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毛澤東愛讀書,讀了很多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讀了陳晉主編的《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還是有振聾發(fā)聵、醍醐灌頂之感。一個忙于各種事務的黨的最高領導人,讀書多到如此地步,沒有想到。《精講》附錄列出毛澤東一生閱讀和推薦閱讀的31個書目,就占用了94頁篇幅(而這當然不是他一生閱讀的全部),琳瑯滿目、浩瀚汪洋,令人愕然肅然。再看看毛澤東早年所發(fā)出的“讀奇書、交奇友、創(chuàng)奇事,做奇男子”的心愿,他是說到做到了。毛澤東是書海、人海、政海、民族抗爭之海的弄潮兒,波濤萬頃,千帆競發(fā),兀立潮頭唱大風!他讀了古今中外多少書——讀了四書五經(jīng),讀了二十四史,讀了楚辭漢賦李白杜甫;還讀了西方啟蒙新學、馬列經(jīng)典、哲學、歷史、自然科學;而且也讀了少為人知、稀奇古怪的各種閑書雜籍。他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寫下那么多讀書筆記,抒發(fā)那么多有趣的評論。他從實踐出發(fā),以書為機場跑道,起飛升高,翱翔萬里,睥睨天下,在書海內(nèi)外掀起風波,激起浪潮,真是亙古少有的奇觀。
書海弄潮
毛澤東是堅定的唯物史觀信奉者,他堅信人民是歷史前進的動力,他提出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共產(chǎn)黨的三大作風之一。但不能不承認,他是一個早早立下鯤鵬之志的偉人。在20歲的1913年,他就寫下了讀《莊子·逍遙游》的感想。莊子說:“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毛澤東讀后,“嘆其義之當也”。他舉李鴻章為例,說李是“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處理國務,總是失敗,如大舟行于淺水。毛澤東明白,僅有大志未必有用,為了避免置杯而膠著于水底,避免“志大才疏”,必須早早準備大水大海,使積也厚!什么是水什么是海?書中自有洪波涌,書中自有大浪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毛澤東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無涯地讀書到生命最后一息!
毛澤東深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干部“書養(yǎng)”太薄,他一次次呼吁,在各種會議上發(fā)放書籍冊頁,勸讀、分享。把黨建成學習型、讀書型政黨,這個在世界政黨史上罕有的提倡也是從他開始的。
毛澤東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馬克思主義者,他是從實踐中摸爬滾打出來的,是在打擊挫折下成長起來的。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地讀書,武裝頭腦。《精講》使我們看到一個革命家豐滿充實的讀書軌跡。
毛澤東是隨著實踐要求、身份轉(zhuǎn)換而選擇所讀之書的。他的朋友、同學周世釗回憶:“毛澤東的思想大轉(zhuǎn)變,是1915年讀了《新青年》之后”,那時,他從閱讀經(jīng)史子集的興趣中走出來,站到了改造中國新思潮新實踐的探索潮頭。接觸了服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后,他從此再無猶豫,以“吾道一以貫之”(孔子)和“目標始終如一”(馬克思)的精神讀書、學習、實踐。他一生閱讀最多的是馬列、哲學和文史三類書。一本《共產(chǎn)黨宣言》,他讀過100多遍。同時對中外理論家們的各類著作也廣有涉獵。毛澤東把懂哲學看作是干成大事的必備條件,他說:“馬克思能夠?qū)懗觥顿Y本論》,列寧能夠?qū)懗觥兜蹏髁x論》,因為他們同時是哲學家,有哲學家的頭腦,有辯證法這個武器?!?/p>
毛澤東讀史,以叛逆的姿態(tài),從書海中尋找真理更挑出謊言。他不大喜歡無用儒術,更不喜歡天子神話,他寧愿得機會就表彰共工、盜跖、秦始皇、劉邦、曹操、馬周、黃巢等來自基層的進取有為人物。他漸漸得心應手地以革命理論與書本知識聯(lián)系中國實際,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睿智思考實際問題,不斷消化,不斷發(fā)揮,不斷調(diào)整,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終于成為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革命家、思想家。
天馬行空 獨立鰲頭
毛澤東是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哲學家、軍事家、詩詞家、書法家,還是“讀書家”。能與他的執(zhí)著于革命相比擬的是他的執(zhí)著于讀書。早在延安他就說過,“如果我還能活十年,我一定讀書九年零359天”(按:中國老歷法一年是360天)。根據(jù)《精講》,他最后讀書是在1976年9月8日讀了約30分鐘《容齋隨筆》,此時距他次日凌晨0時10分去世僅6個小時。讀書是他事業(yè)的需要,也是他生命的需要?!拔易x故我在”,他的讀書是一種生命體征,是他的存在感的驗證,更是他的思想、精神、靈魂活躍于天地間的征兆,或可稱為“魂征”。
毛澤東深感中國共產(chǎn)黨員、黨的領導干部需要讀書,更需要在實踐中用出門道。正如《精講》序言《學用之道——毛澤東書山路上的風景》中的精彩表述,他要“將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結(jié)合起來讀;既入書齋,又出書齋;“將書本知識轉(zhuǎn)化為認識,將認識轉(zhuǎn)化為智慧”。世上善讀書苦讀書的學者多了去了,有幾人能像他讀出那么多風景?能像他讀出人民的痛苦,讀出革命的路徑選擇從而大獲全勝?世界上革命家政治家兼讀一點書的人也多了去了,有幾個能像他那樣讀得說得干得都如火如荼,驚雷閃電!
