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宇擎 牛 興 姜晗悅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獨立董事制度發(fā)源于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左右,美國的“水門事件”引發(fā)了美國證券市場的危機,為此,美國證券會強制上市公司設立獨立董事。至1980年,美國的獨立董事制度雖僅存在十年的發(fā)展歷史,卻已大體完備,獨立董事們掌握著公司董事會董事的任命權,高級管理人員在不稱職的情況下也將被獨立董事趕走。
如今,獨立董事制度已在世界上多數(shù)國家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在促進上市公司決議合法合章、提高決議有效性、穩(wěn)定性、公允性,預防大股東以及公司內部為所欲為、侵犯中小股東利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1]
2001年,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在社會大眾的千呼萬喚中誕生,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正式頒布了《關于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2006年1月1日起實行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明確了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的法律地位。
《意見》規(guī)定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僅能擔任董事,獨立董事不得在五家以上公司兼任。這充分顯示出制度設立者對于獨立董事制度的期望,并嘗試著通過強制性規(guī)定保障獨立董事能夠將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維護整個公司的利益中去,尤其是保護弱小的中小股東的利益。
同時,《意見》還確立了獨立董事的任期制度,獨立董事任期與上市公司其他董事相同,每屆不得超過三年,可連選連任,但獨立董事連任時間不得超過六年。這是相對于外國獨立董事制度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2]中國是一個具有傳統(tǒng)人情味的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某些條件下可以左右一個人的思維判斷,而為了使獨立董事能夠獨立自主分析判斷,不受外界因素干擾,我國在相應考慮上增加了獨立董事任期限制制度。
中國的金融和證券市場侵害中小股東的利益。上市公司操縱股價、大股東霸權等行為仍比比皆是。[3]這說明我國獨立董事制度仍存在漏洞。
目前,我國獨立董事的規(guī)模偏小。我國規(guī)定,獨立董事席位最低應占到公司董事會的1/3,但此比例仍偏低。獨立董事的話語權有限,獨立董事更多的成為公司的“花瓶”。根據(jù)某網站統(tǒng)計,約33.3%的獨立董事說,他們一直堅定選擇投棄權票;35%的獨立董事說,他們從來沒有發(fā)表過一個獨立的意見,是不同意大股東或高管;35%的獨立董事說他們沒有與其他董事同等條件下的對公司財務以及經營信息知悉的權利,因此他們無法獲得充分有效的信息來支持他們發(fā)聲。
獨立董事的任命應具有十分嚴格的“獨立性”,大體上排除了與公司任職人員、大股東、與公司有業(yè)務往來等一系列人員有利害關系的大部分人群。但目前,獨立董事主要是由公司的大股東提名的。[4]為了便于交流,大股東通常僅提名與自己熟悉并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人。因此很難避免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不利于獨立董事“獨立”。[5]
對于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目前我國仍沒有做到明確具體。筆者認為,獨立董事作為上市公司廣大中小股東切實的利益代表人,上市公司確立一名獨立董事,應綜合考慮其學歷、基層實踐經歷、社會影響力、群眾信任度等各方面條件,確立相關法律法規(guī),而不是單看某一方面或是由大股東自行提名,自行任免。
《公司法》規(guī)定董事應負有誠實和勤勉的義務,作為獨立董事更應以身作則。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往往與立法本意背道而馳。在2016年的“寶萬之爭”中,獨立董事的關鍵一票卻因為缺乏獨立性而選擇棄權。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獨立董事的年平均工作日為25個工作日。獨立董事的消極怠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獨立董事在公司中的話語權有限,另一方面是獨立董事自身的不活躍、不積極。因此,建立有效的督察、問責制度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