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欣
[摘要]1952年9月,為解決各級司法機關中存在的組織不純、思想不純、作風不純問題,江西省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掀起了司法改革運動。經過3個月的深入開展,司法改革運動在江西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受歷史局限也不可避免地對江西司法系統(tǒng)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
[關鍵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江西 司法改革
1952年8月至1953年2月在全國開展的司法改革運動,是新中國法制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司法改革運動以后,新中國的司法體制和司法傳統(tǒng)得以最終確立,并對以后的法制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2年8月13日召開的政務院第148次政務會議,批準了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部長史良的《關于徹底改造和整頓各級人民法院的報告》。史良指出,全國各級法院“總體情況雖然還好,但存在的問題也很嚴重,主要是舊法觀點和舊司法作風還在橫行,法院干部中舊司法人員比例很高,貪污腐敗分子為非作歹……因此,必須對全國各級人民法院進行‘徹底改造與整頓”[1]。江西在行政區(qū)域劃分上屬于中南區(qū),該區(qū)于1952年8月15日召開政法工作會議,著重討論司法改革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隨后,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正確進行司法改革工作的指示》。9月,江西司法改革工作進入實施階段。
一、江西司法改革運動的必要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出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與重建司法的需要,江西省留用了部分舊司法人員,而且在司法人員總人數中所占比例不低。據江西省人民政府政法委員會1952年9月3日的統(tǒng)計,全省司法人員中舊司法人員占干部總數36.13%[2],遠高于江西所屬中南區(qū)的平均數24.6%[3]。同時,留用的舊司法人員在“三反”運動中暴露出了一些嚴重問題。一方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在解放前曾是軍統(tǒng)特務或“三青團”、會道門等反動組織的成員;另一方面,有的在解放后的司法工作中有貪贓枉法、危害群眾等違法行為。在工作中很多舊司法人員仍然以國民黨“六法全書”為辦案依據,沒有群眾觀點,缺乏運用群眾路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導致孤立判案、坐堂問案、拖拉成風。依據程度不同,全省司法機關被分為三種類型:其一是組織上基本純潔,思想、作風上存在著舊法觀點,需要批判思想,劃清界限,使其鞏固和提高。其二是組織上不純,并存在嚴重的舊法觀點與舊法作風,須要徹底加以整頓和改造。其三是,全部爛掉了的,須要徹底打碎,重新建設。全省96個人民法院,屬于第一類的占50%左右,屬于第二類的占46%強,屬于第三類的占3%左右[2]。
二、江西司法改革運動的成效
從江西各地開展司法改革的力度來看,大多數地區(qū)都能認真執(zhí)行司法改革計劃,也有極少數縣由于沒有充分發(fā)動群眾導致司法改革開展不徹底[4]。然而就整體而言,司法改革運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和要求,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第一,整頓了人民法院組織,純潔了司法隊伍。經過組織整頓,舊司法人員與一般舊人員僅占全省司法人員總數的6.4%[5]。各級司法機構在組織上煥然一新。
第二,基本上劃清了新舊法律的界限,批判了國民黨的舊“六法全書”,扭轉了舊法思想和舊法作風,明確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國家觀與法律觀的中心地位,確立了黨對人民司法的絕對領導。在運動之初,部分干部存在各種模糊思想,例如“有的老干部認為法院還純潔,沒有什么可以改;有的新干部認為自己沒有在偽法院蹲過,沒有學過‘六法,不是改革對象,表示漠不關心;在舊司法人員中,考慮個人的是,主要怕法辦,怕失業(yè),怕與群眾見面”[6]。運動過后,新舊司法人員不良作風也基本得到糾正,開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運用群眾路線從事審判工作。有不少干部感動地說:“司法改革運動救了我,要不然,我的思想,我的觀點,也將變?yōu)榕f法思想舊法觀點了,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改造和思想建設運動”[7]。
