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德鋒
書法界每年都會發(fā)生一些吸引大家關注的事情,但所有的事情幾乎都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本質上的區(qū)別。無非是圍繞名利地位和成敗得失這個中心主題而展開。但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我們所思考的主題似乎除了這些還有別的,那就是人格魅力的塑造和文化精神的回歸。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當一切的功名利祿伴隨著自己生命的結束而轉頭成空之后,就需要認真想想,我們最后還能剩下什么?我們的名字能夠被這個社會所記住的根本依據是什么?我們對這個社會究竟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
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愈加豐富,然而,喧鬧異常的社會氣氛,也使得原本屬于精神文化領域的書畫藝術也隨之越來越趨于喧囂和熱鬧。當書畫藝術從書齋之中走向展廳之后,書畫家的心態(tài)、藝術創(chuàng)作觀念和書畫作品的表現形式也隨之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書法的功能早已不僅僅是自娛自樂、修身養(yǎng)性,而是進一步轉化成為了一種書畫家據此介入社會的特殊手段或曰技能。書畫藝術的實用功能在進一步弱化甚至萎縮,其欣賞審美功能在自然而然地得到強化的同時,盡管表現形式得到了較大的豐富,但是其文化精神卻在書畫家們?yōu)榱瞬粩噙m應經濟社會的各種競爭而不得不熱衷于追名逐利的種種浮躁表現中被慢慢地弱化和消解。
當代的書畫作品,都有技術高度密集和形式不斷翻新的特點,科學技術領域的反復試驗乃至精益求精與廣告裝潢行業(yè)的花樣翻新甚至嘩眾取寵,在書畫藝術特別是書法方面一再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可謂極盡迎合時風世俗之能事,無所不用其極。然而,書法在技術上的強化并不等同于藝術精神的強化,形式上的花樣翻新也不等同于思想內涵的深化。如火如荼的展覽和筆會、雅集并不就意味著中國書法在當代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實質性的升華。文化藝術一旦完全以名利為依歸,以經濟效益作為終極目的的時候,其實也就標志著文化精神的倒退。
不擅藝術的官商要刻意把自己標榜為藝術家,其本意卻不在于藝術,而恰恰在于借藝術的名義來更加方便地達到作為官商迷戀于謀名取利的真實目的;而藝術家們卻又反過來熱衷于官商之道,且官癮十足,利欲熏天。形成了一種當下社會特有的行業(yè)“倒掛”現象。作為一個官員,按理說,應該努力當好政府的公務員,做好人民的服務者。可惜的是當下的很多政府官員卻不做如是想。作為一個藝術家,其本質也應該是研究好藝術,努力創(chuàng)作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而很多藝術家似乎也不做如是想。結果是作為官員沒有當好官,在其位而不謀其政,染指藝術,終歸票友,不過是借附庸風雅而爭奪書法家的飯碗。而熱衷于官商之道的藝術家們,或者因為不能熟諳官商之道而最終碰個焦頭爛額,打擊了自信,荒廢了藝事?;蛘哳H能周旋于官商之間,雖長于謀名取利,卻在不知不覺中遠離了藝術。
本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追名逐利之徒,卻要一再把自己標榜為淡泊名利之士。明明是一個見利忘義之輩,卻要被人吹捧為品行高尚之人。書法一塌糊涂,品德差強人意者,竟能被有關部門評為“德藝雙馨”藝術家。善于鉆營拍馬者一路綠燈扶搖直上,而兩袖清風個性耿介者屢遭壓制。官員們公款吃喝,揮金如土,老百姓含辛茹苦,勉強維持。盡管說社會進步了,百姓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了,但與這些“人民公仆”的實際生活水平相比起來,豈不是天壤之別嘛?!目前很多領導大多都是為官一任,“造府”一方,搞點看似利國利民實則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一旦得到提撥,就馬上拍屁股走人,新任領導到來,大多不愿繼之其后,有始有終,而是另開新局,重起爐灶,創(chuàng)造自己新的“輝煌”,而前任未竟之事業(yè)也就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爛攤子,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了。事實上,書畫領域之內的很多風氣無疑都是受了此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情懷如今在一些人的身上早已難以尋覓。很多協(xié)會也好,展覽也罷,其初衷早已大打折扣,時至今日,說白了早已演變?yōu)橐恍〔糠秩藢崿F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某種遮人眼目的招牌。處在金字塔底的大部分人,又豈能靠自己一點微末的榮譽和頭銜在圈子里掌握哪怕是一點話語權?!
正是基于此種考慮,黨和政府一再加大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一批又一批的貪官污吏相繼落馬,鋃鐺入獄,得到了應有的懲罰。然而書畫界風氣的改變又該如何?學術腐敗現象愈演愈烈,藝術泡沫不斷膨脹,歌功頌德成為流行。不學無術的學霸書霸占據社會高位,肆意揮霍社會資源。而需要幫助和扶持的藝術精英卻嗷嗷待哺,望眼欲穿……很多文化機構的在職人員根本就不懂業(yè)務,“混日子過關,推日頭下山”,待遇年年有,成績日日愁。但因其大多為達官顯貴之三姑六姨,七叔八舅,縱無成績可言,亦有“苦勞”可表。穩(wěn)穩(wěn)當當,得過且過。
錢權交易、權色交易、錢色交易這三大交易往往是三位一體,堪稱是社會的一大毒瘤,一切罪惡的根源皆在于此。無論何種交易,都是人的無休無止的欲望和貪念在中間作祟。
如今的書畫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這些交易當中的某種粘合劑??梢越o露骨的交易披上一件高雅的外衣,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被人蒙蔽或麻醉。在蒙蔽他人麻醉他人的同時也是在蒙蔽自己麻醉自己。我們不必提倡讓人們都要“不食人間煙火”,然而我們卻要大力提倡傳統(tǒng)的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但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官員、一個商人、一個文化人、一個藝術家,在衣食住行這些生活必需已經較為豐裕的情況下,就要盡量遠離喧囂,回歸本心,守住自己的道,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所謂“雞司晨,犬守夜”,各司其職,得盡所能,充分利用社會有效資源,為老百姓多做貢獻。
如今,很多人在生前就急于為自己樹碑立傳,歌功頌德,其實就是一種極不自信的心理表現。這些原本需要后人來做的事情,卻要自己一手包辦,無非是害怕自己死后靈魂進入不了天堂。事實上,該下地獄的,你就是為自己樹立起無數座“豐碑”,死后也會化作歷史的恥辱柱。理應進入天堂的,哪怕生前一無所有,死后不帶一根草去,在人們的心中也會為他樹立起一座真正的豐碑。所以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依然活著”。
一言以蔽之,無論是官員、商人還是藝術家,所貴者并非職務頭銜,而在于是否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擔當。社會和平和幸福生活的得來的確是來之不易,理應對此倍加珍惜。一個人對功名利祿的適當追求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但你所擁有的一切早已超出你的一生所必需的需求之時,又何必為了數倍于他人的物質享受而勾心斗角甚至鋌而走險?!常言道:“雁過留聲,人過留名”,當一個人能夠最終超越物質欲望的羈絆,而讓自己的靈魂徹底得到解放,精神得到升華,把自己人生價值的有無高低和為天下蒼生謀取福利的有無多寡緊密地聯系到一起,我認為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欣慰。與其把自己的名字在自己生前就急不可待地刻在石頭上,倒不如讓人們看看,當你走后,最后為你送行的人到底會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