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齊魯兵學的概念和體系特征

      2018-01-23 18:01:49南兵軍于敬民等
      孫子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兵學孫臏孫子兵法

      南兵軍 于敬民等

      一、齊魯兵學的基本定位

      齊魯兵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齊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山東,與先秦其他“百家”學說相比,齊魯兵學是一個在學術、實踐和影響方面都占優(yōu)勢的文化體。它既是中國傳統(tǒng)兵學文化的本源和核心,也是齊魯文化極為重要的支脈,還是山東革命(紅色)文化的重要基因。

      (一)齊魯兵學是探討山東古代軍事文化的學問

      山東古稱齊魯。齊魯兵學文化,是指在齊魯大地上的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一切與軍事活動有關的文化存在。就地域范圍來說,齊魯兵學界定為現(xiàn)在劃定的山東省行政區(qū)內的古代兵學文化現(xiàn)象。

      “世界兵學看中國,中國兵學看齊魯”,“齊魯兵學甲冠天下”。齊魯之地,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禮儀之邦,文武皆秀。從春秋戰(zhàn)國到宋、元、明、清時代,齊魯?shù)赜蛟l(fā)生過諸多著名的戰(zhàn)爭,產生了一個人才濟濟的兵家群體,涌現(xiàn)出一批蔚為大觀的兵學著作,保存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兵學遺址遺跡等,充滿著深厚豐富的兵學智慧,在中國軍事史上寫出了精彩的篇章。探討山東古代戰(zhàn)爭和軍事文化的學問,便是齊魯兵學的宗旨和題中應有之義。

      (二)齊魯兵學是中國傳統(tǒng)兵學文化的核心

      縱觀上下五千年,山東不僅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獨樹一幟,而且在中國兵學發(fā)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誕生于中國先秦時期的齊魯兵學,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兵學的源頭,并在歷史發(fā)展中成為中國兵學的核心,影響了中國的軍事歷史。

      齊魯兵學最早為中國傳統(tǒng)兵學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兵學原則。這些兵學原則為中華兵學思想的確立,提供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特別是姜尚、管仲、孫武、吳起、孫臏等提出的系統(tǒng)的兵法原則,成為齊魯兵學文化的核心內容,也確立了齊魯兵學在中國傳統(tǒng)兵學文化中的核心地位。齊魯兵學著作在中國傳統(tǒng)兵學著作中,數(shù)量最多,理論性最強,其影響和流傳也最廣,超過了國內其他區(qū)域性兵學;齊魯?shù)南惹刂T子著作中所包含的兵學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兵學文化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齊魯大地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齊魯?shù)赜蛟l(fā)生過的戰(zhàn)爭不勝枚舉,其中鐫刻青史的著名戰(zhàn)爭遺址遺跡達100余處。無論從理論和實踐中都奠定了中國兵學文化之最的地位。中國當代著名史學家李學勤先生在《司馬法淺說·序》中說:“先秦兵家之學,以齊國為最盛”,“齊國存在著兵家傳統(tǒng)”。歷史證明,齊魯兵學是中華傳統(tǒng)兵學文化的核心。

      (三)齊魯兵學是齊魯文化的重要一脈

      齊魯文化是齊魯兵學的母體。所謂齊魯文化,就是西周初年至東周末年,泰山南北兩大諸侯國所產生的一切文明成果。齊魯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是齊魯兵學的母體。隨著西周的建立,姜尚被封到齊地,成為齊國第一代君主。姜尚既是后世道家推崇的人物,又是后世兵家的開山鼻祖。魯國是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國,忠實遵行周禮。后來,孔子面對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講學傳道,創(chuàng)立了影響中華幾千年的儒家學說,儒家對兵學也有著獨到見解。先秦時期齊魯文化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形成,齊魯兵學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孕育成長。齊魯兵學的完善歸功于齊魯文化的開放性。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出現(xiàn)了兩次文化高潮:一次是孔子在魯國講學,創(chuàng)建了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另一次是齊國稷下學宮的百家爭鳴,使道、儒、法、兵、名、縱橫、陰陽五行等諸家學派百花齊放,相映成輝。在這極其活躍的學術氛圍中,齊魯兵學的視野越來越廣闊,內容越來越充實,進而達到前無古人、啟迪來者、獨樹一幟的境界。

