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長江大學 工程技術(shù)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0)
2014年7月13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南非作家納丁·戈迪默去世,享年90歲。戈迪默生前著作頗豐,僅長篇小說就有十五部。在這些小說里,戈迪默建構(gòu)了各種空間,尤其是地理空間,來反映社會背景、人物的思想以及各種文化,從而揭示南非的社會現(xiàn)實。出版于2001年的《邂逅者》*《邂逅者》是戈迪默的第十三部小說,原名為The Pickup。該小說被介紹到中國后,有學者將小說名譯作《邂逅者》,也有譯作《偶遇者》。本文作者傾向于將其譯作《邂逅者》。論文中所引用的該小說部分譯文引自漓江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梁永安所譯的中文簡體版《偶遇者》。被認為是戈迪默最好的小說之一。該小說講述了一個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的移民故事。南非富家千金朱莉毅然跟隨非法入境的修車工阿卜杜來到他貧窮落后的沙漠故鄉(xiāng)。在朱莉努力適應(yīng)當?shù)氐沫h(huán)境并融入當?shù)氐纳詈臀幕H,阿卜杜卻依然執(zhí)著于移民他國。在故事中,戈迪默構(gòu)建了三重不同的地理空間:人文地理空間、自然地理空間與理想符號空間。“文學作品中的地理空間建構(gòu),往往體現(xiàn)了作家的審美傾向與審美個性,以及他的創(chuàng)作理想與創(chuàng)作目標。”[1]作者在《邂逅者》中建構(gòu)的地理空間隱喻了南非存在的社會問題和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失衡,同時指向這個世界和這個時代。藉此,我們也窺見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與審美空間的建構(gòu)方法。
戈迪默對故事中的人文地理空間建構(gòu)頗具匠心?!跺忮苏摺返闹魅斯珌碜詢蓚€國家。故事的前半部分是發(fā)生在朱莉的家鄉(xiāng)——一個不知名的非洲都市,故事的后半部分發(fā)生在阿卜杜的家鄉(xiāng)——一個邊遠的阿拉伯沙漠村莊。戈迪默通過主人公的生活軌跡呈現(xiàn)了三組對比的人文地理空間:街道、咖啡館與家屋,再現(xiàn)了兩位主人公各自的生活背景,揭示了人物性格的成因,為人物形象塑造做好了鋪墊。
1.街道:社會圖景的縮影
雖然作者并沒有明示故事的前半部分發(fā)生在哪個國家,但是通過后文陸續(xù)提到的種族隔離、權(quán)力分配、經(jīng)濟發(fā)展等話題可以推測,這個頗為現(xiàn)代化的城市特征與南非的約翰內(nèi)斯堡極為吻合。戈迪默在《邂逅者》中對這個都市街道的刻畫,幾乎囊括了全球化時代這個國際大都市存在的所有社會問題。街道成為南非社會圖景的縮影。
故事的開篇始于街道?!安妒痴邎F團圍住獵物。那是一輛小轎車,里面坐著一個年輕女子?!盵2]1朱莉的車因為電池失靈拋錨在大街中央,各種車輛擠成一團,一群交通暴民的肆意辱罵讓場面更加失控。在一個靠給人找停車位的黑人的幫助下,朱莉的車被推到路邊,問題暫時解決。心有余悸的朱莉“感覺到了冰冷的鼻子,呼出的熱氣還有閃亮的牙齒就在她的臉旁”。[3]“獵物”的切實感受形象表現(xiàn)了她孤立無援、沒有歸屬的生存境地。把朱莉比喻為獵物,圍觀的人群比喻為捕食者。作者用自然紀錄片一樣的表現(xiàn)手法描述此時嘈雜失控的場景,暗喻這個城市好似叢林般生機勃勃卻又危機四伏。