毛澤東不是書呆子,最瞧不起本本主義,他說過“教條主義不如狗屎”,“讀書比殺豬容易”。他把“本本”讀活了,他自己的說法是,當書的“聯(lián)系員”與“評論員”。他讀一本書往往兼及一類書對照讀,他的讀書評論妙語連珠,不但有的放矢而且獨辟蹊徑。他談書論理從來都保持著自己的主體性、揮灑性、批判性。他有所專注、贊賞、選擇、借題發(fā)揮、高談闊論,也有所拒絕、蔑視、嬉笑怒罵。
比如毛澤東讀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指出宋玉“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的“罪過”,同時獨步地指出登徒子與丑妻恩愛有加正是實行“婚姻法”的模范。毛澤東的分析不落俗套,又確實為登徒子戴了多年的“好色”帽子說了公道話,給了宋玉此賦巧言令色、抹黑他人的批評。在他的建議下,《登徒子好色賦》作為文件之一印發(fā)給1958年1月南寧中央工作會議的與會領導干部。聯(lián)系歷史背景,毛澤東要表達的,就是他說的,“并不反對對某些搞過頭的東西加以糾正,但反對把一個指頭的東西當作十個指頭來反”,他覺得需要為正在發(fā)展的實踐尋求文化依據(jù)。
出入于書海,毛澤東能夠自如地登高壯觀天地間,揮灑肯綮與豪邁的才思,發(fā)揮他的大志大智。他有時是天馬行空,有時是別具一格,有時是徹底推翻,有時是舉一反三,有時是一通百通,有時是欣賞愉悅,有時是怒火義憤。他有所主張,有所熱愛,有所痛恨,有所希冀。他在讀書中激勵意志,激蕩思想,激動情感,激發(fā)靈感。endprint
緊扣實踐讀出真見識
毛澤東博覽群書不是“翡翠蘭苕上”的文人自賞,而是有“掣鯨碧海”的大作為大志向。他看重的是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把學用之道發(fā)揮得出神入化。
讀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酈生陸賈列傳》等,毛澤東認為,在楚漢戰(zhàn)爭中,項羽兵力遠勝于劉邦,卻屢失機會而敗,“不是偶然的”,項羽最致命的缺點是“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而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他的結(jié)論是,“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告誡說,我們的同志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如果總是不改,難免有一天要‘別姬就是了”。毛澤東認為項羽有“沽名”的弱點,為免負“不義”之名猶豫不決,但也贊賞項羽的羞恥之心,他在1948年為新華社寫的述評說:“蔣介石不是項羽,并無‘無面目見江東父老那種羞恥心理。”
縱覽中國歷代開國統(tǒng)治者的業(yè)績,毛澤東得出“老粗出人物”的感慨。當然他也說,沒有知識分子的幫助不行。他分析楚漢戰(zhàn)爭:“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為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了解人民心理。”這使人聯(lián)想起毛澤東在談到“左”傾教條主義者時說:“他們不知道人活著要吃飯,打仗會死人?!?/p>
讀《南史》,毛澤東為梁武帝手下的將領陳慶之而“神往”。陳慶之出身寒門,以少勝多、戰(zhàn)功赫赫;仁愛百姓,克勤克儉;忠正剛直,在不被信任的情況下秉忠進諫,在有人對他有擁立之意時斷然拒絕。毛澤東視陳為楷模,還稱贊梁武帝名將韋睿是“勞謙君子”,號召“我黨干部應學韋睿作風”。讀《舊唐書·劉幽求傳》,對于劉幽求不擇手段謀求官位,打擊異己,削貶后“憤恚而卒”的記載,毛澤東指出他心胸狹窄,“能伸而不能屈”。讀《資治通鑒·漢紀》,蜀漢謀臣法正有利用權力泄私憤之劣跡,有人勸諸葛亮向劉備匯報,諸葛亮則以當時大環(huán)境不利于蜀國,而法正正輔佐劉備一圖霸業(yè),不能因為小事就限制他。毛澤東同意諸葛亮的看法,批道:“觀人觀大節(jié),略小故。”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的用人之道。正如《精講》所說:“毛澤東讀史真是讀到了骨頭里,歷史的精髓盡取?!?/p>