      齊魯兵學是齊魯文化的璀璨明珠,兩者不僅呈現(xiàn)諸多共同特點,比如重道義、重民本、重務實、重兼容、重創(chuàng)新等,而且齊魯兵學豐富了齊魯文化的內涵。突出體現(xiàn)在:其一,齊魯兵學的形成為齊魯文化開拓了新領域。齊魯兵學涉及國防觀、戰(zhàn)爭觀、軍隊建設、戰(zhàn)略、戰(zhàn)術等問題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方面。春秋戰(zhàn)國時期,整個社會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幾百年間諸侯爭霸,幾乎無日不戰(zhàn)。戰(zhàn)爭的豐富實踐為軍事家構建軍事理論體系、指導戰(zhàn)爭實踐創(chuàng)造了契機,既推動了齊魯兵學理論的不斷成熟,也為齊魯文化開拓了新的領域。其二,齊魯兵學的架構體系成為齊魯文化的重要支柱。齊魯兵學伴隨著齊魯兩國800年的歷史(齊國825年,魯國797年),形成龐大而又完善的體系。僅就《孫子兵法》而言,雖只有6000字,但言簡義豐,體系龐大,思想深邃。齊魯文化所以能夠成為中華地域文化中的強勢文化,與它擁有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和以孫子為代表的兵學有很大關系??酌先鍖W和孫子兵學共同支撐著齊魯文化這座大廈,使它聞名全國,享譽世界。其三,齊魯兵學的豐富實踐為齊魯文化結出豐碩成果。齊魯兵學不僅使齊國富國強兵,使魯國文武兼?zhèn)洌掖龠M了齊魯大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的全面發(fā)展。越國上將軍范蠡在輔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興越滅吳后辭官來到齊地,他將吳越兵學與齊魯兵學相結合,寓兵于商,富至千金,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北宋名相王安石說過:“孫子兵法,得一兩句,便可成功名。”齊魯兵學的這一特征,弘揚彰顯了齊魯文化。

      (四)齊魯兵學是山東革命(紅色)文化的重要基因

      山東革命(紅色)文化主要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軍事文化,但它同時也流淌和滲透著齊魯兵學的文化基因。齊魯兵學在齊魯大地的長期流傳、輻射、互融和發(fā)展,無形中浸潤著這一地域內人們的精神風貌,并積淀于整個中華民族精神和革命(紅色)文化之中。

      1.“安國全軍”意識。孫子認為“兵者,國之大事”(《孫子·計》),“明主”“良將”應恪守“安國全軍之道”(《孫子·火攻》);管子認為“兵者尊主安國之經也”(《管子·參患》);孔子認為“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左傳·哀公十一年》);吳起認為“厲甲兵以時爭于天下”(劉向 :《說苑·指武》);孫臏認為“戰(zhàn)勝而強立”(《孫臏兵法·見威王》),等等。千百年來,“安國全軍”“富國強兵”的思想文化意識在齊魯大地根深蒂固、影響深遠。

      2.和平與民本意識。在齊魯兵家中,和平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孫子強調“全勝”“全爭”“全利”“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等概念,實現(xiàn)“全”的最好途徑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孫子·謀攻》)。他倡導的“全勝”思想,是以“保民”與“利主”為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即使“非危不戰(zhàn)”時,也要做到“有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孫子·計》)?!读w逸文》講:“利天下者取天下,安天下者有天下,愛天下者久天下,仁天下者化天下?!蹦拥摹凹鎼邸薄胺枪ァ迸c《司馬法》的“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等,都是以民本思想為前提的。這些思想與儒家文化相融合,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3.崇軍尚武意識。《司馬法·仁本》曰:“故國雖大,好戰(zhàn)必危;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薄耙詰?zhàn)止戰(zhàn),雖戰(zhàn)可也?!笨鬃又v:“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茏又鲝垼骸巴庖哉D暴,內以禁邪”(《管子參患》)。吳起倡導“舉順天人”“禁暴救亂?!保ā秴亲印D國》)《曹劌論戰(zhàn)》提出:“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莊公十年》)孫子主張培養(yǎng)士卒“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孫子·九地》)的精神,等等。齊魯大地的文化特質雖然是崇文重教,但在齊魯兵家崇軍尚武思想的浸染下,習武練拳、投筆從戎的不乏其人。

      4.守信崇義意識。齊魯兵家?guī)缀鯚o不崇尚信義?!秾O子·計》篇提出為將的必備條件是:智、信、仁、勇、嚴 ;《孫臏兵法·將議》視“義、仁、德、信、智”為將帥的基本素質;《司馬兵法·嚴位》認為仁、義、智、勇、信是將帥的必備要求。齊魯兵家對信義的弘揚、傳承和恪守,無疑對山東人守信崇義性格起著重要影響。