這是一條極具嬉皮士風格的國際化街道,所呈現(xiàn)的林林總總都是新的,是年輕人享受自由、展示個性與愛好的最好去處。這里居住著“一些老去的嬉皮士和左派猶太人,一些20年代移民至此卻沒有發(fā)跡成為中產(chǎn)階級的祖父輩”。[2]2街上有外國人開的小店,很多商店都以西方文字命名,處處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這里有白人,有黑人,還有來自沙漠小國的有色人種阿卜杜,有從鄉(xiāng)村地區(qū)流入行乞的農(nóng)民,還有來自剛果和塞內(nèi)加爾的妓女?;祀s多元的街道居民、消磨時光的年輕人以及淘金的異鄉(xiāng)人,以及他們所隱喻的貧富懸殊、失業(yè)、色情、犯罪等社會問題,共同構(gòu)成了后種族隔離時期南非的社會圖景。作為前殖民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全球性與本土性在這里沖突與融合,多元、混雜的文化在此共存。
故事的后半部分發(fā)生在一個邊遠的無名小國,一個容易滋生恐怖主義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地方。按照阿卜杜的說法,他的國家是一個歸屬不明確、政治體制不明確的國家。但是,這并不妨礙朱莉?qū)λ拿詰僖约皩λ膰业南蛲H缤粋€異域游人對阿拉伯國家的美好遐想,朱莉想象阿卜杜的家鄉(xiāng)有“棕櫚樹、駱駝,兩邊掛滿地毯、擺滿銅器皿的小街。獨桅三角帆船”。[2]22她的幻想來自于她兒時看過的故事書《一千零一夜》中的插圖,旖旎的伊斯蘭風貌,充滿異域風情。朱莉的幻想代表了西方世界對中東國家的構(gòu)想,凸顯了朱莉典型的消費者心態(tài)。然而,到達阿卜杜家所在的村莊后,朱莉沒有看到自己想象的美好畫面,而是年久失修的破舊房屋和隨意丟棄的動物尸體。隨處可見的可口可樂廣告牌和街道上飄蕩著的西化的音樂昭示著經(jīng)濟全球化對這個邊緣小國的影響。不難想象朱莉承受著怎樣的心理落差。在市集日,滿地隨意擺放的廉價商品成為朱莉眼中“精彩的拼湊藝術(shù)”。[2]107家境優(yōu)渥的朱莉是以游人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的所見,局外人的身份使她無法體會這個沙漠小國窮人生活的艱辛。
楊欣欣、杜明業(yè)認為,“文學作品中地理空間的建構(gòu)問題絕不僅僅是提供一個描述和反應(yīng)意義上的地點,它對情節(jié)結(jié)構(gòu)的設(shè)置和人物性格復雜性內(nèi)涵及悲劇命運的展示都具有推進和渲染的作用”。[4]從繁華都市來到這個破落的小村,外部地理空間與想象地理空間的巨大落差帶給朱莉極大的心理沖擊。對陌生環(huán)境的獵奇感消失后,朱莉的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變化。當朱莉看到街上出售的破舊衣服、太陽鏡和大哥大時,她開始質(zhì)疑“為什么我們只把這樣的狗屎賣到這里來?”[2]108她把這一切都歸咎到自己身上,是“我們”把這些破舊的東西當作商品,傾銷到這個貧窮的國家。作為優(yōu)勢主體的白人代表的是優(yōu)勢經(jīng)濟文化霸權(quán)。她認為,是以她為代表的白人的作為導致了這里的貧窮與落后。
作者把地理空間敘述從一個發(fā)達的現(xiàn)代國際都會區(qū)轉(zhuǎn)移到了一個落后貧窮的中東小村莊,巨大的地理空間反差突出了白人所代表的歐洲殖民者所謂的優(yōu)越性與文明性,以及經(jīng)濟全球化對弱小國家的影響。朱莉在努力擺脫帝國文化與經(jīng)濟投射給她的身份的同時,也在努力反思這個沙漠小國在全球化中所受的沖擊,以及作為優(yōu)勢主體應(yīng)該承擔的責任。這成為她向心之旅的開端。
2.咖啡館:矛盾心境的象征
L.A.咖啡館極具嬉皮士風格,是朱莉和她的朋友們?nèi)粘>奂牡胤?。L.A.是Los Angeles的縮寫。但是打這條街走過的人都不知道這個名稱的真實含義。店老板取這個名字或許是為了讓客人體會到與自己生活相稱的異域風格。如果店主想表達自己咖啡店的嬉皮士主題的話,那他肯定是把洛杉磯和舊金山弄混了。因為兩地有其各自不同的歷史。舊金山曾經(jīng)是美國歷史上最具嬉皮士精神的城市,而洛杉磯則要拘謹許多。店名與咖啡店主題的混淆表現(xiàn)了部分南非人想要融于國際,體現(xiàn)時代感,卻對相應(yīng)的文化背景一知半解。然而,咖啡館名稱的含混不清并不妨礙它成為各種人群聚集的地方。除了年輕人,一些老去的嬉皮士、左派猶太人或者來此淘金的老移民也是這里的???。
