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舒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于凌博士獨著的《秦漢遼東郡防務研究》一書,已于2017年12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公開出版發(fā)行。
《秦漢遼東郡防務研究》是2013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書共22萬字,分為引言和正文七章。本書以燕秦對峙、爭奪遼東郡為開端,止于公孫氏割據(jù)遼東,全面展示了秦漢時期遼東郡防務形式的變化及其成因,闡釋了防務建置的調(diào)整及其影響,進而論述了遼東郡的防務作用與地位,大致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概述了選題視角及價值,梳理了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交代了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分析了秦代遼東郡的防務問題,指出遼東郡的防務核心問題在于秦王朝對東北邊地的控制,推行郡縣制、修筑馳道之舉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局面,修葺長城邊塞和推行戍邊制度的做法有利于震懾箕子朝鮮和管理邊塞吏民。第三,分別探討了西漢初年、漢武帝時期、西漢中后期、東漢初年、東漢中期遼東郡的防務制度、防務形式與防務對象,并指出各個時期遼東郡防務的變化及其特點。第四,全面總結(jié)了遼東郡防務的地位與作用,指出遼東郡的防務體系在東北抵御朝鮮、穢貊部族,在北邊抵御匈奴、烏桓、鮮卑,對內(nèi)預防逃亡、安置流民、穩(wěn)定邊地治安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設置郡縣、修筑長城、內(nèi)遷烏桓等制度奠定了遼東郡的防務體系在秦漢北邊防線上的軍事防務地位;遼東郡是秦漢王朝經(jīng)略東北的軍事重鎮(zhèn),承擔了部分治理東北邊務的職責,其防務地位同樣突出。書后附有遼東郡防務大事年表和參考文獻可供讀者查閱。
從古至今,防務都是攸關國家安全的重要事務。秦漢時期,遼東郡地處東北邊陲,民族關系復雜,防務問題尤為重要。該書以“遼東郡的防務”為切入點,對秦漢時期遼東郡的防務問題進行了全面深入研究,不僅涉及了學術界以往關注較少的問題,同時也對尚存爭議的熱點問題做出了見解獨到的回應,是秦漢東北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通讀《秦漢遼東郡防務研究》一書,筆者認為,該書的可貴之處,是在秦漢東北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第一,是研究視角上的新突破。談到防務問題,一般都會從軍事的角度探討,然而該書卻把它上升到制度的層面,并把它與東北古代的地方行政建制聯(lián)系起來。此外,把防務問題與秦漢兩朝對東北邊地的管控、社會管理以及邊地穩(wěn)定結(jié)合起來,這些都在研究視角上有了新的突破。
比如,以往的秦漢東北史研究成果,都強調(diào)東北邊郡在軍事戍防上的重要性,但是研究多以郡縣設置為切入點,論述邊塞的功能與作用,闡釋東北民族興起后對邊地的軍事侵擾。本書則以防務作為研究的主題,以遼東郡為個案,考論東北邊郡防務體系的構成、變遷、作用與地位,詳盡地考察邊塞的修葺狀況,梳理不同時期的防務重點,總結(jié)防務隱患與防務成就,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以遼東郡為代表的邊郡的防務狀況、制度建設與成效。
又如,以往的學術研究多從東北民族對邊郡的侵擾作為切入點探討問題。本書將其列為遼東郡的防務對象之一加以考察,拓展研究視角,將對遼東郡的防務構成威脅的事件串聯(lián)起來,歸納概況出不同時期遼東郡的防務重點、難點,探討這些防務問題的解決途徑與效果。
再如,以往學術研究中較少關注東北邊郡吏民的民族身份、社會身份,而將其統(tǒng)稱為漢人。該書的作者注意到秦漢王朝經(jīng)略東北邊郡的進程中,邊郡經(jīng)歷了一次重要的華夏民族聚合過程,而隨著防務制度的推行,邊郡的吏民在社會身份上更為復雜。在新的研究視角下,作者對遼東郡邊民的構成與管理進行專題研究,探討了遼東郡防務的社會基礎、邊民融入漢人的歷史進程等前人較為忽視的問題。
第二,是研究資料上的新突破。以往的秦漢東北史研究,大都在挖掘文獻記載與邊塞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圍繞遼東郡的郡縣沿革、治所、疆域進行歷史地理辨析。該書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突破了學術研究的史料瓶頸,結(jié)合郡國制度、城邑制度、烽燧制度、屯戍制度等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運用出土的秦漢法律資料、行政文書資料,較大地擴充和豐富了研究史料。
