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市第五中學(xué) 王躍波
如果以人喻蔬菜,毫無疑問,辣椒強勢,番茄甜美,黃瓜清純,韭菜正直,而南瓜溫和。
南瓜味道淡淡的,微微有些甜。我們這里,更習(xí)慣叫南瓜為倭瓜,聽起來土土的,也確實土。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隨便什么地方,撒上幾粒種子,不用管它,就長得熱熱鬧鬧喜氣騰騰的?;蚺罎M墻,或爬上樹,或爬滿草垛籬笆,要是實在什么依靠也沒有,就在地面蔓延成片,一棵秧就蔚為壯觀,虎虎有生氣。
夏天,早起遛彎,總能迎面撞見它們的身影。紅色的磚墻,翠綠的藤葉,沿墻扶搖而上,又順勢翻到墻外,翩然而來,猶如一片小瀑布,黃花燦燦,柔嫩耀眼。不由得,想起“枳花明驛墻”,溫庭筠這句不太出名的詩。忽然了悟,這個“明”字,真是用絕了。明,就是亮。眼前一亮,一掃之前的黯淡無光,精神為之一振。枳花淡白,尚且明艷,更別說這一瀑金花燦燦了,亮度不知又提高了多少。要是近旁有樹,伴有微風(fēng),真就是“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妙不可言。想想瓜秧爬到高處,倭瓜搖搖欲墜,想摘又夠不著干瞪眼的樣子,就好笑。樂不可支。
倭瓜秧很能結(jié),一串串滴里嘟嚕的,常常來不及吃就老了。年輕人不怎么愛吃倭瓜,老人們對它則又愛又恨。老人還是孩子的時候,吃了太多倭瓜了,為了飽腹,早就吃膩了??梢捕嗵澦母弋a(chǎn),他們才度過了饑餓的艱難歲月?,F(xiàn)在呢,也吃,和別的菜調(diào)換著花樣吃,倒也覺得挺好的。
倭瓜本就不難吃。小嫩倭瓜,加蒜清炒,最是簡單。為了調(diào)味,放幾個小紅辣椒,紅紅綠綠的,好看又好吃。包小餃子,瘦肉調(diào)餡,質(zhì)地柔軟,入口即化,牙口不好也沒關(guān)系,好消化。要是別的菜一時不夠了,用倭瓜來救場,也是不錯的。比如芹菜餡,加入倭瓜還是芹菜味兒,鮮,香。倭瓜既救了場,還不爭功,更不怕挑刺。還是你的芹菜味兒,有什么可挑的?
論溫和,倭瓜最是。
老倭瓜最好了。秋后,黃黃的,帶著紋路的,長的圓的,一堆堆的放在窗臺上。曬,越曬越甜。切開,在屜上圍成一圈,擱在柴鍋里隔水蒸,那叫一個甜!那是植物自然的香甜,愛吃糖,再撒上一層白糖,金黃的泛著明亮的光澤,軟軟糯糯,絲絲縷縷,肌理分明。要是不嫌硬,可以連皮吃。
還有一種精致的吃法,糯米蒸南瓜,或曰糯米南瓜盅,做法大同小異。一定要選那種圓圓的紅紅的小金瓜。糯米、紅豆提前泡透,裝入挖空的南瓜盅里,還可以加蜜棗、豆沙、枸杞、葡萄干什么的,看喜好。上鍋大火蒸,火候到了,出鍋,拿盤倒扣,澆上蜂蜜就可以吃了。紅艷艷,香噴噴,往桌上一擺,光看著,就覺得心滿意足。好吃是好吃,就是太麻煩,費心思。除非是重大的日子,要么就是主人家特別有情致,平時一般很少這么做的。
日子過得散漫慣了,吃上也不講究,還是大鍋蒸倭瓜,更隨性,更自然。不必精挑細(xì)選,不必提前備料,想吃,隨手拿起一個,不論大小長圓,夠老就行,洗洗,切吧切吧就入鍋了。樸實純粹,真好。
小時候,不愛吃倭瓜,聽名字就夠了?,F(xiàn)在,當(dāng)做一般蔬菜,隔三差五吃一頓,也沒覺得有啥。吃不著,又有點想。漸漸,竟吃出了滋味。那就吃唄,繼續(xù),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