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傣族地區(qū)芭蕉類植物的民族植物學(xué)研究

      2018-01-23 23:31:56李偉良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18年4期
      關(guān)鍵詞:芭蕉葉小果芭蕉

      李偉良

      (云南大學(xué) 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 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國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那里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傣族地區(qū),芭蕉類植物是一類十分常見的植物。本文所指的芭蕉類植物,指的是芭蕉科芭蕉亞科的部分物種,包括芭蕉屬的芭蕉(MusabasjooSeib. et Zucc.)、小果野蕉(M.acuminataColla)、粉芭蕉(大蕉)(M.sapientumL.),以及象腿蕉屬的象腿蕉[Enseteglaucum(Roxb.)Cheesm.]。香蕉(M.nanaLour.)雖為芭蕉屬植物,但其在傣族社會中基本作為一種普通水果,文化含義不多;地涌金蓮[Musellalasiocarpa(Franch) C.Y.Wu ex H.W.Li]也是云南或傣族地區(qū)常見的芭蕉亞科的植物,但其形態(tài)與其他芭蕉類植物差異較大,故本文不將此二者作為討論的對象。

      上述的芭蕉類植物在傣語中都統(tǒng)稱為“貴”或“鍋貴”(“賀貴”),其中,芭蕉稱為“貴”或“麻貴”、小果野蕉稱為“鍋貴騰”(意為生長在山上的野生芭蕉)、粉芭蕉稱為“貴的罕”(意為果實呈金黃色的芭蕉)、象腿蕉稱為“鍋貴丁仗”或“鍋貴吻”(“鍋貴丁仗”意即象腿芭蕉,疑是從該植物的中文名意譯而來;“鍋貴吻”的意思是根部具有消炎、抗菌、祛風(fēng)的功效的植株狀如芭蕉的植物)[1]226-228。

      傣族地區(qū)的植物資源極為豐富,因而傣族與各類植物發(fā)生著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而芭蕉類植物在傣族文化中是不可缺少和忽略的一個部分。在日常生活、社會習(xí)俗、歷史記憶等方面,芭蕉類植物都可視為傣族文化的一種象征?!懊褡逯参飳W(xué)是一門研究人與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xué),它既研究人類如何認(rèn)識植物,也研究人類如何利用植物?!盵23]芭蕉類植物在傣族社會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值得我們從民族植物學(xué)的角度進(jìn)行研究。

      1 食藥同源的芭蕉類植物

      許多植物是藥食同源的,芭蕉類植物在傣族文化中不僅是食物的來源,也是治病的藥物。如一些學(xué)者所說:“在傣家人的眼中,芭蕉花既是美味的食物,又是減肥的良藥?!盵3]80

      1.1 味覺享受:芭蕉在傣族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芭蕉類植物是傣族人生活中常見的食材,烹飪方式多種多樣。芭蕉花、芭蕉心、芭蕉果都是傣家人常吃的食物,而芭蕉葉則是傣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烹飪工具。

      1.1.1 芭蕉花:傣族食花文化的代表

      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使得云南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尤其在傣族地區(qū),可用于食用的花卉數(shù)不勝數(shù)。在云南各民族的食花文化中,芭蕉花是一種不可忽略的食物。食用的芭蕉花通常指的是芭蕉和小果野蕉的花序,尤以小果野蕉的花序味道最為鮮美。小果野蕉對土壤的要求不高,在云南獨特的地理條件下,小果野蕉分布很廣,野生在山林中,而且沒有定期開放的花期,一年四季都會開花結(jié)果(雨季尤多),因此芭蕉花是四季可得的食物。在傣族人的生活中,芭蕉花是一種常吃的山珍野味。

