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娟
2007年4月1日,PCT制度中引入了“援引加入”這一規(guī)定。這一改革是為了使PCT和《專利法條約》(PLT)的規(guī)定相一致而引入的。該規(guī)則雖已正式實施10年,但PCT及其一系列法律文件的撰寫方式和思維方式與我國有所不同,經(jīng)常出現(xiàn)各種條款間的相互引用、解釋,再加上其原始文本為英文,經(jīng)過翻譯后更顯得晦澀難懂。因此在日常工作中,為理解一項條款經(jīng)常需要在各種文件之間翻閱、查找。本文旨在對PCT實施細則中有關“援引加入”的條款進行梳理,以期可以在理解、運用這些條款時更輕松。
PCT實施細則中有關“援引加入”的條款為細則4.18及細則20。下文將一一對這些條款進行梳理。
細則4.18是對“援引加入”的基本說明,其中明確了“援引加入”的原則及一些概念。通過細則4.18可以明確“援引加入”這項規(guī)定的目的,即:如果一件國際申請要求了在先申請的優(yōu)先權,且國際申請文件中所遺漏的內(nèi)容包含于在先申請中,那么就可以通過援引的方式將所遺漏的內(nèi)容加入國際申請中而不影響國際申請日的確定。
該條款還給出了項目和部分的概念。項目是指說明書的全部或者權利要求書的全部。部分是指部分說明書,部分權利要求書或者部分或全部的附圖。需要在PCT條款中明確項目和部分的概念是因為項目的遺漏會導致無法確定國際申請日,即申請人遞交的文件無法構成一件國際申請。而遺漏部分并不影響國際申請日的確定,僅僅是國際申請的內(nèi)容不完整。因此兩者在概念和處理上都存在一些差異,不能混為一談。
細則20原本是與條約第11條(國際申請的申請日和效力)相關的,因此其中有一些條款是涉及如何確定國際申請日的,如細則20.1和細則20.2。此外,細則20.4與期限屆滿后仍不能確定國際申請日的處理相關。余下的細則20.3、細則20.5、細則20.6、細則20.7及細則20.8與“援引加入”相關。再細分,細則20.3與遺漏項目相關,細則20.5與遺漏部分相關,細則20.6與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內(nèi)容的要求和具體操作相關,細則20.7與期限相關、細則20.8與國家法的保留相關。以上每一項條款中還有一些需要我們深入討論的內(nèi)容,下文將逐一展開。
1.細則20.3(不滿足條約第11條(1)的缺陷)
細則20.3對因遺漏項目而不能確定國際申請日的情況進行了規(guī)定。
細則20.3(a)規(guī)定了因遺漏項目而不能確定國際申請日時,受理局的處理方式:通知申請人該情況,并告知申請人有兩種答復方式,即提交必要的改正(細則20.3(a)(i))或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的項目(細則 20.3(a)(ii))。
細則20.3(b)是針對上述兩種答復的后續(xù)處理方式,因此又分為了細則20.3(b)(i)和細則20.3(b)(ii)。
細則 20.3(b)(i)針對細則 20.3(a)(i)而言,說明了申請人如果不利用“援引加入”,而是提交所遺漏的項目,那么受理局應以后收到申請文件之日確定國際申請日。
細則20.3(b)(ii)針對細則20.3(a) (ii)而言,說明了申請人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并且滿足了各項要求,那么受理局應認為遺漏項目是在首次收到申請文件之日就包含在國際申請中的,國際申請日也以首次收到申請文件之日進行確定。
2.細則20.5(遺漏部分)
細則20.5對遺漏部分的各種情形進行了規(guī)定。
細則20.5(a)規(guī)定了受理局在發(fā)現(xiàn)國際申請中存在遺漏部分時的處理方式:通知申請人該情況,并告知申請人有兩種答復方式,即提交遺漏部分使得國際申請完整(細則20.5(a)(i))或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部分(細則 20.5(a)(ii))。
細則20.5(b)和細則20.5(c)都是針對細則20.5(a)(i)而言的,都是申請人沒有通過援引的方式而直接提交了遺漏部分時的處理方法,但兩者之間又略有差異。細則20.5(b)所述的情況是申請人提交遺漏部分之時,受理局還未確定國際申請日。受理局在此情況下,以滿足條約第11條所有要求之日確定國際申請日。細則20.5(c)所述的情況是受理局已經(jīng)確定了國際申請日,申請人在此之后提交了遺漏部分。受理局在此情況下,需要將已經(jīng)確定的國際申請日修改為后收到遺漏部分之日。兩者的差異就在于申請人提交文件的時機,即受理局是否已經(jīng)確定了國際申請日。在細則20.5(c)的情況下,雖然國際申請存在缺陷,但仍可稱之為國際申請,并且已經(jīng)確定了國際申請日。這也就引出了細則 20.5(e)。
細則20.5(e)的意圖在于,在細則20.5(c)的情況下,申請人可以選擇保留在提交遺漏部分之前就已經(jīng)確定的國際申請日還是保留所遺漏的部分而修改國際申請日。因為依據(jù)條約第11條,被受理局確定的國際申請日應被認為是在每個指定國的實際申請日,國際申請也在國際申請日起在每個指定國內(nèi)具有正規(guī)的國家申請的效力。此外,國際申請日也可能影響優(yōu)先權的有效性。因此,這就需要申請人衡量國際申請日和遺漏部分之間的重要性。細則20.5(e)就給予了申請人在細則20.5(c)所述的情況下,可以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提交意見稱述的機會,請求受理局不考慮有關遺漏部分而保留之前已經(jīng)確定的國際申請日。而細則20.5(b)的情況則不適用于細則20.5(e)的規(guī)定。一方面,因為細則20.5(e)中明確說明了該項條款僅適用于根據(jù)細則20.5(c)更改了國際申請日的情況;另一方面,因為確定國際申請日的條件并非只有提交了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這一項要求,還與其他信息相關,在實際審查和操作中存在各種情況,與細則20.5(c)所述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應區(qū)分考慮。