      5.群體意識。中華民族崇尚集體主義,強調團結協(xié)作,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齊魯兵學中尤為突出。姜尚、管仲、孫武、墨翟、孫臏等齊魯兵家,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無一不重視集體的力量?!读w·文韜·文師》認為“親和而事生之”;《管子·法禁》認為“三千而一心”;《孫子·謀攻》認為“上下同欲者勝”;《吳子·圖國》認為“和”是作戰(zhàn)勝利的首要條件。上述思想無不包含著集體主義精神、團結的力量和群體意識,無不在齊魯大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齊魯兵學的“安國全軍”“和平與民本”“崇軍尚武”“守信崇義”“群體”等思想意識,在山東革命(紅色)文化里都得到充分體現(xiàn)。山東是革命老區(qū),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在歷次革命戰(zhàn)爭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山東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形成了一系列有地域特征的紅色文化。例如,以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成立、八路軍115師和129師一部進入山東開展軍事斗爭、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等為標志,在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中逐步形成的沂蒙精神,其精神實質就是愛黨愛軍,愛國愛民;同心同德,軍民一體;舍生忘死,保家衛(wèi)國。它所表現(xiàn)出的“一口飯做軍糧,一尺布做軍裝,一個兒子上戰(zhàn)場”的無私無畏精神和對黨對人民軍隊的赤膽忠心,多么像“州郡高其義”等典故的傳承。沂蒙精神是山東紅色文化的代表,是上升到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同等高度的國家級民族級的精神文化。再如,以天福山、黑鐵山、徂徠山等地抗日武裝起義為標志,以“臺兒莊大戰(zhàn)”和“范筑先血戰(zhàn)聊城”等“全民抗戰(zhàn)精神”為標志,以魯南“運河支隊”“微湖大隊”“鐵道游擊隊”精神等為標志,所形成的“抵御外侮”山東抗戰(zhàn)文化,滲透著齊魯兵學“外以誅暴,內以禁邪”“舉順天人”“禁暴救亂”等文化基因。再如,以在解放戰(zhàn)爭中從山東“走出去”解放軍12個軍為標志的愛軍文化;在解放戰(zhàn)爭反擊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的諸多戰(zhàn)役中,由軍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濟南戰(zhàn)役精神、萊蕪戰(zhàn)役精神、孟良崮戰(zhàn)役精神;以及“老渤海”精神、“冀魯豫”精神等,都與齊魯兵學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

      二、齊魯兵學的體系特征

      (一)齊魯兵學典籍文化

      齊魯兵學,經典突出,其數(shù)量之繁富、思想之精粹、范圍之廣泛、個性之鮮明、影響之深遠,在先秦諸侯列國中乃至其后的兩千年是首屈一指的??鬃釉唬骸褒R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論語·雍也》)。這不僅是儒家思想和經典的寫照,同樣也是齊魯兵學思想及典籍文化的體現(xiàn)。先秦時期最重要的兵學經典大部分誕生于齊魯大地,如《六韜》《司馬法》《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子兵法》《黃石公三略》等。在《尚書》《管子》《論語》《墨子》《晏子春秋》等經典著作中,也有大量齊魯兵學經典內容。先秦以后齊魯兵學的典籍也是不勝枚舉,著名的有諸葛亮的《隆中對》《將苑》《便宜十六策》《后出師表》等,以及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等。齊魯兵學典籍不僅揭示了戰(zhàn)爭和軍事的本質、規(guī)律,為各類政治家、軍事家所鐘情,還在華夏民族乃至全球發(fā)揮著難以估量的獨特作用。

      齊魯兵學典籍之所以為經典,最突出的就是有“兵道乃天下至道”思想為引領?!秾O子兵法》講,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首要條件是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將受命于君”“上下同欲者勝”“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秴亲颖ā分v:人君“必內修文德而外治武備”?!秾O臏兵法》講:“戰(zhàn)勝,則所以存亡國而繼絕世也;戰(zhàn)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這便是高人至道。所以,齊魯兵學典籍的突出文化特征是因政(國)言兵,達于至道。

      齊魯兵學典籍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有深厚的哲學基礎為支撐。從春秋時代起,齊魯兵家就有成熟精到的相對論和兩分法,就能辯證地認識和解決問題。齊魯兵典認為:攻守、進退、實虛、眾寡、強弱、專(合)分、曲直、勇怯、利害、奇正……都是相對應存在的,并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道家是主張等待和順應其變化,兵家則積極主動地按照需要促進這種轉化,充分體現(xiàn)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改造世界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就必須“形人我無形”“致人而不致于人”,從而造成交戰(zhàn)時的“我專而敵分”、我強而敵弱的有力態(tài)勢。軍事指揮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明審虛實,巧用奇正,使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這是軍事指揮藝術的魅力所在。所以,利害相權,奇正相生,是齊魯兵典的重要特征。

      齊魯兵學典籍之所以為經典,就在于有唯物主義認識論奠定基礎。夏、商、周三代以來,迷信鬼神,遇事卜筮,在上流社會成風。武王伐紂時,姜尚是最早站出來堅決否定天命鬼神的。《孫子兵法》中明確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睂O子主張從實立言,因情設謀,認為“實”首先是所“知”要“實”,對天地敵我的情況,要去偽存真,要求實;其次立言“實”,戰(zhàn)爭該怎么打,該怎么指揮,就怎么寫!敢于把“兵者,詭道也”公然寫進兵書!這需要唯物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勇氣。至于因情設謀,就是要根據(jù)戰(zhàn)爭環(huán)境之實情(不能是假象)設謀,戰(zhàn)場情況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必須不斷地掌握發(fā)展變化之情況,調整和改變自己的方略,這就是“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齊魯兵學典籍之所以為經典,還在于在語言藝術上的精煉警策、辭如珠玉。如《孫子兵法》,其誕生時代,我國文體還遠未成熟,私家著述才開始萌芽。當時的老子《道德經》、孔子的《論語》,雖經弟子整理,依然是語錄體,就是說,還不是真正的“文”體,而同時期的《孫子兵法》,卻由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十三篇構成一部完整的著作,雖然還有語錄體的痕跡,但向成熟文體方向大大前進了。中國古代杰出的文學批評家、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程器》中贊譽:“孫子兵經,辭如珠玉”。再如《吳子兵法》《孫臏兵法》,也是文采飛揚,辭句警策、暢快、爽朗、明麗,節(jié)奏感強。就連戚繼光為了便于士兵閱讀而用當時口語寫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也有不少充滿文采的佳句,等等??鬃釉疲骸把灾疅o文,行而不遠?!闭驗辇R魯經典具有深厚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所以歷千年而彌香。