      傣族人民對芭蕉花的烹飪花樣百出,既可以炒、煮,還可用來包燒。據(jù)傳說,是一個召勐府的女傭發(fā)現(xiàn)了芭蕉花的食用方法,她將剛破“莖”而出的芭蕉花燒熟,蘸著“喃咪”下飯,于是發(fā)現(xiàn)了芭蕉花的美味。[4]117芭蕉花的品質(zhì),以剛剛破“莖”而出的花苞為最好,剛剛結(jié)果的次之,結(jié)完果實后的花序一般就不會食用了。在烹飪的時候,須將老的呈暗紅色的花苞片剝?nèi)ィ瑢兪5陌沤痘ㄇ兴?,可用于素炒,也可炒以肉末或豆豉,風(fēng)味極佳。若將每朵花里的柱頭摘去,口感更好。除了炒,還可以煮湯。通常將芭蕉花與肉片、番茄或臭菜煮成菜湯,湯和菜都是美味。尤其是紅燒肉煮芭蕉花,別具一番風(fēng)味。包蒸和包燒也是烹飪芭蕉花的方法,先將芭蕉花煮熟,加以食鹽揉捏,擠掉澀水,拌以蔥花、蒜泥、辣椒等佐料,用芭蕉葉包起來,放在甑子里蒸,即成包蒸芭蕉花;放在火炭里燒,即是包燒芭蕉花。

      著名民族植物學(xué)家裴盛基認(rèn)為,食花現(xiàn)象體現(xiàn)的是人類行為模式,若食花文化普遍存在于某個民族之中,食花便是其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5]152傣族食用芭蕉花歷史悠久,是其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1.1.2 芭蕉莖:人的蔬菜與豬的飼料

      芭蕉莖也是一種食物來源,對于傣族來說,這是一種野生蔬菜。“野生蔬菜是人類利用野生食用植物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時至今日許多居住在山區(qū)的人們還是將野生蔬菜作為日常生活中蔬菜的主要來源?!盵2]74芭蕉類植物是一種草本植物,其假莖并不似木本植物那么堅硬,反而富含水分且柔軟。芭蕉類植物的假莖,食用部位是其假莖心,即俗稱的芭蕉心。芭蕉心柔嫩白潤,是良好的食材。通常的做法是將芭蕉心切絲,以清水洗去其粘絲,再與其他食材燉煮,甜嫩可口。

      民族植物學(xué)認(rèn)為,“飼草飼料是人類用來飼養(yǎng)家畜的一類食用植物資源……我國許多地方主要依靠采集和利用野生植物來飼養(yǎng)牲畜?!盵2]81在包括傣族在內(nèi)的云南許多民族中,芭蕉類植物(包括地涌金蓮)的假莖常常用作牲畜飼料。將芭蕉莖切碎或剁細(xì),拌以糠麩、泔水以及其他的天然植物飼料,便可直接或煮熟飼喂家豬。

      1.1.3 芭蕉果:既是水果也是菜肴

      芭蕉類植物中,芭蕉、香蕉、粉芭蕉的果實也是作為水果來種植和食用的,而象腿蕉和小果野蕉的果實則因種子極多且果肉極少而不堪食用。在傣族村寨,都能見到芭蕉類植物的植株,也常可看到芭蕉樹上掛著豐滿的果實。

      芭蕉果不僅是一種水果,在傣族的生活中,它也被視為一種食材,可以做成特色風(fēng)味小吃。油煎芭蕉果,傣語稱為“真貴”,據(jù)傳源自于一對看守花果園的叟嫗。在一次意外中,老叟將手中未吃完的芭蕉果掉進(jìn)了油鍋,發(fā)現(xiàn)油煎過的芭蕉香甜可口。從此,這道小吃便流傳了下來。[6]

      1.1.4 芭蕉葉:不可或缺的天然器具

      芭蕉葉雖然不能作為食材加以烹飪食用,卻是一種常見的烹飪器具,傣族的飲食文化中的包燒、包蒸的做法,即是用芭蕉葉將食材包起來蒸或燒。云南各民族在古代就使用芭蕉葉,如《云南志略》載:“野蠻……不事農(nóng)畝,入山林采草木及動物而食。無器皿,以芭蕉葉藉之。”[7]95說的就是景頗族先民將芭蕉葉作為器皿使用。而景頗族著名的綠葉宴中的綠葉,主要就是指芭蕉葉。在傣族歷史上,人們還曾使用芭蕉葉作為書寫工具,稱為“綠葉信”。