細則20.5(d)是針對細則20.5(a)(ii)而言的,說明了申請人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部分并且滿足了各項要求,那么受理局應認為遺漏部分是在首次收到申請文件之日就包含在國際申請中的,遺漏部分的提交不會對國際申請日的確定造成影響。
3.細則20.6(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的項目和部分)
前文所述的各個條款,無論是對“援引加入”這一方式進行了說明的細則4.18還是細則20中的各項條款,均是對“援引加入”這一方式的概括或在各種情況下使用了該規(guī)定的后續(xù)處理方式等。本段所述的細則20.6才真正對于“援引加入”這一方式進行了描述,對于申請人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項目或者部分的要求以及受理局的處理方式進行了規(guī)定和細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細則4.18給出了申請人遺漏了項目或者部分時的一種補救方式,而細則20.6則具體說明了如何利用這種方式,明確了滿足和不滿足各項要求的后果。
細則20.6(a)規(guī)定了申請人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或者部分時所需提交的文件:
(1)包含遺漏項目或部分的一頁或者多頁。
(2)原始提交的在先申請文件的副本,如果已經(jīng)提交了優(yōu)先權文件,則可以不再提交。
(3)如果在先申請文件與國際申請所用的語言不同時,還需要提交在先申請的譯文。
(4)說明遺漏部分在優(yōu)先權文件(及其譯文)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在實際利用“援引加入”時,還應注意兩點:
(1)請求書中應包含根據(jù)細則4.18的聲明,如果該聲明未包含在提交申請時的請求書中,應隨國際申請一起提交。當然,這一聲明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包含在2007年4月1日及其之后生效的請求書第VI-3欄中,只要申請人不將該欄目刪除即認為已經(jīng)滿足要求。
(2)隨上述文件還應附上一份書面通知,用來確認根據(jù)細則4.18 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或部分。
細則20.6(b)說明了滿足了細則4.18和細則20.6(a)的要求,受理局的處理方式:認為在首次收到申請文件之日,遺漏項目或部分已經(jīng)包含在據(jù)稱的國際申請中。
細則20.6(c)則說明了不滿足細則4.18和細則20.6(a)的要求,受理局應根據(jù)細則 20.3(b)(i)、細則20.5(b)和細則20.5(c)的規(guī)定處理。上述三個條款均是申請人未利用援引的方式而直接提交了遺漏項目或部分時所適用的條款。因此,細則20.6(c)的意圖在于說明,受理局不應將后提交的文件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到國際申請中,而是應以后提交文件的日期記錄或修改國際申請日。但細則20.6(c)中還明確指明“受理局應根據(jù)情況”,此處所述的“情況”是指受理局應等到申請人提交遺漏項目或部分的期限屆滿之后才能按上述方式(細則20.3(b)(i)、細則20.5(b)和細則20.5(c))進行處理。這就說明,在申請人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或者部分但未滿足細則4.18和細則20.6(a)的各項要求之時,如果申請人提交遺漏項目或者部分的期限尚未屆滿,那么受理局僅會發(fā)出通知,告知申請人上述情況,再給予申請人繼續(xù)提交文件或進行補正的機會。如果隨后申請人在期限內(nèi)又提交了其他文件,那么受理局應依據(jù)這些文件的意圖和情況進行處理。只有當該期限屆滿且申請人再未提交過任何滿足“援引加入”要求的文件之時,受理局才會以后收到文件之日記錄或修改國際申請日。
4.細則20.7(期限)
細則20.7對于后提交文件或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內(nèi)容的期限進行了規(guī)定。
細則20.7(a)明確了該期限是2個月。細則20.7(a)(i)說明如果受理局根據(jù)細則20.3(a)或者細則20.5(b)發(fā)出了要求申請人改正的通知,那么期限為自通知之日起2個月。細則20.7(a)(ii)說明如果受理局未發(fā)出通知時,期限為自首次收到申請文件之日起2個月。
細則20.7(b)則補充說明只要在受理局未根據(jù)細則20.4(i)發(fā)出通知,作出對申請人提交的文件不作為國際申請?zhí)幚淼臎Q定之前,申請人對于遺漏項目提交了必要的改正或者提交了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的意見,那么這樣的改正或者意見都應認為是在期限內(nèi)收到的。