比如,《二年律令》是西漢初年推行的法律。該書將其中與防務相關的職官制度、邊塞機構與管理制度、治安管理制度、逃亡犯罪等史料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為深入研究西漢初年遼東郡的防務問題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據(jù)。
又如,該書在考論遼東郡官吏的防務職能時,綜合了以往東北地方行政制度、秦漢制度史、秦漢政權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參考了《二年律令·秩律》中的相關律法,參照了《尹灣漢墓簡牘》中的行政文書,從而使論述更加充分、清晰。
再如,作者細致收集了秦漢時期與遼東郡防務事件相關的史料,論述了東漢中后期遼東郡太守的防務事跡,這些都是在前人研究遼東郡、遼東太守的基礎上對史料的重新整理和創(chuàng)新性研究。
第三是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秦漢東北史的研究資料有限,傳統(tǒng)的歷史考據(jù)與比較分析的方法難以全面展示遼東郡的防務問題。該書從微觀入手,在宏觀的歷史背景下展開可信的論述,從而由以遼東郡的防務問題為切入點,全面展示了以遼東郡為代表的東北邊郡在秦漢時期的防務狀況。同樣,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史料,作者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分階段進行研究,每個階段都選定最具代表性的防務事件或防務現(xiàn)象為切入點,兼顧橫向的比較與縱向的關聯(lián),巧妙地整合相關史料,力求做到布局清晰、規(guī)整,論述嚴謹、有力。
作者在第一至六章中逐步解析遼東郡的防務形勢、防務對象、防務危機,在最后一章中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與引言中的四項防務問題相互照應,水到渠成地闡明遼東郡的防務地位,這種結(jié)構上的前后照應是作者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前后鋪墊的結(jié)果。
此外,作者在研究中引入“國家安全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以秦漢史學研究為基石,以史料為依據(jù),借鑒民族學的理論界定東北邊民的民族身份,運用社會學的定量研究和人文主義方法論探討遼東郡防務危機的社會根源與社會影響,采用軍事學理論和方法探討遼東郡防務中對弈雙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并以此構建東北防務研究的理論框架。
當然,《秦漢遼東郡防務研究》一書也存在著若干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是缺少東北通史的研究視野,缺少與西北、西南邊郡防務的比較研究,因而其定位缺少橫向與縱向的坐標,未來還有繼續(xù)深入探討的必要。書中的研究下限為公孫氏割據(jù)遼東,文中對于此后遼東郡防務形勢的走向、防務地位的變化沒有做出明確的交代,沒有從東北通史的視野深入挖掘遼東郡防務制度對后世的影響,這方面的內(nèi)容仍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
二是全書沒有一幅秦漢時期東北邊地疆域圖和防務態(tài)勢圖,沒能給讀者展示出清晰的時間和空間概念。秦漢時期,遼東郡的疆域、東北邊郡的疆域都曾出現(xiàn)變化,如燕國時期的遼東邊塞、蒙恬率軍修筑的遼東邊塞、燕王盧綰修筑的遼東邊塞因具體位置不同,需要分別標識。漢代玄菟郡內(nèi)遷、遼東屬國設置都劃分出部分遼東郡的屬縣,這些內(nèi)容也都適合以疆域圖的形式介紹給讀者。同樣,燕秦對峙下遼東郡的防務態(tài)勢、西漢初年匈奴對遼東郡的軍事侵擾、漢武帝時期遼東郡的軍事態(tài)勢、王莽時期遼東郡的防務態(tài)勢、烏桓內(nèi)屬和遼東屬國設置后遼東郡的防務態(tài)勢也可以用防務態(tài)勢圖的方式展示給讀者。我們期待著本書再版時能補充上述內(nèi)容。
但是,瑕不掩瑜,本書的出版還是為今后東北秦漢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并開拓了新的思路,堪稱秦漢東北史研究領域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