      (二)齊魯兵學戰(zhàn)爭文化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古代發(fā)生在山東有典籍記載、有據(jù)可查的主要戰(zhàn)事175次①仝晰綱、周建生著:《山東省歷史地圖集》,山東地圖出版社,2016年版。。這在《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經典著作中有或詳或略的敘述,使齊魯戰(zhàn)爭文化特征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引為經驗教訓和受到啟迪的有如下幾點:

      1.“備豫不虞”以預防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發(fā)生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為了保障國家和人民的安全,就必須充分做好戰(zhàn)爭準備,不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才有可能避免戰(zhàn)爭或戰(zhàn)勝敵人。春秋時的莒國,不修城池,不做戰(zhàn)備,12天內連失三城,受到了時人的嚴厲批評。君子曰:“備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左傳·成公九年》)歷史證明,任何力量和行為都不可“恃”,對戰(zhàn)爭,惟有“備豫不虞”可以預防!

      2.消除隱患,以減少戰(zhàn)爭。如果說外部入侵是難以把握的,那么內部引發(fā)的戰(zhàn)爭,則是統(tǒng)治者自己政策和行為的結果。為了防止內戰(zhàn),就要消除隱患??鬃釉隰攪杂诙ü唬骸啊紵o藏甲,大夫無百雉之城?!怪儆蔀榧臼显?,將墮三都?!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鬃訅櫲?,雖然引發(fā)了費人襲魯,但消除了魯國的內戰(zhàn)隱患。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都是地方勢力坐大引發(fā)的內戰(zhàn)。清朝主動平定“三藩”,則是孔子墮三都的翻版。

      3.“無禮”會引發(fā)戰(zhàn)爭。公元前684年,“冬十月,齊師滅譚?!饼R國為什么滅譚?《左傳·莊公十年》說:“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國的被滅,無論是“抑強扶弱”的《春秋》,還是《谷梁傳》《公羊傳》,都沒有表示憐憫和同情。齊頃公時,晉卿郤克來訪,頃公讓婦人帷中觀看腿有毛病的郤克上臺階,宮女們笑出了聲,氣壞了郤克,引發(fā)了著名的鞌之戰(zhàn)。與鄰為善,相互尊重,以禮相待,是減少國與國之間摩擦、減少戰(zhàn)爭的基本原則

      4.以“非戰(zhàn)”方式對待戰(zhàn)爭。有些戰(zhàn)爭問題,是可以用“非戰(zhàn)”方法解決的。公元前634年齊孝公伐魯,魯僖公讓展喜受命于“和圣”展禽,帶禮品去慰問齊軍。面對齊孝公的專橫,展喜說之以齊魯世代友好,示之以魯國已有戰(zhàn)備,責之以侵魯是對齊桓公齊魯友好路線的背叛。齊孝公感到伐魯既無趣也未必能取勝,遂撤兵而去。魯國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完勝。再如,明宣宗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今惠民縣城)謀反。明宣宗朱瞻基率軍親征,并寫信勸其投降。八月十九日大軍到鹽山,皇帝力排眾議令全軍在高煦與薛祿約定相戰(zhàn)前趕到樂安,把高煦困于樂安城中。朱瞻基第三次寫信勸降高煦,并在城內外施壓。“高煦狼狽失據(jù)”,心理防線被攻破,三十年桀驁不馴,終被降服。用和平方法解決戰(zhàn)爭問題,既可以避免將士傷亡,又能不傷及無辜百姓,還能免除對城市和經濟的破壞,絕對是善之善者。

      5.“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要完全避免戰(zhàn)爭是困難的,不得已之時,特別是在面對外敵侵略之時,勇敢的站出來“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是每個國民的義務??鬃訉ι倌晖翳煹馁潛P,激勵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幾千年。

      6.戰(zhàn)爭獲勝重在指揮有方。戰(zhàn)爭是瞬息萬變的千軍萬馬生死對決,正確的指揮是重中之重。齊魯長勺之戰(zhàn)、晉楚城濮之戰(zhàn)、齊滅萊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齊燕即墨之戰(zhàn)、耿弇與張步臨淄之戰(zhàn)等,都主要是緣于指揮正確、方法得當而取勝。