5.細則20.8(國家法的保留)
細則20.8說明了當細則20中各項條款與受理局或指定局/選定局所使用的本國法不符時,可以將該情況通知國際局,國際局應公布該信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應了解這些保留的情況。
2007年4月,“援引加入”剛剛生效之時,作為受理局對該條款進行保留的國家/地區(qū)如下(細則20.8(a)):比利時、古巴、捷克、德國、歐洲專利局、西班牙、匈牙利、印度西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菲律賓。作為指定局/選定局對該條款進行保留的國家如下(細則20.8(b)):中國、古巴、捷克、德國、歐專、 西班牙、匈牙利、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立陶宛、墨西哥、菲律賓、土耳其。
截至本文撰寫之時,作為受理局繼續(xù)保留的國家有:比利時、古巴、捷克、德國、印度尼西亞、意大利、韓國、墨西哥。作為指定局/選定局繼續(xù)保留的國家有:中國、古巴、捷克、德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土耳其。
在各知識產(chǎn)權大國中,我國和韓國自始至今一直作為指定局/選定局對“援引加入”采取保留的態(tài)度。日本在該條款實施伊始,作為受理局及指定局均保留,但在2012年10月取消了所有保留。歐洲專利局也在2007年12月將這一規(guī)則加入到《歐洲專利公約》的細則中,隨后撤銷了PCT中的保留。美國自始就沒有提出過對該條款的保留。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擬在《專利法實施細則》中加入有關“援引加入”的相關規(guī)定,取消作為指定局/選定局對于“援引加入”的保留,這一變化已經(jīng)體現(xiàn)在了最新的《專利法實施細則》修改建議中。
上文就PCT實施細則中與“援引加入”相關的各項條款逐一進行了總結、梳理,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兩個表格(表1和表2)。
表1 PCT實施細則中與“援引加入”相關的各項條款總結
表2 PCT實施細則中與“援引加入”相關的各項條款的內(nèi)容梳理
表1大致將細則中與“援引加入”相關的各項條款進行了總結和歸納,以期便于理解并在運用時快速定位相關條款。表2則在此基礎上對各項條款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化和梳理。這是因為PCT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通常在提及某一規(guī)定或操作時,并不直接表述或用簡單的詞語代替,而是通過引用各相關條款表達其意圖。這樣的做法,可以保證法律文件撰寫的準確性。但在閱讀和運用時,若對各項條款的內(nèi)容不夠了解和熟悉,那么勢必會覺得晦澀難懂,難以把握。以一些在PCT法律文件中常見的表達方式為例,如:為表達“利用援引加入”,PCT法律文件中的語言一般是“確認根據(jù)細則4.18(通過)援引加入項目或者部分”或者“細則20.6(a)所述的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或者部分”,總之會利用細則4.18或者細則20.6(a),通常使用的是“確認”這一動詞;有時還會引用細則20.6(a)來描述隨遺漏項目或者部分一同提交的書面意見;而在提及“援引加入”的要求時,表達方式通常為“根據(jù)細則20.6(a)……”,等等。再比如:在表達滿足了“援引加入”的要求時,表達方式通常為“根據(jù)細則20.6(b),認為……”或者“滿足細則4.18和細則20.6(a)的所有要求……”??傊?,當引用了細則4.18時,所要提及的一般是援引這種方式;當引用了細則20.6時,所要提及的是確認通過援引的方式加入遺漏項目或者部分;當引用了細則20.6(a)時,所要提及的是“援引加入”的要求;當引用了細則20.7時,所要提及的是提交遺漏項目或者部分所涉及的期限;當引用了細則 20.6(b)、細則 20.3(b)(ii) 、細則 20.5(d)時,所要提及的是滿足了“援引加入”的要求;當引用了細則 20.3(b)(i)、細則 20.5(b)、細則 20.5(c)時,所要提及的是申請人未利用援引的方式而直接提交了遺漏項目或者部分用以確定或修改國際申請日;當引用了細則20.6(c)時,所要提及的是未滿足“援引加入”的要求,等等。
當然,具體的表達方式總是自由靈活且無法窮盡的,筆者也無法一一窮舉。筆者希望基于本文的梳理和總結,讀者今后在閱讀PCT相關文件時,看到引用了某一項條款,能及時反應出所要表達的意圖。如此,在日常工作中便可事半功倍,輕松閱讀相關文件、準確理解其內(nèi)涵。
[1]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 PCT法律文件匯編(2009)[M]. 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0.
[2]韓小非,劉蕓. 與PCT 改革相關的法律問題的研究[J]. 審查業(yè)務通訊,2008,14(6):53.
[3]余梅霜,曹麗麗,李涵. 2012年7月1日起生效的PCT實施細則修改分析[J].審查業(yè)務通訊,2013,1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