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春,袁昌齊,束成杰,陳 蕾,張廣倫,張衛(wèi)明*
(1. 南京野生植物綜合利用研究院,江蘇 南京211111;2.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江蘇 南京210014)
非洲大陸氣候普遍暖熱,其特點是高溫、少雨、干燥,只有少數(shù)地區(qū)年降雨量較多,但至今在許多地方還保留一些古老的食物利用習俗和食物種類,它們仍在一些地區(qū)作為主要糧食食用,并且有著不同特色和營養(yǎng)價值。本文介紹了它們的民間利用習俗和利用價值。
佛尼奧馬唐Digitariaexilis(Kipp.) Stapf., 英文名:fonio, white fonio, fonio millet, hungry rice;別名:白馬唐。禾本科植物,一年生草本。稈直立,節(jié)上生根。稈高30~80 cm,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質地柔軟扁平,長15 cm;葉耳2~5,窄長??偁罨ㄐ蜉^纖細,2至多枚呈指狀排列于莖頂。小穗包括不孕花和可育花,背腹壓扁,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端尖,1~2枚著生于穗軸之各節(jié),互生成行排列于穗軸的一側;小穗柄長短不等,下方一枚近無柄,第一穎短小或缺如;第二穎披針形,較短于小穗,常生柔毛;第一外稃與小穗等長或稍短,有5~9脈;第二外稃軟骨質,頂端尖,背部隆起,貼向穗軸,邊緣膜質扁平,覆蓋同質的內稃而不內卷;雄蕊3;柱頭2;鱗被2;穎果長圓狀橢圓形,長約1.5 mm(千粒重約0.5 g),種臍點狀。生長期通常在165~180天。
佛尼奧馬唐生長在西非的熱帶稀樹草原地區(qū),為熱帶氣候,具有明顯的旱季 。然而,它也可在超過1 000 m的高海拔地區(qū)種植,那里具有較高的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和較低的氣溫(15~25 ℃)。佛尼奧馬唐具有發(fā)達的根系,可到達土壤1 m多深處。這使它能在貧瘠和干旱土壤中很好適應。
佛尼奧馬唐是古代非洲作物之一,它的種植大約起源于7 000年前。佛尼奧馬唐重要的栽培地是西非,從乍得佛得角、南馬里、布基納法索、西部東部塞內加爾到幾內亞北部,在尼日利亞東北部以及尼日爾南部,它成為幾百萬人的主食。在一些地區(qū),如馬里、布基納法索、幾內亞,佛尼奧馬唐也是最重要的或主要的谷物之一[1-2]。
佛尼奧馬唐利用部位為穎果。收獲主要由手工完成。傳統(tǒng)的方法主要是放在石臼中碰撞。現(xiàn)在已有高效的機器,與加工大米一樣的脫粒、除皮。佛尼奧馬唐果實含有8.7%的蛋白質、1%的脂肪和80%的碳水化合物,還含有礦物質及少量維生素。佛尼奧馬唐與糧食小米的成分非常相似,其淀粉更多的為支鏈淀粉;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豐富;膳食纖維也較豐富。因此,飲食中缺乏某種蛋白或纖維時,食用佛尼奧馬唐是有用的。據(jù)報道,佛尼奧馬唐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品。佛尼奧馬唐可以煮粥、煮米飯或加工成一個高質量的粉面,可以用來烤面包。谷粒還可以用來釀造啤酒和爆米花。
據(jù)報道,在西非種植佛尼奧馬唐超過550 000公頃,每年可生產587 000噸糧食;產量相對穩(wěn)定,平均收益率,目前為1噸/公頃。而其他地區(qū)產量小于500公斤/公頃,在非常貧瘠的土壤上種植的只有150~200公斤/公頃。佛尼奧馬唐與稻、麥相比單位面積產量要低很多,這也可能是至今在其他地區(qū)很少種植的原因。在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部分地區(qū),在1 500年前就從西非引進了佛尼奧馬唐,先是作為一種新植物來栽培,最近也開始作為一種糧食作物來培養(yǎng)。從許多報道中可知,佛尼奧馬唐是有遺傳多樣性的物種,因而可通過人工選擇提高產量和質量,可望將來會引種到其他地區(qū)栽培[3]。
