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祥國
(110032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就是人所實施的造成了嚴重危害結果的行為與危害社會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其中的原因并非人類的一切行為,而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才能達到刑法規(guī)制的范疇,而其中的結果自然就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作為刑事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的因果關系,在我國刑法領域中,主要爭議的焦點有兩種學說,即“必然偶然因果關系說”和“必然因果關系說”。
1.必然偶然因果關系說
必然偶然因果關系說,是將因果關系分為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必然性是合乎規(guī)律的,具有不可避免性,在結果的發(fā)生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必然因果關系是指行為A的發(fā)生可直接導致結果B的出現(xiàn);而偶然性是不確定的,對行為導致結果起到加速或是減緩的作用,使事物帶有個性,是必然性的表現(xiàn)形式。偶然因果關系則是指行為A的發(fā)生導致了結果A,而結果A又作為原因,或是與行為B相結合,這才導致了結果B的發(fā)生。
2.必然因果關系說
該學說認為,偶然性并不包括因果發(fā)生的根據(jù),認為刑法因果關系的必要前提是某種行為具有危害社會結果發(fā)生的實在可能性,且該行為必須合乎規(guī)律地產(chǎn)生結果,不為另一個具有實在可能性的行為切斷。這一學說提出的認定標準沒有可操作性,“人們很難判斷行為中是否包含著結果產(chǎn)生的根據(jù),很難斷定行為導致結果是否合乎規(guī)律,因為許多規(guī)律還并沒有被人們認識和掌握”。另外,必然因果關系說不當?shù)叵拗屏艘蚬P系的范圍,從而不正確地限定刑事責任的范圍。而且,必然因果關系說把因果關系定義為“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lián)系”,這樣就把因果關系與規(guī)律等同起來了。
上述幾種學說各執(zhí)一端,既有合理之處,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因果關系屬于客觀范疇,不應當引入主觀因素,否則容易有主觀歸罪的錯誤出現(xiàn)。這是極其容易犯的錯誤。在理解和完善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過程中,還應該理解把握英美法系國家的相關理論,研究其合理之處,為我國理論完善提供借鑒。
在美國刑法中,一般是通過“近因說”來認定法律原因。如學者儲槐植所說,就是“沒有介入因素打破因果鏈條、當然或蓋然地引起危害結果的事實原因?!薄吧w然”是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而“當然”就是指一個行為可以直接的引起結果的發(fā)生。在“當然”情況下,因果關系的認定是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對結果起到直接的“引起”、“導致”作用的行為,即為“因”。而在“蓋然”的前提下,因果關系的判斷就相對復雜。
談及刑法中的因果關系,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與刑法共同具有侵犯人身權和財產(chǎn)權內容的這一共同點,因果關系不僅在刑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侵權行為法中也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是確定責任歸屬的要件之一。由于因果關系是刑法與侵權法確定責任的客觀基礎,在分析刑法中因果關系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會談及侵權法中的因果關系。在比較探究其異同點的基礎上為刑法中因果關系理論的完善尋找新思路也不失為一種比較合理的方法。
我們也要看到這其中不可忽視的不同點:首先,兩者的目的不同。侵權法中研究因果關系為的是保護被侵權人的利益,更好的確定侵權人的責任程度;而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確定是以保護犯罪嫌疑人為重,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在公權與私權之間出現(xiàn)不平衡的狀態(tài)。其次,在刑法和侵權行為法中因果關系所要確定的程度不同。侵權法中因果關系只要求“高度蓋然性”的標準,而在刑法中為保護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必須嚴格精確。第三,兩者因果關系所采用的歸責原則不同,侵權法可以是過錯責任,也可以是無過錯責任,而在刑法中,若確定兩者有因果關系,而這一行為對于損害結果本身的發(fā)生又沒有主觀過錯的指導,則在定罪時就要考慮是過失中的哪種類型,還要理清是否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近年來有許多優(yōu)秀的學者提出不同學說對于因果關系進行闡釋,但始終不能提出完善的理論架構,因果關系理論研究似乎到了一個瓶頸期。也許就像有的學者說的:“法學將更拒絕投入因果關系之研究,因為已經(jīng)有甚多杰出學說作此研究,依然不能提出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因果關系可能是一個不解之問題?!?/p>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司法實踐中過于重視因果關系的判斷,無論是律師辯護,還是法官定罪,重心都落在因果關系上,以至于出現(xiàn)“過于強調因果關系,而使有些社會影響極大的犯罪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制裁”的現(xiàn)象。于是,隨著這一現(xiàn)象弊端的出現(xiàn),這一傾向漸漸被拋棄了。而有的時候,為了平息被害一方的情緒或是平息社會的輿論,不再過分討論甚至忽視了因果關系這一問題,主觀上歸罪的傾向隨之出現(xiàn)。這些都是很不科學的。
在司法實踐中,要解決上述問題,并判斷因果關系,用實踐檢驗因果關系理論,首先要進行的是實行行為的判斷。條件關系不是行為與結果之間的抽象的、一般的關系,而必須是具體的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條件關系。因此對實行行為的判斷應該先行;其次進行構成結果的判斷。對于構成結果,必須是刑法評價上有意義的危害結果,即限于行為所直接造成的結果,避免因果鏈條的無限擴大;最后進行法律因果關系的規(guī)范評價。即將因果關系現(xiàn)實地區(qū)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和法律上的因果關系。這一步驟即是將因果關系加入主觀認識因素加以判斷,以此來對行為者的行為是否承擔法律責任進行確定,使我國刑法因果關系的判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要想做到理論上的完善,實踐中也要敢于嘗試;而理論上的完善,也要立足于現(xiàn)實。脫離的現(xiàn)實的理論架構只是空想,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為司法實踐提供理論指導與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