      (三)齊魯兵學將帥文化

      齊魯大地將帥云集,燦若群星。例如,被譽為中華兵學始祖的姜尚,被譽為文治武功的一代名相管仲,以布衣統(tǒng)兵救亡的名將司馬穰苴,長勺之戰(zhàn)三鼓勝敵的軍事家曹劌,被譽為兵學圣祖的孫武,一生出將入相、奉事三國的軍事家吳起,創(chuàng)造千古用兵絕唱“圍魏救趙”戰(zhàn)法的身殘智高的“齊孫子”孫臏,以火牛陣大破燕軍的復國功臣田單,以《隆中對》和《前出師表》《后出師表》享譽后世的智圣諸葛亮,民族英雄戚繼光,以身殉國的愛國將領左寶貴等等,都在不同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齊魯?shù)膶涳L采。

      戰(zhàn)國時期兵學家尉繚子說:“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武經七書·尉繚子·制談第三》)而齊桓公、吳起、孫武都是出自齊魯大地。俗話說:江南才子山東將。齊魯大地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先后涌現(xiàn)出一大批卓越的軍事人才,僅有史冊記載的就有540多人①趙承鳳主編:《齊魯兵學》,濟南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3頁,實際上還不止這些。

      《孫子·作戰(zhàn)》篇說:“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睂浭菓?zhàn)爭的組織指揮者,其一言一行都關系到戰(zhàn)爭的勝負,關系到軍隊和人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齊魯將帥所表現(xiàn)出的敢戰(zhàn)善戰(zhàn)的無畏精神、忘家忘身的犧牲精神、慎戰(zhàn)備戰(zhàn)的負責精神、不忘根本的愛國精神、重視兵道規(guī)律的科學精神、應用兵學于修身治國的內省精神,等等,形成了具有齊魯兵學特色的將帥文化,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教訓,提供了正確對待戰(zhàn)爭的用兵方法,是真正能影響后人的兵學精華。

      (四)齊魯兵學遺產文化

      在長達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齊魯大地戰(zhàn)事頻繁,留下了數(shù)以萬計的兵學遺跡、遺址、遺物、遺存,形成了獨有的兵學遺產文化,其鮮明特征:

      1.年代久遠,影響深遠。在齊魯大地上,三代以前,自黃帝之后,在古代漢族傳說中黃河流域就出現(xiàn)了堯、舜、禹三位德才兼?zhèn)涞牟柯渎?lián)盟首領,其中舜就是諸馮(今山東諸城)人。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年代最久遠的兵學遺址即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東夷族首領少昊陵墓。又如,齊國戰(zhàn)馬殉坑,反映了春秋時“千乘之國”齊國的強盛和統(tǒng)治者的奢侈,為研究春秋戰(zhàn)國史,尤其是齊國軍事史,提供了珍貴資料。再如,齊長城遺址。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世人皆知,但還有比萬里長城還早約300年余年的長城,這就是橫亙在山東境內的齊長城。還有,齊魯長勺之戰(zhàn)、晉楚城濮之戰(zhàn)、齊晉鞌之戰(zhàn)、齊吳水軍瑯琊之戰(zhàn)、孫臏“圍魏救趙”之戰(zhàn)、即墨之戰(zhàn)、韓信滅齊之戰(zhàn)、曹操平定兗州之戰(zhàn)、清同治年間高樓寨之戰(zhàn)、中日甲午威海衛(wèi)之戰(zhàn)等著名戰(zhàn)役遺址,在歷史上都有重大影響,有的戰(zhàn)役被毛澤東在文章中多次引用。

      2.數(shù)量巨大,朝代齊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齊魯大地從先秦至清代就有戰(zhàn)爭戰(zhàn)事遺址、故城故里遺址、古代兵家將帥遺址等達200余處,而古代兵學著作等遺產遺物數(shù)不勝數(shù)。華夏民族源遠流長,中華大地從夏朝起到清朝止,共有25個朝代。在齊魯大地上的兵學遺產文化,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兵學遺址最多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共71處,最少的朝代也有一二處。

      3.史料價值大。據(jù)史書記載,漢初張良、韓信整理兵書,曾收集到182家軍事著作,經過刪取,選定了35家。北宋神宗時建立武學,元豐年間正式頒定《武經七書》為武學必讀之書。在這7部著名的兵學著作中,《孫子》《司馬法》《吳子》《六韜》《三略》這5部屬于齊魯兵學,連同1972年臨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以及數(shù)量可觀的兵書殘簡等,這些都是中國兵學文化最珍貴的研究史料。另外,《管子》《晏子春秋》中保留了數(shù)量可觀的兵學論文。《尚書》《論語》《孟子》《荀子》《墨子》等著作中也有大量兵學論述的真知灼見。