      芭蕉葉在傣族的飲食文化中承擔(dān)著許多重要的功能。首先,芭蕉葉是一種桌布。在傣族人家的篾桌上,往往不鋪桌布,常常會砍幾片芭蕉葉鋪在其上。尤其是傣味中的孔雀宴、手抓飯的制作,都需要鮮綠的芭蕉葉墊在篾桌上。其次,芭蕉葉是一種炊具。包燒是傣族常用的一種烹飪手段,包燒魚、包燒肉、包燒金針菇等美食都是以新鮮芭蕉葉包裹食材而做成的。傣族著名的“考糯索”(一種用糯米面和云南石梓花干粉做成的粑粑)的制作,也常常用芭蕉葉作為包裹“考糯索”原料的材料。最后,芭蕉葉是一種飯席。傣族人民喜愛野炊,尤其是在秋冬季節(jié)。野炊中,芭蕉葉是必不可少的物品,但無需提前準(zhǔn)備,因為在河邊或溪邊野炊,隨處可見野芭蕉樹,用時砍來即可。人們將翠綠的芭蕉葉鋪在地上,充當(dāng)飯席,將做出的各種美食堆放在其上。

      此外,芭蕉葉的功能還有許多。比如人們在林地中搭建窩棚,通??嘲沤度~蓋頂。傣族《新居歌》中說:“用樹桿作柱子,用蘆葦來擋風(fēng),用芭蕉葉來遮雨,算是好窩棚。”[8]7這樣的建筑形式可能是傣族最早的房屋樣式之一。

      1.2 治病療傷:芭蕉類植物的傣醫(yī)學(xué)用途

      “植物在人類健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是傳統(tǒng)醫(yī)藥中最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2]136芭蕉類植物除了可作為日常食物食用,還可作為藥物使用。傣醫(yī)學(xué)是我國四大少數(shù)民族醫(yī)學(xué)之一,在傣醫(yī)藥中,芭蕉類植物是治病療傷重要的藥方成分。龍春林等認(rèn)為,傣醫(yī)藥“真正激發(fā)了(傣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5]24

      1.2.1 芭蕉類植物的歸類與療效經(jīng)驗

      芭蕉類植物用于藥用的部位是主要是根、假莖、葉和花,尤以根部最為常用。在傣醫(yī)學(xué)實踐中,將芭蕉類植物的藥用部位主要歸入于四塔中的水塔、風(fēng)塔、土塔。芭蕉類植物的藥用部位能夠泄火、退熱、補水、消腫,又能止渴、治暈、解頭痛,又有止嘔、通便、健胃等功效。

      大蕉亦稱粉蕉或粉芭蕉,屬于芭蕉科芭蕉屬植物。在傣醫(yī)學(xué)看來,這種植物全年可采,主要用其根部。挖取其根并洗凈,切片曬干備用。此物味微苦,性涼,入水、風(fēng)塔。功能是清火解毒、殺蟲止癢、鎮(zhèn)靜安神。主治小兒高熱、咳嗽、小便熱澀疼痛、黃疸、疔瘡癰癤膿腫、皮膚紅疹瘙癢、頭痛頭昏、失眠。[9]34粉芭蕉根性涼,具有補水清火、涼血解毒之功,助主藥增強療效,為輔助藥。[10]160

      象腿蕉是芭蕉科象腿蕉屬植物,植株外形與芭蕉甚為相似,只是其掛果方式不甚相同。象腿蕉在傣醫(yī)學(xué)中主要用其假莖與根,并用鮮品,常常隨用隨采。其藥性味苦、澀,性寒,入水塔。功能主要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降壓。主治水腫、小便熱澀疼痛、高血壓。[9]230

