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清
摘要:語文課程改革,已實施多年,但語文教學改革重形式,輕內容,讓語文教學從一個誤區(qū)走進了另一個誤區(qū),從“填鴨式”走進“滿堂問”,“全分析”,語文教學變得越來越復雜,其實無論是從語文學科的特點,還是從學生的思維因素特點考慮,語文教學就是要求簡單化,特別是小學的語文教學,適當?shù)姆e累,少點分析,多點童趣,多點孩童的生活氣息,這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度整理,其中之一就是要把語文教材帶出課室,讓語文教學“曬曬太陽”,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觀察自然,認識社會,體驗生活,學會做人,提高語文教育教學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
關健詞:曬太陽;生活意義;生命價值
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從未停步,特別是語文新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各種教學理念和手段的實施讓人目不暇接,其中“自主、合作、探究”,在剛開始時,作為課改“旗幟”高高飄起,這個提法本身沒有什么問題,這應是我們語文教育教學的目標,但我們在課改的過程中,卻主要把它當成了教育教學的手段。關于自主學習,課改要求在課堂上主導的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老師變成了課堂上的“主持人”,并強調必須弱化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的角色,不僅要體現(xiàn)在課堂上,還要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上,而小組合作學習作為課堂的標配,結果大多在課堂上為合作而合作,探究學習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更無從談起。
我們應該注意到,近年來的語文課程改革,主要重在教學理念和手段的改革,這些在“應考”的指揮棒下又顯得軟弱無力。另外,我們的課程改革很少對我們語文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作相關的調整,一學期、一本書、講練,練講,這樣的語文課程,教出的學生,分數(shù)不低,而對于我們的語文教育則是一種傷害。而更加難以改變的現(xiàn)狀是,把“應考”的需要作為語文教學的依據(jù),這種“應試語文”不但使語文在學生眼里失去了應有的魅力,而且讓學生提高語文素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變得遙遙無期。
要改變這種情況,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么我們能怎么做呢?我覺得首先應是改革語文教材,改革語文教學內容:多點童趣,多點孩童的生活氣息;少點語言技巧分析,少點語法講解與練習。讓我們的學生走出課室,走進生活;讓語文,去外面“曬曬太陽”。
一、根據(jù)課文內容,觀察自然,領略大自然的美。
對于描寫大自然的文章,教學內容通常要求學生,通過課文的描寫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感受作者表達的感情,當然,伴隨的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多媒體的使用,教學鮮活了點,但并不能代替學生親身去感受大自然,莫言在他“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講《講故事的人》中提到小時候放牧的經歷,在大自然中,蹲在牛的身旁,看著湛藍的牛眼和牛眼中的倒影。而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停留在課堂講解分析,學生洗耳恭聽的層面上。這樣使學生獲得的只是課本知識,學生的直接的感性積累相當有限;這樣不但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于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是不太有益。因此,要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陶冶自己的情操。我們有《找春天》之類文章,我們就不要留在教室里找了,我們可以帶學生去學校的花園里找找,在學校四周的田里找找,或者利用春游的機會,讓學生去收集這些方面的感性材料,我相信學生會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春天。
二、根據(jù)課文內容,實地采風,了解民間風情。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豐富深厚的民間文化始終與民族文化相伴隨,而每個地方都有其不同的風土人情,民俗風貌。我們的教材應該根據(jù)各年級同學的特點,編排了一些有關名勝古跡和一些民間傳說故事的課文。在學習這些有關名勝古跡課文內容的過程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實地考察,了解本地一些具有特色的古跡,例如:在教《趙州橋》《長城》等這類描寫名勝古跡的課文的過程中,可根據(jù)實際情況,組織學生,親自帶著學生去觀察我們周圍較為古老的建筑,了解這些建筑的建造特點和歷史文化方面的知識,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學習語文課本的興趣,還會加深對本地一些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又例如:在教學《西門豹》《女媧補天》等一些有關神話故事、民間故事的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可組織學生,通過詢問他們的長輩或者采訪一些對本地風土人情較為熟悉人士,從他們的敘述中了解一些民間故事,通過適當?shù)恼恚谡n堂上同學們一起分享搜集到的當?shù)孛耖g故事,學生找到的不乏一些有趣的民間故事,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學習的氣氛非常濃厚。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而且了解當?shù)匾恍┟耖g故事,也能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而我們的語文課程,還是重在分析課文的描寫和敘述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教材難免產生陌生感。
三、根據(jù)課文內容,組織社會調查,感受時代脈搏。
我們的社會瞬息萬變,如果我們只是把我們的學生關在學校,關在家中,或者掛在網上,我想我們的孩子將對我們的社會變得冷漠,對社會發(fā)生的事變得麻木和無知。我們要讓孩子多一點關心社會,那么就要他們多一點親身了解我們的社會,我們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組織學生親身去做一些社會調查。
四、根據(jù)學生特點,參加勞動實踐,讓學生感悟生活。
任何學習都離不開勞動,讓學生去感受勞動的滋味,體會勞動的快樂,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貼近生活,體驗生活。讓學生體會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這應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勞動無疑為學生的思想成長,為學生的繼續(xù)學習,積累難得的生活經驗。可以這樣說,有的知識課堂上是永遠也學不到的,而且勞動獲得遠不止知識本身。讓學生去田間勞動,讓學生感受勞動艱辛,感悟收獲過程,體驗農民苦樂。
讓學生多一點接觸大自然,多一點感知生活環(huán)境,多一點了解社會生活,多一點體會勞動實踐的滋味。這樣的語文學習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人格素質的塑造都起到重大影響,我們的語文課也會因此而閃爍著生命的靈光。讓我們的語文去“曬曬太陽”吧!
參考文獻:
[1]《讓語文教學走出課堂》《才智》 2012年02期
[2]《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快樂成長》《(教育教學研究)2008年05期
[3]《語文教學低效原因剖探析》《語文學刊》2006年24期
[4]《論語文課程的實踐品格》西南大學;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