“圓桌幫”是作者對朱莉和她的一幫朋友們的稱呼,是因為他們總是在閑暇時聚集在咖啡館里的一個圓桌旁消磨時光。圓桌意象在故事中一再被提及。它的物質(zhì)特性有著深刻寓意。首先,圓形意味著平等與對話?!皥A桌幫”是一個容量無限的圈子,總有新人加入他們,也有一些人會好久不見。成員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迎接每一個新成員的加入和老成員的離開。這些來自不同種族,不同階層,不同領(lǐng)域、不同年齡的男女 “都是一些想與自己的過去和家人疏遠的人”。[2]20“圓桌幫”們一貫談?wù)摰脑掝}也都與種族歧視、權(quán)力分配不公、性別歧視等社會問題有關(guān)。“向邂逅者敞開——這是她和一票朋友的信念,也是他們認為生活值得繼續(xù)的部分原因?!盵2]7對朱莉和她的朋友們而言,向陌生人敞開自己不僅表現(xiàn)了自己的階級與種族立場,也是一種肯定生活價值的尺度。然而,“敞開”也意味著沒有特定的歸屬。人的內(nèi)心是空白的,任何可能性都有可能發(fā)生。任何外在的因素都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和情感走向。這成了朱莉與阿卜杜故事的一個引子。其二,圓桌意味著循環(huán)?!皥A桌幫”們的談話沒有特定的說話者,而且話語與心理獨白交叉進行。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一起“喋喋不休”地重復著“熟悉的蠢話”。[2]55而話題的循環(huán)重復意味著,他們所詬病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與約翰內(nèi)斯堡的L.A.咖啡館相對應(yīng),在阿卜杜家所在的阿拉伯小村莊也有一處偽裝成咖啡館模樣的酒吧。之所以需要偽裝,是因為在這個國家,酒吧是違禁場所。時不時地還會有穿便裝的保安警察坐在暗處,進行監(jiān)視。一群受過教育、期望改變現(xiàn)實的年輕人是這里的???。盡管不能享受如同“圓桌幫”們一樣的言論自由,然而這里的年輕人并沒有像“圓桌幫”一樣在咖啡館醉生夢死、嘲諷社會,而是積極商討適合自己國家的發(fā)展方法。他們都期待自己的國家能在政治上有所改變,建議國家政府利用網(wǎng)絡(luò)擴大影響力,從而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阿卜杜經(jīng)常參加與朋友在酒吧的聚會,卻又擔心自己會被朋友的慷慨言論激發(fā)斗志,“讓他想要加入他們,一起密謀、一起進行煽動、一起去冒險,好改變這個地方——這個沙漠”。[2]153作為一個當?shù)厣儆械膿碛写髮W學位的年輕人,阿卜杜同感于國家的落后與貧窮,卻又極力逃避作為國民所應(yīng)具有的責任與義務(wù),把逃離這個國家當作自己的奮斗目標。
大衛(wèi)·哈維認為,咖啡館既可以是公共空間,也可以是完全的私人空間。要進入這一空間,必須要經(jīng)過商業(yè)與消費主義的淘選。[5]291作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向心空間,L.A.咖啡館似乎可以接納所有人,卻用自己含混的店名宣告了自己的嬉皮士主題,無聲地標示了自己的排他性。要進入這個咖啡館的人不僅要有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而且還要有對特定區(qū)域亞文化的認同?!皥A桌幫”們在咖啡館圓桌旁平等共處,惺惺相惜,卻仍然找不到彼此想要的溫暖。他們批判社會卻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來改變現(xiàn)狀。雙重矛盾囊括了南非的社會全貌,諷刺了大行其道的犬儒主義。而在阿拉伯小村莊,表里不一的酒吧與阿卜杜的矛盾心情互為映襯,成為阿卜杜內(nèi)在心境的象征。