      1.2.2 有關(guān)芭蕉類植物的治病藥方

      傣族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醫(yī)藥知識,并留下許多民間藥方,其中與芭蕉類植物相關(guān)的配方不勝枚舉。茲舉幾例,以說明芭蕉類植物的功效及其用途。

      (1)內(nèi)服藥方

      治咽喉干燥方:拔毒散、決明、構(gòu)樹根、白茅根、檳榔樹心、粉芭蕉莖塊、鴨糞各等量,共泡開水,口服。[11]92解食物中毒方:桃樹、翼齒臭靈丹根、茉莉花根、芭蕉根、白花臭牡丹根各等量,打粗粉加水浸泡,口服。[12]198

      (2)外用藥方

      治手足紅腫刺痛方:木鱉子、樹上長的芭蕉、姜黃、紫色姜各等量,共同搗爛,調(diào)于淘米水、豬油加熱,外敷患處。[12]77-78治疥癬方:蔓荊葉、粉芭蕉干葉各等量,共用火燒煳搗細(xì),以芝麻油調(diào)勻,外搽患處。[12]122

      (3)內(nèi)外兼用藥方

      嘎貴吻消腫方:象腿蕉鱗莖15克,無根藤15克,平臥土三七15克,青苔少量。煎湯內(nèi)服少許,外洗周身。功能調(diào)節(jié)四塔,清火解毒,利水消腫。不可與蜂蜜同服食。[10]184“嘎貴吻”即傣語中所稱的象腿蕉,此劑藥方以象腿蕉命名,可見其在此藥方中的重要性。亨章水腫湯:大狗響鈴15克,粉芭蕉干葉30克,長在大樹上的芭蕉花30克,薇子15克,燈籠草15克,藤燈籠草15克,七葉蓮15克,蛇蛻15克。煎湯內(nèi)服外洗。清火解毒,利水消腫。禁食鹽味厚重之品。[10]187

      在各種傣醫(yī)藥書籍中,還記載著許多與芭蕉類植物相關(guān)的藥方。這些藥方或配方,既有內(nèi)服藥,也要外用藥,還有既可內(nèi)服亦可外用的藥,它們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建立在對芭蕉類植物深刻認(rèn)識的基礎(chǔ)上的有效利用,是傣族民間地方性知識的升華。

      2 社會文化的芭蕉類植物

      芭蕉類植物在云南傣族地區(qū)十分普遍,并常常用于社會文化習(xí)俗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芭蕉類植物表達(dá)著傣族人的精神和心靈寄托。

      2.1 芭蕉類植物的宗教意涵

      芭蕉類植物在信仰南傳佛教的傣族的許多儀式中是不可缺少的,如在升和尚和賧佛等儀式中,芭蕉往往象征著祈福納吉的愿望。

      升和尚是信仰佛教的傣族人的一種宗教儀式。傣族地區(qū)的和尚分為多個等級,僧位從低到高慢慢遞升,這種逐級遞升的儀式,即是“升和尚”。其中最基礎(chǔ)的是“科永”升為沙彌的儀式?!翱朴馈钡囊馑际穷A(yù)備僧人,年滿七八歲的“科永”,剃發(fā)寄宿在佛寺里,由比丘、沙彌負(fù)責(zé)教育,學(xué)習(xí)傣文佛經(jīng),待到年滿十歲,經(jīng)考核合格,可升為正式沙彌。在“科永”升為沙彌的升和尚儀式中,“洗禮”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洗禮”在家中舉行,家里支起一個用芭蕉樹皮做的或用芭蕉葉搭成的流水槽,“科永”坐在流水槽的一端下面。洗禮開始后,由“科永”的母親和“教母”(或干媽)往芭蕉樹皮流水槽中倒水,水流順著芭蕉樹皮流在“科永”身上,“教父”(或干爹)為“科永”洗浴,洗好后“科永”便要換裝了。有學(xué)者認(rèn)為,“升和尚儀式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人類學(xué)上的成年禮,所以這個洗禮看似簡單,其實含義深刻。”[13]130

