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非實用性挽歌詩考察

      2018-01-23 09:48:00
      太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創(chuàng)作

      (滁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學報編輯部,安徽 滁州 239000)

      唐代獻贈挽歌詩是一種配合葬禮出現(xiàn)的禮儀詩歌,主要是獻贈給去世的皇族成員和具有一定品階的官員,經(jīng)過選擇之后由挽歌郎在喪禮上反復詠唱,內(nèi)容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倡哀挽,其次頌美,形式上大多為五言律體。其實用性決定了詩歌內(nèi)容要符合禮儀的需要,然而抒情畢竟是詩歌的特質(zhì),言志從《詩經(jīng)》時代就已經(jīng)成為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內(nèi)在要求,這使得唐代詩人在創(chuàng)作挽歌詩時有可能突破悲悼與頌美的固定格式。唐代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相對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也使得有些挽歌詩與獻贈挽歌詩的實用性有所疏離,出現(xiàn)了少量不是以實用為創(chuàng)作目的的挽歌詩。

      一、借哀挽詩之名行諷諫之實的挽歌詩

      李商隱在他僅存的3首獻贈挽歌詩中,對作為喪者的武宗皇帝沒有一味地頌美,在承認武宗皇帝“武治”成就的同時,對他晚期的迷信神仙道教、妄求長生的荒謬之舉,也給予了揭露和諷刺。下面看他的《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

      九縣懷雄武,三靈仰睿文。周王傳叔父,漢后重神君。玉律朝露驚,金莖夜切云。簫笳凄欲斷,無復詠橫汾。

      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始巢阿閣鳳,旋駕鼎湖龍。門咽通神鼓,樓凝警夜鐘。小臣觀吉從,猶誤欲東封。

      莫驗昭華琯,虛傳甲帳神。海迷求藥使,雪隔獻桃人。桂寢青云斷,松扉白露新。萬方同象鳥,輿動滿秋塵。[1]598

      李商隱是一個關(guān)心現(xiàn)實政治和國家命運的詩人,他創(chuàng)作了有現(xiàn)實政治指向的政治詩、詠史詩多達一百一十首。從他的全部詩作看,那種關(guān)注現(xiàn)實政治、國家命運的精神和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確實是一貫的,而利用獻贈挽歌詩來反映現(xiàn)實政治,并對喪者(一個皇帝)進行諷刺和揭露,這可以說是獻贈挽歌詩的一種“破體”,其價值當然高于同時代的那些所謂符合“臣下之旨”的同類詩作,劉學鍇和余恕誠兩先生在《李商隱詩歌集解》中對這3首挽歌詩有一段按語,評析甚為精當,現(xiàn)錄述如下:

      帝王挽歌,哀挽而外,例皆頌美之詞也。此三章獨于頌美哀挽之同時,托諷寓慨,直似蓋棺定論之史贊。唐后期諸帝中,憲宗而外,惟武宗在位期間政治、軍事略有起色,其治績不僅遠勝穆、敬,亦超越文、宣。義山于其武功,備極推崇,詩中一則曰“九縣懷雄武”再則曰“玉塞驚宵柝,金橋罷舉烽”,極稱其討回鶻、平劉稹之功。本以為太平有望,東封有日,不意其因耽于神仙方術(shù)而遽死,故詩中於其求仙再三托諷致慨。諷之正所以深惜之也。要之,頌贊其雄武英達,伐叛平亂,深惜其迷信神仙,年壽不永,為三章大旨。其中首章贊、諷并寓,而筆意較虛;次章側(cè)重于贊其“雄武”,而深慨其年壽之促;三章側(cè)重于其“重神君”,耽于神仙方術(shù)。似是首章總提,二、三分承。程氏不明作意,力主首章為頌揚冠冕之詞,于“周王”聯(lián)別生曲解,求深反鑿。姚箋謂三章以時間為先后為序,亦非。[1]606

      由此可見,李商隱這一組挽歌詩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通行的獻贈挽歌詩大相徑庭,具有“史贊”的性質(zhì)。也就是說作者以“史”的觀點對唐武宗的功過是非做客觀的評價,而這樣做的出發(fā)點是對國運民生的深切關(guān)注。程夢星和姚培謙之所以對本詩“作意”產(chǎn)生誤解,就是因為古代的詩評家們還是囿于傳統(tǒng)獻贈挽歌詩的創(chuàng)作思路,用虛飾哀挽的俗套寫法來匡囿義山之詩,他們無法想象挽歌詩體也能用來表達諷慨之旨。倒是在義山另一首題為《茂陵》(漢武帝的陵墓)的詩里被很多前代的學者看出了是對唐武宗的譏刺。詩曰:

      漢家天馬出蒲梢,苜蓿榴花偏近郊。內(nèi)苑只知含鳳嘴,屬車無復插雞翹。玉桃偷得憐方朔,金屋修成貯阿嬌。誰料蘇卿老歸國,茂陵松柏雨蕭蕭![1]607

      這是一首托名漢武帝實刺唐武宗的作品,清代李商隱詩歌的研究者大多意識到了這一點。馮浩的評語較為切合題旨,他說:“武宗武功甚大,故首聯(lián)重筆寫起,不僅游獵武戲也。推之好仙好色,而仍歸宿邊事,武之所以為武也。”[1]611劉學鍇和余恕誠兩先生明確指出此詩內(nèi)容與《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的異同:“挽歌辭於頌其武功外,僅諷其耽於神仙方術(shù),此則兼及游獵、女寵;挽歌辭僅於哀挽中托諷寓慨,此則諷意較為顯露。然其贊揚武功則同?!盵1]612筆者以為諷意的“顯”與“露”的程度變化與兩首詩的體裁有關(guān),相對于用挽歌詩直面本朝天子而言,借古代君王以寄寓就會顯得方便和自由得多。

      李商隱《昭肅皇帝挽歌辭三首》以挽歌詩為諷寓實是獻贈挽歌詩中的“別體”,同時詩人顧非熊的《武宗挽歌詞二首》才是中規(guī)中矩的獻贈之作,這二首詩也極力頌揚了武宗的武功,如“靜塞妖星落,和戎貴主回。”并且對武宗抑廢佛教一事也大加褒詞,詩中寫到“國用銷靈像,農(nóng)功復冗僧?!盵2]5788可是他對武宗抑佛同時大肆地崇道,并且因此誤信方術(shù)神藥而身亡的事卻只字不提。

      二、唐代擬古的挽歌詩

      在唐代,除了主導的五言律體的獻贈挽歌詩以外,還有一種古老的挽歌詩體存在,那就是一些題名為“挽歌”或者“古挽歌”的、不針對固定喪者的泛詠之作,但這一類詩所留存的作品數(shù)量很少,參與創(chuàng)作此類挽歌詩的作家也不多,宋代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收錄了孟云卿、趙微明、于鵠、白居易4人的5首詩,《全唐詩》又增加了于鵠的2首,張之象的《唐詩類苑》中另錄沈千運1首,題名亦為“古挽歌”,這首詩在《全唐詩》里題名為“古歌”,考其詩意,當亦屬于此類挽歌詩。

      這類挽歌詩遠紹《薤露》《蒿里》,近法陸機。在唐代獻贈挽歌詩主要為實用哀挽詩體的時期,這種泛詠挽歌詩的實用性進一步弱化。

      到唐代,魏晉時期葬禮挽歌與文人擬古挽歌詩分流并行的局面被五言律體獻贈挽歌詩一枝獨秀所代替。擬挽歌、自挽歌創(chuàng)作已退出了大部分詩人的創(chuàng)作視野。唐代僅有的這幾首擬挽歌詩與魏晉六朝的擬挽歌雖然同樣以泛詠生死悼挽為主題,但是卻沒有了那一時期普遍存在的“自挽”的情調(diào)。對于死亡悼挽主題,魏晉時期的詩人比如陸機等人大多采用代言體的形式去表現(xiàn)。詩中所寫的是一種為死者設身處地之語,詩中的情景,是以死者親身感受道出的。而唐代詩人則與詩中所寫的喪者及喪葬情事拉開了距離,而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試舉兩首做簡單比較。

      重阜何崔嵬,玄廬竄其間。磅礴立四極,穹隆放蒼天。側(cè)聽陰溝涌,臥觀天井懸。壙宵何寥廓,大暮安可晨。人往有返歲,我行無歸年。昔居四民宅,今托萬鬼鄰。昔為七尺軀,今成灰與塵。金玉素所佩,鴻毛今不振。豐肌饗螻蟻,妍姿永夷泯。壽堂延魑魅,虛無自相賓。螻蟻爾何怨,魑魅我何親。拊心痛荼毒,永嘆莫為陳。[3]654(陸機詩)

      寒日蒿上明,凄凄郭東路。素車誰家子,丹旐引將去。原下荊棘叢,叢邊有新墳。人間痛傷別,此是常別處。曠野多蕭條,青松白楊樹。[4]309(趙微明詩)