3.家屋:游離心靈的歸屬
“圓桌幫”的成員們在少年時代或者年輕時代都經(jīng)歷過種族隔離之痛,也見證過南非的歷史巨變:第一次黑人當權(quán),第一次自由選舉等。他們在享受著和平政治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安逸生活和充分自由時,卻有意無意地疏遠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他們把L.A.咖啡館當作自己的“家”,選擇把“一群玩游戲的人”[2]141當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互相安慰,一起在這樣一個極具嬉皮士精神的咖啡館里消磨時間、嘲諷社會。但是在朋友那里,朱莉也沒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家的溫暖。如Emma Hunt所言,“在全球化的城市里,盡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他人產(chǎn)生交集,人與他人之間卻失去了一種聯(lián)系感”。[6]“在家”,卻又“無家可歸”,這成為身處大都市的年輕人們的普遍感受。
加斯東·巴什拉在《空間詩學》里把住宅稱為“家屋”。他認為,“如果沒有家屋,人就如同失根浮萍。家屋為人抵御天上的風暴和人生的風暴。它既是身體,又是靈魂,是人類存在的最初世界”。[7]31家屋因此有了兩層含義,包括有形的物理空間和無形的心理空間。物理空間的疏遠和心理空間的隔膜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圓桌幫”們的“無家可歸”。朱莉的父母早已離婚并再婚。父親在“市郊區(qū)”的別墅里有遮陰的露天平臺,有各種用途的廳室。家里裝飾著花卉、高級家具與油畫,有權(quán)貴聚集的高雅社交活動以及各式美酒和美食。原本可以衣食無憂的朱莉卻“決絕”地搬離了這個衣食無憂的家。帶著阿卜杜再次造訪父親的豪宅時,朱莉仍然會“陷入一種熟悉的沮喪心情中”。[2]35“她打量過一個個房間,沒有一個是她的;墻壁上沒有她少女時代的明星海報,床上也沒有父親從機場給她買回來的長毛絨大熊貓。她現(xiàn)在所游蕩、停頓與聆聽自己心聲的地方,已不是從前的房子。”[2]39父親的豪宅里沒有真正屬于朱莉的,承載著她生活體驗的獨特空間?!暗赜蚝涂臻g的獨特性是居住者文化的獨特性,也是居住者本身的獨特性?!盵8]129-130父親豪宅房間的單調(diào)、雷同、結(jié)構(gòu)一致性根除了朱莉在這個家的獨特性。整齊劃一的現(xiàn)代化居住空間形式毀掉了人的家園感,使人的身體和空間發(fā)生錯置關(guān)系。空間隔膜因此產(chǎn)生。
汪民安認為,“理性化的城市設(shè)計,摧毀了地方的感受,摧毀了對人的認同感,摧毀了情感原則,摧毀了人們對環(huán)境的責任”。[8]130因此,搬家變成了一件毫不猶豫的事情,居住空間可以隨意更換。從父親家搬離后,朱莉租住在一個裝潢成小村屋的仆役小屋里。小屋內(nèi)空間不大,家具很少,并在有意無意地證明:閑適不一定要靠奢侈家具才可以營造。英國人文地理學家蒂姆·克勒斯威爾(Tim Cresswell)認為,“我們或許會想藉由安排布置房間的家具,讓房間在實際和體驗上都舒適宜人,來使我們新近購買或承租的房間,對我們產(chǎn)生意義”。[9]16朱莉在努力營造屬于自己的,有獨特意義的居住空間。但是即便如此,朱莉仍然沒有對小屋投入自己的情感。屋里的家務(wù)活有專門的清潔工定時來做。隨意丟棄的垃圾和凌亂擺放的生活用品說明朱莉仍然缺少對這個小屋的歸屬感。這個房子不算是她的家屋,僅僅只是一個供她停留歇息的居住空間。
