介費”“服務費”等各種名目扣除或收取的額外費用,均應計入違法所得。對于名義上為被害人所得、但在案證據能夠證明實際上卻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后續(xù)犯罪所使用的“借款”,應予以沒收。
而上海、浙江兩地的有關司法機關為了落實該文件的精神,陸續(xù)出臺了關于辦理套路貸刑事案件的工作指導意見。
近日,中國銀保監(jiān)會、公安部、市監(jiān)總局、央行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民間借貸行為 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嚴厲打擊以下非法金融活動:利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等非法集資資金發(fā)放民間貸款;以故意傷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嚇、威脅、騷擾等非法手段催收貸款;套取金融機構信貸資金,再高利轉貸;面向在校學生非法發(fā)放貸款,發(fā)放無指定用途貸款,或以提供服務、銷售商品為名,實際收取高額利息(費用)變相發(fā)放貸款行為。同時,《通知》要求,嚴禁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從業(yè)人員作為主要成員或實際控制人,開展有組織的民間借貸。
以上這些最新動態(tài)都表明套路貸的社會危害性巨大,打擊套路貸需要多部門聯手協作。
筆者認為“套路貸”出現的原因還是在于中國逐漸緊縮的金融政策,中小企業(yè)或個人融資難度加大,尤其是資金密集且資金需求高的房地產及相關行業(yè)。對于中小企業(yè)而言,一旦資金鏈條斷裂或脆弱,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受到沉重打擊,這就促使民營企業(yè)主不得不參與到并不規(guī)范的民間借貸市場中來,從而掉入“貸款陷阱”,造成自身合法財產的損失,更有甚者被逼家破人亡。
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放開金融管制,實施寬松的金融政策和法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寬松的金融環(huán)境又會衍生出相應的其他問題,比如資本的避實就虛,抬高樓市、股市等金融市場資產價格從而形成資產泡沫,衍化出金融危機的風險,尤其是中國目前正處于與美國關系微妙的處境中,若不控制解決好自身內部的問題,美國很有可能對中國實施一場沒有硝煙的以貿易戰(zhàn)為名的金融戰(zhàn)。
所以,陷入這種兩難境地,如何處理好寬松到緊縮之間的度,就是對政府執(zhí)政能力與智慧的考驗。從最近政策動態(tài)不難看出,中央早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已采取相應的措施。因此不難預料,在不遠的未來,在整體金融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各種金融亂象的整治,將會保持持續(xù)的推進。
(1)事前,有關機關和人民群眾要采取積極預防的措施。比如,對于立法機關需要盡快出臺相關法律促使民間借貸市場規(guī)范化;司法機關也要出相應的司法解釋來具體細化操作;執(zhí)法機關要加強對民間借貸市場的監(jiān)管。此外還要借助媒體輿論的力量來普及,降低人民群眾了解套路貸所需的信息成本,努力提高其風險意識,從而作出正確、理性、合法的選擇。當然這也會增加潛在的行為人違法的難度和成本,降低其犯罪的可能性。
(2)在事中時,執(zhí)法機關需要嚴格依法行事,對受害者提供有效的幫助。受害人也要積極固定行為人虛增債務所留下的證據,比如收款要有收據;在面對行為人的人身威脅時要主動尋求公安機關、律師的幫助。
(3)事后,有關司法機關要嚴防虛假訴訟形式的套路貸,維護司法公正與權威。同時也要宣傳最新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感召犯罪行為人主動認罪認罰,幫助受害人挽回損失,從而降低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
“套路貸”犯罪的頻發(fā),不僅直接侵犯公民合法財產權益,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還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甚至影響了司法的公正與權威,降低司法公信力。對該類犯罪的嚴懲需要多部門聯合起來,溝通協作,形成合力。
[1]孫麗娟,孟慶華.“套路貸”相關罪名及法律適用解析[J].犯罪研究,2018,1:97-103.
[2]陳侃.揭穿“套路貸”的套路[N].檢查風云,2017,18.
作者簡介:
何佳?。?991.1~ ),男,漢族,江西贛州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西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