      從上引兩詩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兩首詩的敘述角度的區(qū)別,陸機以一個已死將葬者的口吻記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其實這些都是已死者所不能的),而趙微明詩的作者卻是一個連喪者是“誰家子”都不知道的“旁觀者”,似乎只是一個偶然經(jīng)過的路人。從表現(xiàn)手法上看,陸詩具有一定荒誕性,趙詩則遵循現(xiàn)實再現(xiàn)的原則。這兩首詩可以說是魏晉和唐代擬古挽歌詩的代表作品。陸機為代表的身處亂世的魏晉詩人,在戰(zhàn)亂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運的難卜,禍福的無常,以及個人的無能為力,從而形成文學的悲劇性基調(diào)。而生死問題自然成為其中重要的主題,表現(xiàn)在擬挽詩中的“自挽”情調(diào),看似放達之舉,其實是難以化解心中的“大悲大懼”而故作通脫的做法,這一時期的擬挽歌詩更多是表達了悲涼、無奈的情感(真正做到以達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死的大概只有陶淵明一個人)。[5]77-78

      到了唐代,大一統(tǒng)的王朝賦予文人的精神風貌當然與終日憂懼生死的魏晉文人不同,所以唐代擬古挽歌詩作者沒有采用那種近乎荒誕的自挽表現(xiàn)手法,只是從形式上學習了魏晉的五言體例,情感表現(xiàn)上對生死持一種相對冷靜的態(tài)度。雖沒能達到陶潛的徹悟境界,倒也不至于如魏晉其他擬挽歌詩人那樣始終纏繞著難以釋懷的死亡情結(jié)。在唐代這種擬作只是一小部分詩人尊古仿古的模擬之舉。在5位創(chuàng)作了擬挽歌詩的作者中,沈千運、趙微明、孟云卿都是入選元結(jié)《篋中集》的作家,元結(jié)論詩提倡淳古淡泊、質(zhì)樸自然之詩風,所編《篋中集》體現(xiàn)了自己詩學之宗旨。他說:“風雅不興,幾及千載,溺于時者,世無人哉。……近世作者,更相沿襲,拘限聲病,喜尚形似,且以流易為詞,不知喪于雅正?!盵4]299趙微明、孟云卿的擬挽歌都收在《篋中集》里。這些作家主要是對初盛唐時期興起的格律詩不以為然,專以擬古為宗旨,故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多以五言的古體詩為主,在當時五言律體獻贈挽歌詩日趨主流的形勢下創(chuàng)作擬古挽歌詩實際上是一種復古傾向的表達,實用的可能性極小。沈千運的《古挽歌》:“北邙不種田,但種松與柏。松柏未生處,留待市朝客。”[2]2888詩中沒有對死亡的哀懼,流露出即使是那些現(xiàn)世在爭名奪利的“市朝客”最終也難免一死而墳植松柏的情緒。這種哀挽情緒淡到幾乎看不見且不針對具體喪者的擬挽歌詩遠離現(xiàn)實喪葬禮儀是不難理解的。

      如果說魏晉時期的文人擬挽歌詩交織著抒情和實用兩種目的的話,唐代的擬挽歌詩的實用性在五言律體興盛與詩人復古目的雙重作用下已消失殆盡,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抒情詩歌了。

      三、仕進之資和游戲之筆的挽歌詩

      唐代挽歌詩是喪葬禮儀的組成部分,因此絕大部分獻贈挽歌詩的創(chuàng)作目的都是配合現(xiàn)實喪禮。但也有一小部分的獻贈挽歌詩的創(chuàng)作緣起與現(xiàn)實葬禮脫離了關(guān)系,把挽歌詩或作為仕進之資本,或變成游戲的筆墨。

      在唐代,讀書人除了參加科舉博取功名而外,以自己的詩詞歌賦投刺當途或朝廷,顯示才華以期獲得援引提拔也是他們成功的另一“捷徑”,很多著名的文人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如大詩人杜甫、李白、孟浩然等。那些獻贈當途或朝廷的作品題材、體裁多樣,然而以挽歌詩作為投獻手段倒是相對比較獨特的做法。代宗寶應年間有一位叫鄭丹的人便這么做了,并且取得了成功。在唐人高仲武編輯的《中興間氣集》中記錄了鄭丹的兩首獻贈挽歌詩:《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挽歌》和《肅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挽歌》,詩前有一段編選者所加的關(guān)于這兩首詩的寫作緣起,其詞曰:

