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遙
劉公島位于山東省威海灣口,東西長4千米,南北寬1.5千米,面積約3平方千米,最高處海拔153.5米。提起劉公島,人們不禁要由衷贊嘆它的美,一是劉公島的“生態(tài)美”——島上有著清新怡人的自然風光;二是劉公島的“文化美”——島上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近百年來發(fā)生在劉公島上的愛國故事,讓歷史永遠記住了劉公島的名字。
劉公島的“生態(tài)美”
劉公島自然風光優(yōu)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島上氣候宜人,具有春冷、夏涼、秋暖、冬溫和晝夜溫差小、無霜期長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在12℃左右,是避暑、度假、療養(yǎng)的理想之地,也成為威海重要的旅游勝地。劉公島上地勢北高南低,北坡海蝕崖直立陡峭,如刀削斧劈,南坡海灘綿延,水清沙潔。島上峰巒疊起,植物茂密,遠望松濤翠柏,郁郁蔥蔥,近觀鹿群結(jié)隊,鳥語花香,森林覆蓋率達85%,以黑松為主。因為植被保護良好,劉公島還被授予“國家森林公園”稱號,也是我國唯一的海上森林公園,園內(nèi)蒼松翠柏,風景獨特,數(shù)百頭野生梅花鹿出沒林中,還有北洋海軍忠魂碑、劉公像、劉公亭、動物園、觀海樓、五花石、梅花鹿園、板疆、釣魚臺、聽濤亭等20多處自然景觀。
劉公島的“文化美”
想必大多數(shù)人第一次聽到劉公島的名字是在近代著名愛國詩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威海衛(wèi)》里——“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我有一座劉公島做我的盾牌。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jīng)到了。我背后葬的盡是圣人的遺骸!母親!我要回來,母親!”當年,劉公島身為中國的國土卻落入外國殖民者的統(tǒng)治,成為多少愛國志士心中的痛。
劉公島面臨黃海,背靠威海灣,處于進出渤海的門戶要地,也是看守北黃海航道的重要節(jié)點,因此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zhàn)艦”之稱。提到劉公島,不得不提起近代史有名的北洋水師和甲午海戰(zhàn)。劉公島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清光緒十二年,清廷建立北洋水師,并設督署于劉公島上,島上建有海軍公所,因提督為丁汝昌俗稱“丁公府”,為北洋海軍提督及其總兵、副將、參將們議事辦公之地,是北洋海軍的指揮機關(guān),朱漆正門上懸掛著李鴻章所題的“海軍公所”橫匾。
島上的“中國甲午戰(zhàn)爭博物館”向人們?nèi)嬲故玖思孜鐟?zhàn)爭那段屈辱的歷史。館中展出了珍貴的甲午戰(zhàn)爭歷史圖片650多幅,復制了大量甲午戰(zhàn)爭時期的武器裝備,還原再現(xiàn)了多個超寫實人物塑像場景,還展有大量反映甲午戰(zhàn)爭的巨幅油畫和巨型雕塑。
1894年的甲午海戰(zhàn),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后在日艦圍攻下,全艦官兵250余人一同壯烈殉國。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lián)“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jié)公”謚號。一段沉重的歷史,讓人民銘記:一個政權(quán),腐敗就要政熄國亡;一個民族,落后就要挨打受氣。劉公島已不僅僅是一座島,更是一面鏡子,照亮后人,勿忘歷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