第三,清理積案,糾正冤假錯案,教育了廣大群眾,提高了黨和政府的威信。“在運動中聯系實際進行內部檢查刑、民案件達十一萬件以上,約占全省三年來普通刑民總收案數百分之七十二以上。通過查卷工作,發(fā)現大小問題(包括拖拉、積壓、作風惡劣等在內)一三九九八起,約占查卷總數百分之十三弱?!盵5]發(fā)動群眾方面,“全省共召開大小會議二五一四七次,直接受到司法改革教育的群眾,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達四百余萬人,基本上達到了家喻戶曉。在程度上來說,城市中比鄉(xiāng)村中做得好。在這一運動中,共收到群眾書面及口頭檢舉和意見一五七〇一件,除查無著落與對其他機關的意見一四〇〇件,其中一三九六五件已分別進行了適當處理,正在調查處理中的尚有三三六件”[5]。
第四,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弘揚了社會正氣,團結了人民群眾,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在司法改革運動前,殘存的反革命分子、惡霸和不法分子由于受到部分舊司法人員的包庇,有些未受到人民法院應有的制裁。在運動中,經過法院內部檢查和群眾檢舉,許多此類案件被揭發(fā)出來,都嚴肅地進行了審理或改判工作?!叭鐫h奸江洪濤案原在省院舊司法人員甘圻道歪曲事實下,寬縱地只予判處徒刑二年,緩刑二年,這次翻了案,改判了死刑。余江縣惡霸地主周瑞林,司法改革前尚逍遙法外,這次經群眾檢舉后,已予逮捕,判處徒刑十五年?!盵5]
三、江西司法改革運動的歷史局限
江西司法改革運動在社會劇烈轉型的復雜背景下,出于鞏固新生政權的目的,在批判舊法律與舊司法人員的過程中出現了絕對化的傾向,在工作方法上出現片面性,對司法工作造成了一些消極影響。
1.全盤否定國民黨的“六法全書”,突出法律的階級性,忽視法律的社會性。作為司法改革運動的指導性文件,《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qū)的司法原則的指示》指出:“司法機關應該經常以蔑視和批判六法全書及國民黨其他一切反動的法律法令的精神,以蔑視和批判歐美日本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來教育和改造司法干部?!盵8]p152根據這個文件的精神,司法改革運動將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所有法律都視為維護其反動統(tǒng)治的工具,全部予以廢除,這顯然忽視了法律本身所固有的社會功能或特性。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地指出資本主義國家法律的階級性“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9]p268。然而,法律的階級性并不代表法律的一切。endprint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指出:“在社會發(fā)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guī)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guī)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便成了法律?!盵10]p538這就是法律的社會性,不僅資本主義社會需要,社會主義也需要。“六法全書”雖然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法律,但也是無數法學家的嘔心瀝血之作,其中包含了許多基本法學理念,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在江西司法改革運動中,這些基本理念也無一例外地成為被批判的對象,奉行這一理念的一些舊司法人員也難以逃脫被清理的命運。在廢除舊法以后,相關新法律遲遲未出臺,導致二者的承接中出現了一段長期的空白。
2.突出了司法工作人員的政治素質,忽視了專業(yè)素質和文化水平,這種用人標準導致了江西司法工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長期偏低。司法改革運動將絕大多數舊司法人員清理出江西省各級法院以后,從工、農、青、婦等人民團體和退伍軍人中抽調一部分積極分子以充實各級法院,并使有群眾工作經驗的老干部充任法院骨干,擔任審判工作。然而,“司法工作,不是簡單的工作,一定對于學識經驗都有很豐富的準備,才能不負民眾所托。所以,從來對于司法人員的限制很嚴,就其教育過程來講:學法律的比學政治經濟的年限往往要長,比如政經系三年可以畢業(yè),而法律系非有四年不可,這是因為法律是一種更細密的學科,潦草從事,是不能得到何種成績的,而畢業(yè)后,還須經過法官考試,及格,然后再派到實際工作中去學習候補,若干年后,方能補得一個正式法官”[11]。