朱莉一心要逃離自己在南非的富裕家庭,卻慢慢在阿卜杜的貧困家庭里找到對家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她與空間的良性互動。她和阿卜杜居住在主屋旁邊的單坡小偏房里。房間條件簡陋,僅有一張吱呀作響的鐵床和一個洗臉盆。這個局促的居住空間與朱莉父親的別墅和她曾經(jīng)租住的裝修精致的仆役小屋形成鮮明對比。然而,朱莉欣然接受了這里有限的居住條件,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得井井有條。此外,朱莉還努力爭取在廚房幫忙的機會,并以此作為融入這個新家的契機。在文學批評領(lǐng)域,廚房空間一向是被解讀為女性低下地位的表征空間。然而,在《邂逅者》中,廚房卻成為家庭權(quán)威的象征。在這個穆斯林家庭里,父親的角色是失語的,母親則是家里的權(quán)威。她主導著家里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氛圍。每天,母親帶領(lǐng)著家里的女人們在廚房為全家人烹制飯菜。朱莉想要進廚房幫忙,卻遭到了母親的拒絕。為了找到與母親交流的突破口,獲得母親的認同,朱莉甚至花高價從國外郵購了古蘭經(jīng)并認真學習母親常常誦讀的經(jīng)文。她的努力為她贏得進入廚房幫廚的機會。通過與廚房空間的良性互動,朱莉獲得阿卜杜家人的認同,并慢慢找到對家的歸屬感。在這里,廚房空間成為母親家庭主導地位的表征空間。
朱莉在逃離了父親的豪宅,也毫不猶豫地離開了裝潢精致的仆役小屋,卻格外珍惜這個貧困簡陋的新家。朱莉?qū)κ孢m居所的逃離和對簡陋住所的珍視并不是對物理意義上居住空間的簡單抗拒和接受,而是心理意義上的疏離與皈依。朱莉在這個沙漠村莊的住所因此有了家屋的含義。巴什拉認為,大城市里的房子缺乏縱深的私密價值,也缺乏遼闊的宇宙感?!耙驗樵谶@里,房子已經(jīng)不再是蓋在自然的環(huán)境里,空間與家屋之間的關(guān)系,變成一種人工關(guān)系。跟房子有關(guān)的所有事情,都變成機械性的,因為私密的居住生活,從每個角落逃逸。”[7]54相較而言,鄉(xiāng)村生活“被安靜地束縛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人們根據(jù)這片土地確定自己的認同,確定自己的語言、風俗和起源”。[8]124對于朱莉而言,被家族權(quán)威和宗教品質(zhì)所銘刻的鄉(xiāng)村居所既是物理意義上的家屋所在,也是心理意義上的家屋空間。阿卜杜家的居所才是她的家屋所在。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衛(wèi)斯理·科特把類似于荒野這樣的人類社會空間建構(gòu)中遺留的剩余空間(space left over in planning)*該譯法引自顏紅菲.敘事理論的新視角:評科特的《現(xiàn)代小說的地點與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12(3): 163-166,165. 原文出自Wesley A. Kort, Place and Space in Modern Fiction (Gainesville: UP of Florida, 2004), 152.歸為邊界地帶。他認為,各類邊界地帶的不斷出現(xiàn)為構(gòu)建新型的人與地點關(guān)系提供了各種可能性?!八潜贿呇鼗说目臻g,介于純粹的自然空間和社會空間之間的邊界地帶,是人與自然及社會雙向關(guān)系的紐帶,既是最富于張力的空間地帶,也是最容易產(chǎn)生新質(zhì)的空間?!盵10]在這個故事中,草原為朱莉與阿卜杜的心理交流提供了場所,而沙漠則成為兩人各自的向心與離心之旅的誘因。主人公與自然地理空間的互動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
1.“大草原”:平等交流的場所
