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天予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對民事檢察監(jiān)督的方式及地位實施有效的確立,對促進國家民事檢察實踐順利的開展以及進行具有積極意義?,F如今,人們就檢察機關于民事訴訟的參與方式及地位,具有多種較為顯著的認知問題,其中缺乏對相關的各類制度進行有效設置是一方面的原因,而并沒有實效性較高的理論作為支撐,是最為主要的原因之一。
基于此類方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檢察機關代替國家行使民事公益訴訟職能,在多數國家中均是較為普遍的現象。不論是就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而言,通常情況下,均是依照二分標準,對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的法律地位進行確立的,并需要嚴格以“禁止二重監(jiān)督”理論為基本依據。我們可以得知的是,我國現如今存在的民事檢察監(jiān)督制度起源于前蘇聯,而從理論角度而言,前蘇聯所制定的檢察制度照比于其他大陸法系國家,依舊存在較多的共同點。同時,以法國為例,其與前蘇聯所設立檢察制度最為顯著的區(qū)別在于:前蘇聯所設立制度中的檢察機關可以行使的監(jiān)督職能范圍更廣,且其可以對已經得出審核結論的判決行使再審職能。所以,將前蘇聯及法國作為比較法研究對象,對“禁止二重監(jiān)督”進行論證存在正當性。
其中,法國作為檢察制度設立時間最早的大陸法系國家,其所設立的制度對日本及德國等均具有深遠影響。同時,檢察機關于法國,是國家利益的象征,并據有關法律指出,檢察機關可以遵循民事訴訟程序,行使法律實施監(jiān)督以及判決其是否可以履行的權利。同時,依照法國《民事訴訟法典》中內容表明,檢察機關于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主當事人,也可以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訴訟。此外,就對俄羅斯以及法國的民事檢察制度實施的分析,可以得知的是,就民事訴訟而言,檢察機關對其進行參加,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第一,提起訴訟;第二,對其他人所提起的訴訟進行參與;第三,對已經存在結果的判決提起訴訟。其中,不論是就任何一種參加方式來講,檢察機關所具有的訴訟地位均是單一的,且嚴禁同時具有多種地位,簡而言之為,檢察機關于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只能為單一的檢察監(jiān)督人,或者當事人[1]。
基于我國的憲政體制背景,依照“禁止二重監(jiān)督”理論,可以得知的是,在參與民事訴訟的過程中,檢察機關可以占據的法律地位可能為法律監(jiān)督人或者當事人。檢察機關行使公益代表職能,可以以原告地位,行使公益訴訟提出的職能。其中,由于公益訴訟權并非僅完全由檢察機關行使,因此,倘若對已經存在合法主體對相應侵害行為提起訴訟,檢察機關則不能另外提起訴訟,而僅可以以當事人的身份對訴訟進行參與,并發(fā)揮自身的監(jiān)督職能。
所以,在檢察機關行使起訴權利時,理應對其進行相應的制約,使其不僅發(fā)揮出維護公共利益的職能,也應良好符合“很難確定受害人”以及“受害人沒有提起訴訟”的條件。其中,“很難確定受害人”主要指的為,無法對受害者的身份進行有效明確,例如,個別破壞自然資源的案件等。針對此類案件,檢察機關以原告身份角度,可以行使調查、收集證據以及參與辯論等職能,且該原告不同于通常情況下的原告,是需要承擔一定的訴訟義務并可以行使相應訴訟權利的。同時,基于個別特殊背景下,檢察機關也可以作為公益代表,以被告身份對民事訴訟行使參與職能[2]。
以個別公益訴訟為例,假設其中理應作為被告的主體發(fā)生意外,無法行使被告權利,則基于此類情況下,檢察機關可以行使公益代表權限,以被告身份參加訴訟。此外,需要重點提及的是,倘若檢察機關行使再審監(jiān)督職能,則其應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到訴訟中的。但與此同時,倘若剔除再審監(jiān)督的為判決當事人,那么,在檢察機關以公益保護為目的,對訴訟進行參與,則其地位理應為法律監(jiān)督者。
綜上所述,檢察機關于民事訴訟中,行使民事檢察監(jiān)督權的方式包括:提起訴訟、對其他人所提起的訴訟進行參與,以及對已經存在結果的判決提起訴訟。于民事訴訟中的地位為當事人或者檢察監(jiān)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