      4.具有現(xiàn)實教育意義。齊魯兵學遺產文化是祖先智慧的結晶,具有歷史、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價值,是社會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物證,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一定的形式,將齊魯傳統(tǒng)兵學文化遺產和軍事文化資源,直觀地展示給生活在當代的人們,使他們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錯中升華愛國思想,加深愛國情感,積極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齊魯兵學軍制文化

      齊魯兵學軍制文化根植于齊國“作內政而寓軍令”(《管子·小匡》)的治國綱領。齊國的軍事編制制度,體現(xiàn)的是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

      1.“定民之居”。即將國都之居民分為二十一鄉(xiāng),其中工商之鄉(xiāng)為六;士農之鄉(xiāng)十五,齊王管理和率領五鄉(xiāng),國子、高子分別率領管理五鄉(xiāng)(《管子·小匡》)。

      2.制定政令。即將居民(指士和自耕農)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組織起來:“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xiāng),鄉(xiāng)有良人焉?!保ā秶Z·齊語》)使居民形成了軌、里、連、鄉(xiāng)四級行政領導層次和機構,各級的官員分別稱為軌長、有司、連長、良人。一個軌長統(tǒng)率五家,一個里有司統(tǒng)率十個軌,一個連長統(tǒng)率四個里,一個良人統(tǒng)率十個連。

      3.確定軍事編制,“以為軍令”。即“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十連為鄉(xiāng),故二千人為旅,鄉(xiāng)良人帥之;五鄉(xiāng)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xiāng)之帥帥之”(《國語·齊語》)。齊國軍隊的編制規(guī)模和人數(shù)為三個“軍”,十五個“旅”,一百五十個“卒”,六百個“小戎”,六千個“伍”。合計一個軍一萬人,三軍總兵力為三萬人。

      4.逐級管理。即軍帥統(tǒng)領所在軍各旅良人部隊;良人統(tǒng)領所屬各卒連長部隊,連長統(tǒng)領所屬各小戎有司部隊,各有司統(tǒng)領所屬各伍軌長所屬伍部隊,軌長管好自己的五個兵。整個編制軍都屬軍帥統(tǒng)領,三軍由齊王統(tǒng)領。

      5.指揮方式。共有三種:鼓、金、旗。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指揮信號?!豆茏印けā吩唬骸叭?,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制兵也?!薄坝腥疃ㄖ我病!边@種管理方式在春秋曾得到普遍推廣。故孫子在兵法中有濃筆論述:“《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蚪鸸?、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保ā秾O子·軍爭》)。齊國軍隊的軍事訓練,訓練時間選在春種前和秋收后。大部隊訓練一般一年分為兩次:春季以春獵的名義進行練兵,秋季以秋獵的名義進行練兵?!白洹币韵碌摹靶∪帧薄拔椤钡刃〔筷牭挠柧毢驼D,在自己的本“里”就可以進行;軍、旅這兩級的訓練地點則選在城郊進行。按編制進行訓練結束后,參加訓練的人就不能再遷移住處?!按阂陨L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內教既成,令勿使遷徙?!保ā秶Z·齊語》)

      此軍制在中國軍制史上曾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它使一個“伍”內的人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同甘共苦,歡樂與共,步調一致,戰(zhàn)爭中能頑強御敵,“伍之人祭祀同福,死喪同恤,禍災共之”,“居同樂,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則同固,戰(zhàn)則同疆”。(《國語·齊語》)

      三、齊魯兵學的獨特魅力

      (一)《孫子兵法》是齊魯兵學的最大亮點

      齊魯兵學中雖然有《司馬法》《六韜》《吳子》《孫臏兵法》《三略》《諸葛亮集》《紀效新書》等重要兵書和《管子》《論語》《墨子》等有論兵內容的著作,但最有分量的兵書還是《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是中國歷史上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經典性的軍事學術著作,是對春秋以前中國古代戰(zhàn)爭經驗的最高理論總結。它不僅提出了一系列帶有普遍性的軍事規(guī)律,包容了豐富的兵學學術思想,而且蘊涵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特有的人文意識。所以,《孫子兵法》不僅代表了齊魯兵學的最高水平,也是古代東方兵學智慧的結晶。正是因為有了《孫子兵法》,才奠定了齊魯兵學在中國兵學文化中其他區(qū)域兵學文化無可比擬的地位。

      自漢代開始,對《孫子兵法》的注疏、解詁、考訂、詮釋,歷代延續(xù),直至明代達到了高潮,出現(xiàn)了一大批關于孫子研究的著述。歷代關于孫子研究的著述計有482種,其中有137種已成為佚書,僅見于各家之著錄。這些著述涉及各個朝代,其中先秦有3部、漢代5部、魏晉8部、南北朝2部、隋朝2部、唐朝8部、宋朝27部、元朝3部、明朝152部、清朝172部、民國98部。