中國西藏波密地區(qū)、廣東、海南島以及云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江西和浙江等省的南部地區(qū)均有種植,不過種植面積零散,產量不多。但在我國南部,子是缺少灌溉的荒山丘陵地區(qū)的一種良好旱生作物。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Eragrostistef(Zucc.) Trotter, 英文名:teff, Williams lovegrass,別名:非洲畫眉草,威廉姆斯畫眉。禾本科一年生草本。稈叢生,高約1 m。葉片線形。花序較緊縮;小穗兩側壓扁,有多數(shù)小花,小花常疏松或緊密地覆瓦狀排列;小穗軸常作“之”字形曲折;穎不等長,通常短于第一小花,具1脈,宿存,或個別脫落;外稃無芒,具3條明顯的脈;內稃具2脊,常作弓形彎曲。穎果與稃體分離,球形。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產于埃塞俄比亞高原,喜干燥環(huán)境,適應性強,主要生長在海拔1 800~2 100 m地區(qū),降雨量450~550 mm和10~27 ℃的地區(qū)生長最多。它是日光敏感性植物,開花最好需12 h的光照。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人工種植可追溯到公元前8 000~5 000年,是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將它的籽粒用于制作一種特殊的埃塞俄比亞面包,可追溯到公元前4 000~1 000年。這種畫眉草籽粒直徑小于1 mm、白色美觀,在傳統(tǒng)上是皇家使用之物。后來在許多地區(qū),人們也喜食埃塞俄比亞畫眉草,如用來制作英吉拉烤餅,在印度和澳大利亞民間也喜歡它。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籽粒主要用于制作“injera”,即一個大圓的、平坦的、酸味的、有些松軟的面包。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富含膳食纖維、鐵,并提供蛋白質和鈣。它還可以類似于烹飪小米和奎奴亞藜種子一樣,廚師們還可節(jié)省燃料。埃塞俄比亞畫眉草籽粒(穎果)含蛋白質9%、脂肪2%、碳水化合物74%。被認為是健康食品,因為它還富含賴氨酸和最重要的礦物質。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也可像大麥一樣,經過一個復雜的過程,制作成一種傳統(tǒng)的啤酒。因而過去埃塞俄比亞的長期禁令出口這種谷物和面粉。埃塞俄比亞畫眉草的干草還是較好的家畜飼料。在美國,埃塞俄比亞畫眉草也是用來喂養(yǎng)反芻動物和馬的良好飼料。畫眉草的細草,傳統(tǒng)上用于制作建筑用泥漿,也是有利用價值的。目前,埃塞俄比亞畫眉草籽粒約占總在埃塞俄比亞谷物產量的四分之一。
埃塞俄比亞畫眉草原產非洲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也門也有分布。它適應性強,歷史上,非洲、南亞、美洲等熱帶地區(qū)就有引種,現(xiàn)在肯尼亞、馬拉維、印度、美國、南非和澳大利亞均有小范圍的栽培。而我國尚無引種埃塞俄比亞畫眉草成功的報道[4-5]。
御谷Pennisetumglaucum(L.) R.Br.,英文名:Pearl millet,別名:蠟燭稗,珍珠粟,珍珠谷子。禾本科一年生草本,須根強壯。稈直立,常單生,高達2 m,在花序以下密生柔毛。葉鞘疏松而平滑;葉舌連同纖毛長2~3 mm;葉片扁平,長20~90 cm,寬2~5 cm,基部近心形,兩面稍粗糙,邊緣具細刺。主軸粗壯,硬直,密生柔毛;總梗長2~5 mm,密生柔毛;小穗通常雙生于總苞內成束,倒卵形,長3.5~4.5 mm,基部稍兩側壓扁;穎膜質,具細纖毛;第一穎微小,長約0.8 mm;第二穎長1.5~2 mm,具3脈;第一小花雄性,第一外稃長約2.5 mm,先端截平,具5脈,內稃薄紙質,遍生細毛;第二小花兩性,第二外稃長約3 mm,先端鈍圓,具5~6脈;鱗被退化;雄蕊3,花藥頂端具毫毛。花柱基部聯(lián)合,穎果近球形或梨形,成熟時膨大外露,長約3 mm?;ü?~10月。
御谷原產非洲,喜溫暖氣候,耐熱、耐旱、耐瘠、耐鹽堿、短日性植物。亞洲和美洲均已引種栽培作糧食。御谷起源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西的地區(qū),后來先傳到非洲南部,再傳到南亞地區(qū)。它在非洲和近東已有數(shù)千年的栽培歷史,在西非約4 000年前已被馴化。并從那里傳遍到非洲薩赫勒的草原地區(qū),以及蘇丹東部和南部非洲(包括納米比亞和安哥拉相鄰的北部)。