與阿卜杜相處時,朱莉“盡量不走在這個汽車修理工的前面,就像他是一個仆人一樣”。[2]7刻意維持的表面的平等并未真正改變他們的身份差異。在他們同居的小村屋里,兩人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生理層面的,而非心理層面的。[11]18而到了周末,兩人一起到了大草原時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在人跡稀少的草原上,朱莉和阿卜杜可以拋棄所有對兩人身份差異的顧慮,阿卜杜也拋棄了宗教戒律,“雙重身份消失”。[2]30“他們會散步,臥看浮云飛鳥,交換所見所感,并像普通的情侶一樣,對彼此所見所感的巨大落差感到差異和有趣?!盵2]29兩人平等交流,相互分享過往生活的點點滴滴,享受著難得的親密時光。在自然地理空間內(nèi),沒有如L.A.咖啡館的無形排斥,也沒有“圓桌幫”的無聲排擠,朱莉和阿卜杜開始對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心理上相互靠近。正如Dana所言,“草原給兩個愛人一個拋棄城市差異的機會,也暗示著新的平等的可能性”。[12]
在草原上,朱莉與阿卜杜心理的距離拉近了,然而這并不能改變兩人身份的差異。他們會在草原上閱讀。朱莉會帶著自己喜歡的作家的書,這些作家都是阿卜杜在大學課堂上沒有聽過的。阿卜杜會讀報紙,“而且會抱著批判的精神琢磨報紙上報道的事實”。[2]30相較而言,阿卜杜的閱讀更加務(wù)實,朱莉的閱讀純粹是消遣或者文學欣賞。兩人生活境遇的巨大差異導致閱讀內(nèi)容的迥異。朱莉在草原上體會到了她從來沒有體會過的“寂靜之聲”,[2]29然而附近高速公路上傳來的隱隱的車聲無形中否定了朱莉的判斷。在阿卜杜看來,“只有沙漠才是真正的寂靜”。[2]29實際上,朱莉眼中的“大草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草原,而是她對綠草地與山上的概稱。這不僅意味著以朱莉為代表的南非年輕人與自然的疏離,也意味著在高度現(xiàn)代化的今天,人類很難真正享有純粹的自然地理空間。
2.沙漠:認知系統(tǒng)重構(gòu)的誘因
龍迪勇認為,“空間是我們行動和意識的定位之所”,[12]它“必須被人感知和使用,被人意識到,才能成為活的空間,才能進入意義和情感的領(lǐng)域”。[13]在阿卜杜看來,家鄉(xiāng)的沙漠代表著絕望,是他一心想要逃離的無用空間。但是,對朱莉而言,沙漠幫助她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充滿希望的閾限空間。
朱莉經(jīng)常一個人在清晨和黃昏之際散步到沙漠。坐在一處廢墟上凝視沙漠,享受沙漠帶給她的寧靜。在一個閾限時間去往一個閾限空間,不確定的時空帶給朱莉前所未有的平靜。全新的自然地理空間帶給朱莉巨大的心里沖擊,“通過這一沖擊,主體內(nèi)在空間被完全顛覆,然后按照外部空間法則與邏輯進行重構(gòu)”。[5]286她欣然接受了當?shù)貝毫拥淖匀画h(huán)境,努力融入這個新家,慢慢獲得家人的認同和接受。在南非時,她逃避與父親的聯(lián)系,企圖用朋友代替家人,最終也沒能獲得她想要的親情與歸屬感。但在與阿卜杜家人的相處中,她慢慢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一種很重要的東西,不,應(yīng)該說不可少的東西”。[2]160朱莉找到了久違的親情和對家的歸屬感?!安粌H如此,朱莉還通過教授英語,參加婦女聚會等方式加強和當?shù)厝说奈幕涣髋c融合。她用自己對這個村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認同和主動的人文交流行動表達了她對這個沙漠村莊的認知和親近感”,[11]20是地理空間認同和精神皈依的合二為一。
文學地理學認為,人與其生活的地理空間是一種相互投射、相互滲透的關(guān)系。朱莉與沙漠的關(guān)系不是單一的接受與給予的關(guān)系。在享受著沙漠帶給她改變的同時,她也在努力回饋自己置身其中的自然地理空間。與一位在沙漠中放羊的貝都因女孩的偶遇讓朱莉心中萌發(fā)了建設(shè)綠色家園的夢想。和阿卜杜父親一起對一個遠房親戚的拜訪更加堅定了朱莉要實現(xiàn)自己夢想的決心。“看到這個沙漠中央生長著稻谷時,就表示這里是可以孕育出生命來的,表示它可以提供一種超越于一切意義之外的存在。”[2]182朱莉要利用父親為她設(shè)立的信托基金在沙漠里種植水稻。她希望能向阿卜杜證明,“沒有天國,沒有涅槃。這地方是我們唯一能擁有的?!盵2]182既然世界上沒有理想的天國,人不可能在涅槃后迎來渴望的美好生活,那就積極面對這個地方唯一擁有的沙漠。改造它,利用它,從而讓“生活變得有用,變得有意思”。[2]183因此,在這里,朱莉“觀察到自己正慢慢形塑為另一個自我”。[2]167自然地理空間幫助朱莉重構(gòu)了自我的認知系統(tǒng),她對自我身份的追尋與最終確立凸顯了人與地理空間的良性互動。