      《孫子兵法》作為齊魯兵學的最大亮點,還表現(xiàn)在它是中西軍事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早在公元前663年前,朝鮮半島百濟的兵家就將《孫子兵法》經朝鮮帶到了日本,后陸續(xù)傳播至世界各地。《孫子兵法》先后被國外以多種文字翻譯,研究《孫子兵法》的著作逾千種,涉及美、澳、歐、亞四大洲數(shù)十個國家。孫子研究的兵學著述和翻譯著作如此之多,足見《孫子兵法》在齊魯兵學、中國兵學和世界軍事文化中的影響之深。

      (二)“儒法墨兵兼容”是齊魯兵學的鮮明特色

      在思想學術領域,齊魯文化中的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成為主流學派。兵家研究的對象與儒家、法家、墨家有很大區(qū)別,但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儒家著重研究國家政治、人倫關系、民眾教育等問題,法家著重研究治國理政、法律制度等問題,墨家則是更加關注民生和科學技術等問題。但是,儒、法、墨三家都非常重視富國強兵問題。齊魯兵學上承戰(zhàn)神蚩尤的東夷兵學文化淵源,兼收夏、商、周軍事文化成果,并取炎帝、黃帝兵學思想,兼容道、儒、法、墨家兵學精華,對當時用兵作戰(zhàn)的基本規(guī)律和原則進行了挖掘性探討。

      齊魯兵學“儒法墨兵兼容”的鮮明特色,從《孫子兵法》中可窺豹一斑?!秾O子兵法》提出的“智、信、仁、勇、嚴”為將五條中,其中“智、仁、信、勇”四條和儒家所主張的完全一致。儒家提出的“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道盛德至善”(《大學》),孟子后來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的理念,與孫子提出的“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民不畏?!保ā秾O子·計》)等思想,也完全相符?!秾O子兵法》所提出的“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的思想,與孔子所提出的“不教而殺,謂之虐”,有異曲同工之妙?!秾O子兵法》提出的“修道保法”“道、天、地、將、法”“法令孰行”等思想,以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等思想,同樣體現(xiàn)了法家的法治思想?!秾O子兵法》提出的“非戰(zhàn)”“非攻”“善守”“善攻”等思想,與墨子的“非攻”“兼愛”“守御術”等思想,恰如“英雄所見略同”。

      (三)“故里文化”是齊魯兵學的外在體現(xiàn)

      齊魯大地名人輩出,“故里文化”是一個突出特征。濟南泉城廣場矗立的12位歷史名人的塑像,有11位(管仲為安徽潁上人)故里在山東。其中除賈思勰、王羲之、李清照、蒲松齡分別以農學、書法、詩詞、文學著稱外,舜、管仲、孔子、孫子、墨子、孟子、諸葛亮、戚繼光等,或是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帝王,或是在戰(zhàn)場上叱咤風云的將帥,或是對兵學不乏真知灼見的思想家,其他在中國歷代創(chuàng)造了輝煌戰(zhàn)績的齊魯兵家更是不勝枚舉。如姜尚、司馬穰苴、曹劌、吳起、孫臏、田單、羊祜、檀道濟等,其“故里文化”亦是歷歷在目。

      姜尚作為齊國的第一代國君,在山東淄博市臨淄區(qū)有“姜太公衣冠?!薄T陲L景秀麗的日照海濱國家公園森林公園中心地帶,還建立了姜太公文化園,設立姜太公紀念館、太公文化廣場、姜太公釣魚中心和娛樂中心,其“姜尚故里”文化顯而易見。

      在山東,盡管曾經對“孫子故里”有爭論,出現(xiàn)過“惠民說”“廣饒說”“博興說”“臨淄說”等,但“孫子故里在山東”卻沒有異議。目前,在山東濱州惠民和東營廣饒每年組織孫子文化節(jié)和相應的“孫子文化論壇”,并建立了“孫子兵法城”“孫子文化園”等大型紀念設施。山東菏澤鄄城孫老家村建有孫臏家祠和孫臏紀念館。“孫臏故里”與“孫子故里”一樣,其文化氣氛同樣濃厚。也正因為孫武、孫臏兩位著名軍事家的故里都在山東,所以促進了以孫子文化為代表的齊魯兵學文化的弘揚和發(fā)展。

      現(xiàn)在定陶、曹縣都有對吳起及其思想的宣傳和弘揚,打造并形成了“吳起故里”文化;司馬穰苴作為春秋晚期齊國將軍,在臨淄區(qū)留有“田穰苴墓”;山東萊蕪設有“長勺之戰(zhàn)遺址”,“曹劌文化”得到傳承;山東費縣、新泰均有對“羊祜故里”的宣傳;山東濟寧金鄉(xiāng)已建立“檀道濟紀念館”,形成“檀道濟故里”文化,對檀道濟文化現(xiàn)象進行深入研究。

      由于在齊國面臨滅亡之際,田單敢于挺身而出,帶領即墨殘兵敗將奮力反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擊敗了燕軍,使齊國轉危為安,所以歷史上有“田單復國”之稱?,F(xiàn)在臨淄區(qū)留有“田單墓”、即墨故城有“田單復國”等遺址。