      丹詩剪刻婉密。寶應中,獻二帝兩后挽歌三十首,詞旨哀楚,得臣子之致,雖不及事,朝廷嘉之。解褐任蘄州錄事參軍。今選尤者,列于此集。[4]470

      《唐詩紀事》卷二八有類似的記載,《全唐詩》鄭丹條下亦僅錄此二詩,詩題較簡,分別為《明皇帝挽歌》和《肅宗挽歌》,并記鄭丹為大歷時詩人。玄宗卒于寶應元年四月甲寅,同月丁卯肅宗卒。則丹此二詩,必當玄、肅父子二人先后去世不久而作,時當寶應。故此文中說他“不及事”,那么鄭丹的這兩首獻贈挽歌詩就與當時二帝、兩后的喪禮就不具有一般的挽歌與喪禮之間的共時性特點了。實際上鄭丹的創(chuàng)作目的本來就不在此,而是以此作為自己獲取官階的“敲門磚”,所以他一口氣進獻了三十首之多,(高仲武僅從中選了兩首,而鄭丹也就只有這兩首詩傳世)而且都是“合體”之作。即文中所謂“詞旨哀楚,得臣子之致”,可能正是他的這種“忠”打動了朝廷,或者是朝廷正需要這樣的文人來宣揚道統(tǒng),因此“朝廷嘉之”,授予他蘄州錄事參軍的官職。鄭丹之所以成為一個幸運兒,是因為他選擇了一個一般士人沒有想到的捷徑。

      鄭丹以挽歌詩登上仕途看起來是一個較為極端的例子,但在唐代挽歌詩大行其道的環(huán)境下,在純粹悼挽目的以外創(chuàng)作挽歌詩是有可能的,不過未必都像鄭丹那樣的露骨。一些士子很有可能在向達官顯貴獻贈挽歌詩的時候借機顯露才華,以圖汲引。另外,在唐代挽歌詩大行其道,朝廷經(jīng)常征召百官進獻挽歌詩,而百官并非個個都具詩才,就有可能請別人代作,這也給一些士子提供了展露才華,結(jié)交豪門的一個機會,這種動機的羼入就與挽歌詩悼挽實用功能產(chǎn)生了偏差。

      《全唐詩》八六八卷著錄了兩首分別署名王炎和沈亞之的挽歌詩,喪者一為西施,一為秦穆公女弄玉,且均為記夢之作。其實這兩首挽歌詩的故事本事在《太平廣記》(成書于太平興國三年即978年)和《沈下賢集》(刊刻于元佑丙寅即1086年)都有著錄,只不過在《太平廣記》里《葬西施挽歌》的作者署名“王生”,而在《沈下賢集》里署名“王炎”,故事情節(jié)基本相同,都以沈亞之為串聯(lián)故事的線索人物。另外,兩詩在兩書中所屬故事篇名也有不同,在《太平廣記》里《葬西施挽歌》屬《邢鳳》篇,出自小說集《異聞錄》,《弄玉挽歌》屬《沈亞之》篇,出自《異聞集》。在《沈下賢集》里西施和弄玉的挽歌詩分屬《異夢錄》和《秦夢記》兩篇“雜著”,此種錯訛,《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有考辨說:“考《秦夢記》《異夢錄》二篇,見《太平廣記》二百八十二卷,……均注曰出《異聞集》,(此處《總目》記錄有誤,見上述不云出亞之本集)然則或亞之偶然戲筆,為小說家所采,后來編亞之集者,又從小說摭入之,非原本所舊有與?”[6]2016綜合以上,我們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是不論“王炎”與“王生”的不同,還是所屬篇名的相異,這兩首挽歌詩的作者實際上都是沈亞之一個人。《全唐詩》的詩前序文就是這兩個故事的梗概:

      元和初,太原王炎夢游吳,聞吳王宮中出輦,吹簫擊鼓,言葬西施,詔詞客作挽歌,炎進詩,王甚嘉之?!对嵛魇┩旄琛非靶?。

      詩曰:西望吳王國,云書鳳字牌。連江起珠帳,擇地葬金釵。滿地紅心草,三層碧玉階。春風無處所,凄恨不勝懷。

      太和初,亞之客橐泉邸舍,夢入秦,見穆公,尚始平公主弄玉。所居宮曰翠微宮。公主芳姝明媚,筆不可模畫。每吹簫,聲調(diào)遠逸悲人,聞者莫不自廢。約一年,公主卒,葬咸陽原,公命亞之作挽歌并墓銘。后公辭亞之令歸,又為歌一章,仍至翠微宮,與公主侍人泣別。有題宮門詩。已而公命車駕送出函谷關(guān),為別語未卒,驚覺。橐泉,秦穆公葬地也?!炫裨娦?/p>