江西省在司法改革運動初期,預見到了將會出現大量舊司法人員離職而產生的人員缺乏問題,所以也從省內各機關團體中抽調了52人參加由中南區(qū)開辦的政法學院速成班,對學員的選拔主要有兩個條件:“(一)歷史清楚,政治上可靠,作風正派,身體健康,在三反中沒有問題,年齡在四十五歲以下,性別不限。(二)一般須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如系工農干部須識字在一千五百字以上,能閱讀簡單文件,并能寫簡單書信者?!盵12]在這里,政治素質被擺在首位,對于文化水平要求則非常低,學習時間也只有6個月,學員學習司法知識的效果可想而知。在實際工作中,審判人員遇到疑難案件,如果無法憑借專業(yè)水平解決,則極易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結案,因而在司法改革運動之后全國范圍內出現了一定數量冤假錯案的現象就毫不奇怪了。
3.混淆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的概念,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推動司法審判,忽視了司法審判的運行程序與規(guī)則。在司法工作中依靠群眾路線辦理案件的源頭是陜甘寧邊區(qū)的“馬錫武審判方式”,其特點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深入實地進行調查研究,依靠群眾辦案,服務群眾。新中國成立初期,階級斗爭形勢仍然比較嚴峻,依靠群眾路線開展司法工作可以有效地消弭許多隱藏于城鄉(xiāng)角落的不穩(wěn)定因素。然而,群眾路線并不等同于群眾運動,前者可以成為司法工作的有益補充,后者極易導致司法工作發(fā)生偏差。
從長期的革命實踐看,廣大群眾在黨號召的各項社會動員中顯示出巨大的能量,隨著一個接一個的群眾運動的漸次勝利,群眾運動已經成為新中國進行各種社會改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洪流一般涌向社會各領域,司法也在其裹挾之中。江西司法改革運動以后,大量來自各機關團體的積極分子進入各級司法機關,他們是組織發(fā)動群眾的行家里手,對司法工作又比較陌生,易在工作中對群眾運動產生依賴,因而導致以群眾運動的方式推動司法審判的結果出現。
司法工作本有自己的特定方法,無論處理何種案件,都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和規(guī)則進行。只有司法人員才可依法行使職權,進行偵察、取證、搜查或拘押,即使是依靠群眾路線辦案,也是將其作為參考,而最終的各項司法權仍在法院。然而,當法院工作遭遇到外部火辣的群眾運動時,最終的結局是前者不可避免地被后者所淹沒。從短期看,群眾運動進入司法審判的后果極易導致審判偏差;從長遠看,群眾運動逐漸演變?yōu)椤叭罕妼9ァ保粌H背離了本就粗糙的司法程序,甚至連原本屬于法院專有的各項司法權力都一度被群眾團體所共享。行政機關、事業(yè)單位以及群眾團體都可以私自搜查私人住宅,任意拘押嫌疑人員,強迫嫌疑人員檢查交代,發(fā)動群眾進行批斗,甚至公然毆打公民而逍遙法外。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群眾團體甚至強行接管部分行政機構與事業(yè)單位,攫取其權力,行使其職能,使社會陷入一片混亂。
因此,在肯定江西司法改革運動取得巨大成效的前提下,我們也要對其消極影響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幸運的是,在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一再重申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各項法律法規(guī)相繼出臺,司法工作的專業(yè)化也重新回到國家的視野。2014年10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國當代的司法發(fā)展進程提供了正確的指引,也預示著我國將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參考文獻:
[1]關于徹底改造和整頓各級人民法院的報告[N].人民日報,1952-08-23.
[2]關于全省司法改革計劃[B].江西省檔案館,檔案號X035-2-651.
[3]中南區(qū)司法工作改革方案[B].江西省檔案館,檔案號X035-2-650.
[4]南昌縣司法改革不重視發(fā)動群眾形成法院少數人學習“運動”[N].江西日報,1952-11-15.
[5]江西省司法改革委員會關于全省司法改革運動基本總結報告[B].江西省檔案館,檔案號X035-2-651.
[6]省司法改革委員會總結司法改革試點第一階段工作[N].江西日報,1952-10-19.
[7]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全省司法改革試點工作的報告[B].江西省檔案館,檔案號X035-2-651.
[8]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1]關于邊區(qū)司法的幾點意見[N].解放日報,1941-11-15.
[12]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B].江西省檔案館,檔案號X002-1-073.
責任編輯/梁發(fā)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