      芭蕉在傣族法事活動中也十分常見,甚至是必備之物。有的學(xué)者說:“傣族在做法事時常用到全株芭蕉,德宏傣族賧佛時要選四棵芭蕉樹放在神壇的四個角?!盵14]972007年5月,西雙版納勐泐大佛寺舉行吉祥佛奠基儀式,便種上了芭蕉樹。傣族祭寨心時,要砍兩株芭蕉和一束甘蔗,用棉線拴起,立在寨心石旁。對于傣族來說,賧佛和一些祭祀活動中,芭蕉和甘蔗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芭蕉果實累累,甘蔗汁液甜蜜,象征著生活美滿。而同時芭蕉因果實豐碩也象征著財富。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中,人們要制作賧佛籃子,將水果、糖果、糯米飯、“考糯索”和現(xiàn)金放在籃中,提到佛寺中去“賧”。籃子中,往往以芭蕉葉墊底,也會插幾片小芭蕉葉作為裝飾。而賧佛的物品中,“考糯索”和芭蕉(果)是很常見的。此外,也常見人們把用紙片制作成的芭蕉樹,供獻(xiàn)到佛寺中去。在賧佛這一類宗教活動中,芭蕉類植物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們代表著傣族人的虔誠,寄托著傣家人的期望。

      2.2 芭蕉類植物的民俗意義

      芭蕉類植物在傣族人的民俗中,用途很廣,比如在“賀新房”儀式中。傣族人認(rèn)為,新房落成后,不能立刻搬進(jìn)去居住,須在舉行“賀新房”的儀式之后,人們才能遷入新居。據(jù)龔銳的調(diào)查,西雙版納勐罕鎮(zhèn)曼春滿村傣族的賀新房需要具備的物品包括“刀董哈”5個,“詩董約”9個,“梅卡西利龍”1個。其中,“刀董哈”由芭蕉樹皮做成,底部插以竹竿,再插在新房大院門口的泥土中。意即告訴天上的五位神靈,新房已經(jīng)建好?!霸姸s”是由芭蕉樹皮做成的小格子,外觀呈正方形,底部用芭蕉葉鋪墊。在其中,放上泥巴捏成的豬、牛、雞,還有剁碎的生芭蕉顆、甘蔗塊和糯米飯團(tuán)等。賀新房之時,親朋好友都來參加。人們恭賀房主喬遷之喜,并等待佛爺來念經(jīng)。佛爺念經(jīng)是賀新房儀式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佛爺來后,便在柱子旁念經(jīng),并從柱子上削下一小塊木屑,用火鉗夾進(jìn)“詩董約”里。之后眾僧還要到二樓誦經(jīng),事畢之后,賀新房的儀式結(jié)束,來賓方入席用餐。學(xué)者龔銳認(rèn)為賀新房是一種原始宗教和南傳佛教合二為一的儀式。[15]269-271

      在其他的一些民俗活動中,芭蕉類植物也是常見的,傣族建房筑火塘,要將芭蕉桿上剝下的假莖皮放在火塘底下,用以鎮(zhèn)邪。總之,芭蕉類植物寄托著傣家人的精神世界,在一些佛事活動中,象征著美好、祈福、祝愿,而在一些民俗儀式中,象征著驅(qū)鬼、除穢、禳災(zāi)。

      2.3 芭蕉類植物與歷史記憶

      在中國漢族的遷徙史或移民史上,流傳最廣的估計是“大槐樹移民”。人們將這次大移民稱作“大槐樹移民”,是因為遷徙者從山西洪洞的一棵大槐樹下出發(fā),于是將大槐樹作為記憶歷史的依據(jù)。在云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則將芭蕉視為追述遷徙史的歷史記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尤其是植物的記憶以及代代流傳,是許多民族追述遷徙歷史的常見內(nèi)容。