楊欣欣、杜明業(yè)認為,“地理空間還往往是作為一種精神建構(gòu)而存在,是關(guān)于地理空間建構(gòu)與生活表征意義的觀念形態(tài)”。[4]143戈迪默在《邂逅者》中不僅建構(gòu)了人文地理空間和自然地理空間,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進故事的發(fā)展,而且還通過對阿卜杜幻想中的理想空間的描述,揭示阿卜杜的精神失衡,以提升故事主題。
阿卜杜擁有大學學位,他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為國家發(fā)展做貢獻。此外,他從小就跟隨舅舅學會了修理汽車,他也可以在叔叔的修理廠工作,靠著自己的雙手過上富裕的生活,并且極有可能繼承這個廠的經(jīng)營。然而,他的理想是移民到一個富裕的國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他去過很多國家,用過很多假名。他在倫敦的餐館里洗過盤子,在德國的啤酒館里清掃過嘔吐物,直到在南非的修車廠里當“油猢猻”并遇上了朱莉。阿卜杜本以為擁有了朱莉,“靠著她的關(guān)系、她的背景,就可以在她的國家獲得他所一直無法獲得的東西”。[2]117然而,夢想再次落空,阿卜杜不得不再次回到自己的國家。在自己的國家,他用回了自己真實的名字:易普拉欣。然而,稱謂的恢復并沒有帶給他自我意識的回歸,他依然一遍遍地嘗試申請移民他國。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美好富庶的大國一次次成為阿卜杜的移民目的地,作為符號的價值被阿卜杜不斷提及,并被阿卜杜建構(gòu)成一個“遍地都是可能性”[2]181的地理空間。去哪一個國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離開本身。阿卜杜對富庶國家的簡單構(gòu)想只是拼湊了一個模糊抽象的概念,他并不清楚概念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巨大差異。
阿卜杜在夢想著移民他國的同時,也夢想著成為某個金融公司的高管,有著和朱莉父親一樣的豪宅和奢華生活。他夢想中的工作空間是在一棟摩天大樓里,如同朱莉曾經(jīng)的辦公室一樣,有開闊視野的大窗戶、定做的椅子、組合式辦公桌、電腦、通訊器材和每個月更換的亞熱帶盆栽。他拒絕用自己所學為國家做貢獻,也拒絕用自己的汗水來換取富足的生活,反而幻想著在摩登的辦公室里指點金融。阿卜杜對理想空間的構(gòu)想是基于他有限的空間體驗。由于缺乏對其他空間的感知,他無法對自己的空間激起反思。因此,他所看到的自己的家鄉(xiāng)就只有沙漠和貧窮。阿卜杜強烈的理想空間夢與朱莉的綠色家園夢形成巨大反差。在阿卜杜逃離故土,不切實際地追求理想空間的同時,朱莉在為改善當?shù)氐牡乩砜臻g而努力。朱莉的堅持反襯了阿卜杜的理想空間注定只是符號式的存在,他一心要逃離的沙漠小國卻是真實的存在。
阿卜杜在朱莉繼父的幫助下獲得移民美國的許可,前往美國。大嫂赫蒂安慰朱莉說,“他一定會回來的”。[2]227這句話不僅僅是安慰。人們通常會對自己的故鄉(xiāng)產(chǎn)生強烈的寄托性情感,“失去了同它的經(jīng)驗性聯(lián)系,就如同丟失了自己的身體一樣”,“一旦被迫遠離這個空間,人們的家園感和故土意識就反復被激發(fā),返歸的愿望就會噴涌而出??臻g世代的居住,演變成了家族意識,家鄉(xiāng)意識,歷史意識和根深蒂固的記憶”。[8]127缺乏與本土文明相互聯(lián)系的空間感,阿卜杜在異國他鄉(xiāng)永遠都只能是個夾縫人,遭受帝國文化的排斥,找不到家的歸屬感。對故土的眷戀最終會牽引著阿卜杜回到原點。他的移民行為注定是西西弗斯式的徒勞。