毛澤東延安時期提出的“改造我們的學習”的主張,也正是他自己讀書的追求與要領。他指出:“不注重研究現(xiàn)狀,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應用,這些都是極壞的作風?!彼x馬恩列斯,更重視列寧與斯大林,因為后二人有革命與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他讀蘇聯(lián)哲學著作,但是從一開始就認為那些著作對矛盾的統(tǒng)一性同一性講得不明白不到位。直到斯大林的錯誤揭露出來,他重視從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哲學觀點、辯證法掌握得不到家,直至陷入誤區(qū)等方面找原因。他在思想方法上一直注意克服片面性,克服形而上學;在治黨治國上一直警惕脫離人民、腐化墮落,使共產(chǎn)黨變質(zhì)成為人民的對立面。他談文學,喜歡描寫反叛斗爭、抑強扶弱,站在被壓迫被剝削者一邊的作品;讀《水滸傳》,他說“沒有法子,才上梁山?!彼矚g那些百折不撓、豪氣沖天的文人諸如屈原、李白等。毛澤東非常喜歡魯迅的作品,《精講》輯錄的關于魯迅作品的筆記和講話有9篇之多。毛澤東認為“魯迅懂得中國”,他極其贊同魯迅在《門外文談》中“老百姓也可以創(chuàng)造文學”的觀點,他號召全黨學習魯迅的政治遠見、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
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很高。他1956年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說:中國“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彼x《紅樓夢》,是“當作歷史來讀的”,讀出了階級斗爭、生產(chǎn)關系、封建與反封建、四大家族盛衰興亡。但切不可以為毛澤東只會從政治歷史方面品味文學作品,他對《紅樓夢》無以復加的高看,還因為他認為其“語言是古典小說中最好的,人物也寫活了”。他對許多文史篇目的批注,都反映了他的文學造詣和審美高度。
關于毛澤東對儒家學說的復雜態(tài)度,《精講》給予了梳理,使人們對此有一個全面了解。毛澤東對儒家學說并不欣賞,但他從未簡單絕對地否定孔子。他常把孔子及其學說從道德和哲學層面分開分析。他說:“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歷史的看法?!保?943年)“我們共產(chǎn)黨看孔夫子,他當然是有地位的,因為我們是歷史主義者。”(1958年)他說:“說孔子的功績僅在教育普及一點,他則毫無,這不合事實?!保?939年)對于孔子的“正名”說,他同意從觀念綱領上予以否定,但他認為從哲學上說是對的,“一切觀念論都有其片面真理,孔子也是一樣”。對于孔子“過猶不及”的命題,他認為這種中庸觀念本身不是“發(fā)展的思想”,體現(xiàn)了保守性;但從哲學上說它“是從量上去找出與確定質(zhì)而反對‘左右傾則是無疑的”,他還說這“是孔子的一大發(fā)現(xiàn),一大功績,是哲學的重要范疇,值得很好地解釋一番”。(1939年)對于儒家學說中的“知仁勇”“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范疇的說法,他說:“‘仁這個東西在孔子以后幾千年來,為觀念論的昏亂思想家所利用,鬧得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淺。我覺孔子的這類道德范疇,應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shù)奈恢?。”總之,他似乎更同意對儒學進行批判性的改造,劃清儒學中的精華與糟粕、儒學本意與歷代統(tǒng)治者的曲解的界限,做出共產(chǎn)黨人的新解。
如果說毛澤東留給我們的讀書遺產(chǎn)是光彩奪目的龐大寶庫,那么接受這份遺產(chǎn)則需費些力氣。他讀書量大、面寬、時間跨度長,筆記簡詳、深淺、獨特性與概括性不一,整理起來可能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而讀書筆記又常常最富個人色彩和隨機性,有些還是進入自由王國的“任我行”之語。海量的精彩片段,令人難以形成完整全面的認知與結(jié)論?!毒v》在這方面立了大功。全書148萬字,分為“戰(zhàn)略”“哲學”“文學”“歷史”四大卷,以現(xiàn)存有據(jù)的毛澤東批注過評點過談論過的文字記錄為依據(jù),以觀點為條目,每條由原文(有些略去)、毛澤東的筆記和談話、精講3個層次組成?!毒v》最具特點的確實是“講”,講得精準、精到、精確,富有學術性、思想性、條理性與全面性。讀之深感,沒有20世紀中國翻天覆地的歷史洪流,沒有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就沒有毛澤東;沒有那些浩瀚書文的化育、滋養(yǎng),也不可能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有毛澤東的詩情、才情,高度、深度。
(轉(zhuǎn)摘自2017年9月26日《光明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