      王淑英認(rèn)為,“砍芭蕉”是民族遷徙史詩的重要母題之一[16]。在云南壯族、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流傳著砍芭蕉的民族遷徙傳說。在此類故事中,芭蕉類植物成為其記憶歷史的一種依據(jù)。

      云南玉溪、紅河一帶的傣族有這樣的說法:古時候傣族向南遷徙,先行部隊砍倒芭蕉樹開路,后行部隊行至今紅河、玉溪一帶,看到芭蕉樹長出來新葉,認(rèn)為追趕不上先行部隊了,于是在紅河、玉溪一帶定居下來。有的說法則將玉溪的花腰傣作為古滇國的統(tǒng)治民族,相傳古滇國被中原王朝征服之后被迫南遷,他們穿戴著華麗的花腰服飾,挑金擔(dān)銀,拖兒帶女,他們相約以砍芭蕉樹作為路標(biāo)與記號,王室貴胄行走得慢,跟不上先行部隊,到了今天的玉溪一帶時,看到砍倒的芭蕉樹已經(jīng)抽葉長高,認(rèn)為追趕不上了,便在這里留了下來。

      除了花腰傣,黑傣等其他傣族支系也有類似的傳說,與云南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砍芭蕉”型遷徙傳說基本是一樣的,或許是相互影響的結(jié)果。但筆者相信,在歷史上云南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過砍芭蕉為標(biāo)記的遷徙事件。從植物學(xué)或生態(tài)學(xué)的視角來看,遷徙傳說中的“芭蕉”,應(yīng)當(dāng)指的是云南山林中常見的野芭蕉即小果野蕉。從生態(tài)學(xué)或環(huán)境史的角度都足以說明,在遙遠(yuǎn)的過去芭蕉(小果野蕉)在云南山林中是廣泛分布的,而砍芭蕉遷徙的故事也是十分可能發(fā)生的。

      3 民族植物學(xué)視野下的文化

      芭蕉類植物廣布于傣族地區(qū),在傣族生活和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小果野蕉、象腿蕉等野生的芭蕉類植物,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得到了完美的利用。在當(dāng)代傣族社會生活中,采取小果野蕉的花序和綠葉出售,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經(jīng)濟入。我們可以看出,芭蕉類植物在傣族社會中,是一種食物植物、藥用植物、文化植物,甚至是經(jīng)濟植物,形成了一種“芭蕉文化”。本文所謂的“芭蕉文化”,指的是芭蕉類植物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文化體系。我們不能將“芭蕉文化”與傣族傳統(tǒng)文化割裂開來,而應(yīng)該是屬于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所謂的傣族“芭蕉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源自本土的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的概念最初是由人類學(xué)家格爾茨在《地方性知識》一書中提出,指的是各民族民間傳統(tǒng)知識體系,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傣族人利用芭蕉類植物來食用、醫(yī)療并成為社會文化的象征,正是其民間形成的地方性知識。

      從芭蕉類植物作為食物、藥物到祈禳的精神寄托與象征,甚至是通過芭蕉類植物來追溯遷徙歷史,這一“芭蕉文化”的形成不能不說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重要關(guān)系。傣族社會中形成的“芭蕉文化”,是基于對應(yīng)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傣族地區(qū)屬于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宜芭蕉類植物的生長,因而在傣族居住的生境中,芭蕉類植物都是十分常見的植物。而在西雙版納等傣族地區(qū),濕熱多雨,芭蕉類植物的物種數(shù)量更多,生長周期更短,分布密度更高,生活在這里的傣族人民,一年四季都與芭蕉類植物打交道。正是在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傣族人民在認(rèn)識和探索自然世界的時候,與芭蕉類植物發(fā)生了密切的互動,并逐漸積累形成了一種地方性知識。