在《邂逅者》中,戈迪默將社會背景、人物內(nèi)心思想、多元文化以及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都融入了地理空間敘事。人文地理空間的建構(gòu)幫助作者塑造了人物形象,自然地理空間建構(gòu)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理想符號空間的建構(gòu)提升了作品主題。然而,所有空間的建構(gòu)都是沒有特定的國名或者地名。這種非特定的地理空間位置隱含著一種共性,它引導讀者去思考這種非特定的地理空間的代表意義。這些人文地理空間與自然地理空間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地理空間,主人公在頭腦中建構(gòu)的理想符號空間也是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人所共有的美好幻想。三重地理空間層層遞進,相互交叉,由外及內(nèi),共同構(gòu)建了全球化時代人們生活的地理空間,昭示了全球化時代人的精神困境。
參考文獻:
[1]鄒建軍.文學地理學研究的主要領(lǐng)域[J].世界文學評論,2009(1):41-46.
[2]納丁·戈迪默.邂逅者[M].梁永安,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3]Nadine Gordimer. The Pickup [M].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1.
[4]楊欣欣,杜明業(yè).論小說中的地理空間建構(gòu)[J]. 社會科學家,2011(6):140-143.
[5]劉進,李長生.空間轉(zhuǎn)向與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6]Emma Hunt. Post-Apartheid Johannesburg and Global Mobility in Nadine Gordimer’s The Pickup and Phaswane Mpe’s Welcome to Our Hillbrow [J].Ariel,2006,37(4):103-121.
[7]加斯東·巴什拉.空間詩學[M].龔卓軍,王靜慧,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7.
[8]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后現(xiàn)代性[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9]蒂姆·克勒斯威爾.地方:記憶、想象和認同[M].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16.
[10]顏紅菲.敘事理論的新視角:評科特的《現(xiàn)代小說的地點與空間》[J].外國文學研究,2012(3):163-166.
[11]胡忠青. 論戈迪默小說《邂逅者》中的生態(tài)美學意識[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6, 39 (03):17-22.
[12]Dana C. Mount. “Playing at Home: An Ecocritical Reading of Nadine Gordimer’s The Pickup” [J]. A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2014,45(3):101-122.
[13]龍迪勇.空間敘事研究[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