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成
小時候,家在天山腳下的一師四團十八連,連隊東面有個澄沙池,池邊長滿蘆葦。每到布谷鳥開始啼叫的時候,我就開始盼望端午節(jié)了。因為在端午節(jié)那天,我可以吃到香甜的粽子。
每年包粽子,要在頭一天就先將要用的糯米和紅棗洗好,用清水泡上,把新鮮的葦葉洗凈,放在清水中泡。第二天,開始包粽子時,母親先將兩三片翠綠的葦葉疊在一起,折卷出一個尖來,放上雪白的糯米和大米,再放上兩三個紅棗,然后將葦葉從后向上一折,用麻繩攔腰一系,一個粽子就包出來了。
母親是閩西客家人,包粽子有傳統(tǒng),得心應手,速度也快,一會兒,盆里就排滿了大大小小的粽子。粽子包好下鍋煮的時候,滿屋子飄溢著清新葦葉的味道,在屋子外面好遠也能聞到。煮熟后,為了好剝,撈出先用冷水浸一下。解開麻繩,剝開一層層的葦葉,露出雪白如凝脂般的糯米,里面鑲嵌著如紅寶石般的大棗,香味直往鼻孔里鉆,讓人饞涎欲滴……
父親是個文化人,上學上到高中。每到吃著又香又甜的粽子,父親總會語重心長地給我講述它的來歷。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兩千多年來,每年在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作為敬獻給詩人的祭品。
今年,又到了布谷鳥啼叫的季節(jié),已過八旬的母親又開始為包粽子做準備了。兒時的葦塘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新蓋的樓房。我到集市上買來一束束粽葉,母親把它們細細地洗干凈泡在水里,每片葉子都顯得那么潤澤水靈,還有雪白的糯米、鮮紅的大棗,加上五顏六色的果仁和葡萄干,就像是一幅溫馨的畫面,使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兒時。我想,到吃粽子的時候,我也應該像父親當年那樣,給孩子講講屈原的愛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