      同時,我們?nèi)魧Π沤额愔参锉旧碛兴私獾脑?,更能理解芭蕉類植物在傣族以及云南許多少數(shù)民族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性。芭蕉類植物在植物分類學(xué)中屬于種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靠種子進(jìn)行繁殖的(被人類經(jīng)過培育出來的沒有種子的香蕉等食果種類除外),但在自然界野外環(huán)境中,芭蕉類植物不僅可以用種子進(jìn)行繁殖(且種子極多,如小果野蕉和象腿蕉),同時也通過根基分株的形式進(jìn)行繁殖(象腿蕉除外),因而芭蕉類植物多是叢生的(象腿蕉為單生),這樣的繁殖方式,大大提高了其物種數(shù)量。芭蕉類植物特殊的生理構(gòu)造,使得其生命力十分頑強,其所謂“樹干”是由葉鞘聚合而成的假莖,即便砍斷也能很快就生長出來。因而在傣族人的文化中,芭蕉代表著生命力旺盛。此外,它們?nèi)菀走m應(yīng)不同的環(huán)境,不論是林下、曠野,抑或溝谷、山坡,都能茁壯成長。芭蕉類植物尤其是小果野蕉往往是大面積生長的。有學(xué)者認(rèn)為:“在西雙版納溝谷山地常見一種野生芭蕉,即小果野芭蕉……野芭蕉在西雙版納山林廣為分布,可視為一道風(fēng)景線?!盵17]111在傣族的社會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芭蕉類植物其實是野生的小果野蕉,它們作為野生植物,無需人類進(jìn)行播種和養(yǎng)護(hù),但其花和葉都是傣族人喜愛并必需的,它的生長特性加上人們對它的需求使得傣族社會中普遍采用,在許多儀式、活動中都需要芭蕉類植物的參與,以表達(dá)和寄托對于生活和來世的愿望。

      4 小 結(jié)

      從民族植物學(xué)的視角來看,傣族人民和芭蕉類植物之間發(fā)生著密切的互動,傣族人民認(rèn)識和利用著芭蕉類植物,芭蕉類植物豐富了傣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內(nèi)涵。傣族人民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qū),那里植被茂密,生物種類繁多,芭蕉類植物更是隨處可見,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傣族“芭蕉文化”得以形成的關(guān)鍵。在漫長的實踐中,傣家人民積累了關(guān)于芭蕉類植物豐富的地方性知識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甚至可以說,芭蕉類植物是傣族文化的一種載體。在傣族社會中,芭蕉類植物是飽腹的食物,是治病的藥方,是寄托信仰的載體,是追溯歷史的根據(jù)。芭蕉類植物在傣族社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一種文化象征的符號。

      猜你喜歡
      芭蕉葉小果芭蕉
      我的小果
      呼嚕嚕漂流記
      好孩子畫報(2023年9期)2023-10-13 06:02:49
      小果型西瓜四倍體誘變及其鑒定分析
      雨打芭蕉
      海深深藍(lán)
      花火B(yǎng)(2021年3期)2021-06-25 02:38:31
      有意思的芭蕉葉
      芭蕉葉
      口腔潰瘍,敷芭蕉葉
      益壽寶典(2018年16期)2018-01-27 14:47:51
      早熟優(yōu)質(zhì)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種質(zhì)的創(chuàng)制與利用
      等閑托誰題芭蕉
      火花(2016年6期)2016-02-27 07:45:03
      涿鹿县| 大渡口区| 九寨沟县| 平阴县| 板桥市| 五原县| 五华县| 平阴县| 罗田县| 呼图壁县| 湄潭县| 教育| 梅河口市| 兴义市| 平陆县| 星子县| 视频| 滨海县| 同仁县| 邵武市| 永平县| 藁城市| 大名县| 西青区| 沈阳市| 肥西县| 大英县| 西藏| 奉化市| 长寿区| 蚌埠市| 榕江县| 水城县| 阳朔县| 弥渡县| 南宁市| 綦江县| 余江县| 玉龙| 新河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