      詩曰:泣葬一枝紅,生同死不同。金佃墜芳草,香繡滿春風。舊日聞簫處,高樓當月中。梨花寒食夜,深閉翠微宮。[2]9831

      沈亞之(約781—約832)是中唐時期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他工詩善文,尤長于傳奇小說。李賀稱之為“吳興才人”,魯迅先生稱其傳奇小說善“以華艷之筆,敘恍惚之情,而好言仙鬼復死,尤與同時文人異趣”。[7]48上述《秦夢記》即是他的傳奇名篇。運用詩歌成為“文備眾體”的唐傳奇創(chuàng)作的一個常見表達模式,許多優(yōu)秀小說家往往把詩筆的妙用發(fā)揮到極致。他們非常自覺地運用詩筆來表達情感,營造意境。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沈亞之的傳奇善敘仙鬼恍惚迷離的情事,有華艷的文風,這是其傳奇的獨特審美趣味。而挽歌詩體入傳奇小說也可以說是他的獨創(chuàng)之舉,將板滯無趣的挽歌詩寫得凄婉纏綿,儼然是以挽歌詩之名,行情詩之實。

      《秦夢記》是沈亞之以春日晝寢橐泉(秦穆公葬地)邸舍夢入秦為緣起而敷衍出來的一個故事。小說中寫他因軍功得尚始平公主(時當寡居的弄玉),開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好景不長,弄玉的死去使沈亞之也漸漸失去了秦穆公的恩寵?!稓J定四庫全書總目》說這篇傳奇:“大抵諱其本事,托之寓言”。[6]2016或許沈亞之鐘情貴主而無緣遇合,借小說家言寄托情思。然而,作者在這篇小說中刻意逞現(xiàn)的是自己的文才詩筆,小說中三處用詩,一處用楚辭體銘文。而且這幾處用詩與一般傳奇小說中常見的或以詩代話,或以詩為戲不同,三首詩題材各異,一為挽弄玉,一為別穆公,一為題宮門。體裁也盡不相同,有五言律體,有七言絕句,還有雜言體格,從此便可看出作者刻意出奇、精心結(jié)撰之功。貫穿這幾首詩的內(nèi)在線索便是一個“情”字,在情的統(tǒng)攝之下,挽歌詩變成了凄艷纏綿的傷情之作,又仿佛是可與潘岳媲美的悼亡佳構(gòu),脫盡宮廷官宦挽歌詩的俗套,夫妻的生離悲懷代替了君臣同僚的虛飾哀情。

      與唐代的擬古挽歌詩不同,沈亞之穿插在傳奇小說中的挽歌詩,既有了明確的喪者,也成為一種賣弄文才的炫技之作。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彭定求.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范子燁.永恒的悲美:中古時代的挽歌與挽歌詩[J].求是學刊,1996(02):77-81.

      [6]四庫全書研究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7.

      [7]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48.

      猜你喜歡
      創(chuàng)作
      咱也過回『創(chuàng)作』癮
      創(chuàng)作鑒評
      寶藏(2020年10期)2020-11-19 01:47:54
      當創(chuàng)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時
      《如詩如畫》創(chuàng)作談
      《一場說來就來的雨》創(chuàng)作談
      詩詞創(chuàng)作“三要”
      中華詩詞(2018年8期)2018-12-06 09:31:48
      《春日閑吟》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和體會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5 19:21:45
      《一墻之隔》創(chuàng)作談
      創(chuàng)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創(chuàng)作心得
      小說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
      峨眉山市| 泸西县| 樟树市| 洛浦县| 郧西县| 方城县| 东阳市| 夏河县| 翁源县| 应用必备| 凤凰县| 广元市| 肇东市| 宝兴县| 赞皇县| 宁国市| 班戈县| 砀山县| 陇川县| 岳西县| 玉林市| 祁连县| 南平市| 广河县| 赤峰市| 惠水县| 福清市| 江达县| 宽城| 绥中县| 砀山县| 满城县| 桃园市| 永靖县| 新丰县| 临海市| 瑞安市| 绥棱县| 纳雍县| 城固县| 灵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