御谷可能在史前就已傳入南亞。御谷到達印度至少在3 000年前,因為印度早在2 000年就有御谷栽培的記載。那時在拉賈斯坦邦成為一種重要的主食。御谷大約在魏晉時傳入中國,并成為民間食用糧食之一。
御谷的籽粒蛋白質含量為8.3%~20.9%,平均為16%;含脂肪5%、碳水化合物67%;還含有多種維生素、甾醇等,可作糧食用。將御谷干磨成粉或濕磨成糊,做餅或面包以及其它形式的糕點。在非洲和印度部分地區(qū),御谷是一種重要的主食谷物,可用于做粥、面包、爆米花或蒸粗麥粉。它含相對較高的糖含量,傳統(tǒng)上,也用作釀造啤酒麥芽的重要來源。但目前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它的籽粒主要用作家禽和牲畜飼料或填充劑。御谷營養(yǎng)價值高,它含有高水平的能量、膳食纖維、蛋白質與氨基酸,并含有重要的礦物質、維生素、抗氧化劑。這些在防止人類疾病,如糖尿病、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發(fā)揮重要作用。還可以通過遺傳改良,改善作物管理、糧食加工和食品加工技術,積極開發(fā)它的利用潛力。這應該有助于使它成為全球性的重要糧食和營養(yǎng)安全作物。它的莖稈還可作牲畜飼料,或燃料和草房的建筑材料。
御谷喜溫暖濕潤氣候。在日平均氣溫達15 ℃時開始生長,當氣溫達20 ℃以上時,生長加快。10 ℃以下生長受阻,5 ℃以下停止生長,低于0 ℃時間稍長則會被凍死。它對土壤要求不嚴,各種土壤均可種植。最適沙質土,以土層肥厚、疏松、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為佳。耐旱、抗倒伏,對氮肥特別敏感,增施氮肥后產草量和品質明顯提高。再生能力強,生長迅速,每年可多次刈割,在生長期,無明顯的病蟲害發(fā)生。在適宜的水分和溫度條件下,播種后3~4天即可出苗。幼苗生長緩慢,苗期較長,待溫度升高到30 ℃以上生長迅速。生育期變化較大,早熟種60~95天,中熟種100~130天,晚熟種130~180天。
御谷雖然起源于非洲西部地區(qū),但很快先傳到非洲南部和南亞等地,在魏晉時已傳入中國。隨著新航路的開通,御谷于1850年代傳入美國,1960年代傳入巴西。今天,在非洲,御谷種植約1 600萬公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東南部約1 100萬公頃。作為人類的一種主食,御谷也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種之一。御谷在中國也可作為生育季節(jié)較長、緯度較低的干旱地區(qū)、山區(qū)的貧瘠和新開墾的土地上的糧食、飼料兼用作物之一[6-7]。
上述佛尼奧馬唐等4種古老的禾本科糧食作物,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耐旱、耐貧瘠,但單位面積產量較低,以致長期以來影響它們在全球其他地區(qū)的傳播。不過除佛尼奧馬唐外,其他3種在古代就已在其他許多地區(qū)被種植,并成為當時的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只是后來稻、麥等其他產量較高的作物取代了這些古老的糧食作物,然而至今在非洲、南亞等氣候干熱地區(qū),這些古老糧食作物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佛尼奧馬唐,在非洲栽培超過550 000公頃,每年可生產587 000噸糧食,而且產量相對穩(wěn)定。子在印度、錫金、尼泊爾和烏干達等地均有大量栽培;御谷在非洲種植約1 600萬公頃,在印度和巴基斯坦東南部約1 100萬公頃。現(xiàn)代研究也發(fā)現(xiàn)上述4種古老谷物均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如果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產量,仍然會成為世界重要的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