      諸葛亮的出生地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故城遺址被列入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沂南縣現(xiàn)建有“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孔明文化旅游區(qū)和“臥龍公園”,定期舉辦全國性的紀念諸葛亮文化活動,“諸葛亮故里”文化產生較大影響。

      為表彰戚繼光在抗倭斗爭中的杰出貢獻,明朝廷于登州城內特意為他修建了“母子節(jié)孝”“父子總督”兩座牌坊?,F(xiàn)在山東煙臺蓬萊市在市區(qū)建立“戚繼光故里”,傳承和弘揚戚繼光文化。

      齊魯兵學的“故里文化”還體現(xiàn)在對齊魯兵學文化有重要貢獻的“晏子故里”(山東濰坊高密)、“孔子故里”(山東濟寧曲阜)、“左丘明故里”(山東泰安肥城)、“墨子故里”(山東棗莊滕州)、“孟子故里”(山東濟寧鄒城)等“名人故里”的文化傳承中。

      (四)“銀雀山竹簡”是齊魯兵學的“品牌”

      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市區(qū)東南的銀雀山西漢古墓發(fā)掘出一大批竹簡,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全部整理完畢后,分三集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第一輯有:《孫子兵法》13篇,孫子佚文5篇,《孫臏兵法》16篇,《尉繚子》5篇,《晏子》16章,《六韜》14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10篇;第二輯為《佚書叢殘》,含論政論兵文章50篇,以及陰陽時令占侯、相狗作醤等雜書;第三輯包括全部散碎竹簡木牘,及《元光元年歷譜》等。

      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是一個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世紀70年代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20世紀90年代被列為“新中國50年最有影響的考古成就”之一,21世紀初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般y雀山漢墓竹簡”作為齊魯兵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品牌”,不僅“揭開了千古之謎”,而且成為研究兵學文化的權威史料。

      1.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厘清了《孫子兵法》的作者問題,即《孫子兵法》為孫武所作。宋代以前,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孫子兵法》乃春秋時孫武所作,宋代對此提出了疑問,有人說《孫子兵法》是孫武所作,有人說是孫臏所作;有人說是無名氏所作。自此,關于《孫子兵法》作者問題就一直存在意見分歧。銀雀山漢墓竹簡出土了《孫子兵法》竹簡233枚,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與傳世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內容基本一致,證明《孫子兵法》確為孫武所作,同時也證實了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是正確的。

      2.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糾正了孫武與孫臏為同一人、《孫子兵法》即《孫臏兵法》之誤。也是宋代的學者,認為孫武與孫臏為同一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兵法》。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孫武《孫子兵法》和孫臏《孫臏兵法》,說明孫武、孫臏各有兵法流傳于世。這就使孫武即孫臏、《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為同一書的說法,不攻自破。

      3.銀雀山漢墓竹簡證明《孫子兵法》確系十三篇。孫子的兵法論述和《孫子兵法》本身不是一個概念?!秾O子兵法》是最早孫武獻給吳王闔閭的著作。闔閭首次對孫武說的“子之《十三篇》”就是指的孫武《孫子兵法》十三篇。銀雀山漢簡《見吳王》兩次提到孫子書為“十三扁(篇)”,《史記》幾次提到《孫子兵法》十三篇,曹操為《孫子兵法》作注也明確說到孫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十三篇》”,銀雀山竹簡更進一步證實《孫子兵法》確為十三篇。

      4.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使失傳一千多年的《孫臏兵法》重見天日?!秾O臏兵法》亦稱《齊孫子》,為戰(zhàn)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所作,曾廣泛流傳于戰(zhàn)國末和秦漢時期?!稘h書·藝文志》記載有89篇、圖4卷。至隋代,《孫臏兵法》失傳。銀雀山發(fā)現(xiàn)了《孫臏兵法》竹簡,使之重見天日,也使一千多年的未解之謎得到澄清。

      5.銀雀山漢墓竹簡的出土,為歷代《孫子兵法》篇章不一的現(xiàn)象,提供了佐證?!妒酚洝酚涊d《孫子兵法》為十三篇,而《漢書·藝文志》記載孫子兵法82卷,圖9卷。令人驚奇的是,銀雀山漢墓竹簡,除了有確鑿的《孫子兵法》十三篇之外,另有孫子所著《孫子兵法》之外的《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見吳王》5篇。學界把這五篇孫子著作稱為孫子佚文。這些佚文中的有些記述,與東漢問世的《吳越春秋》《越絕書》的記載大體一致。這種現(xiàn)象說明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即:孫武的專門著作《孫子兵法》為十三篇,而他的其它如吳王問對內容等,是另外行世的“佚文”。

      (五)“海戰(zhàn)文化”是齊魯兵學承前啟后的“坐標”

      甲午海戰(zhàn)是發(fā)生在清朝末期的包括威海衛(wèi)之戰(zhàn)的戰(zhàn)爭。由于發(fā)生在山東東部海陸之上,因此它屬于齊魯兵學研究之范疇。甲午海戰(zhàn)前,齊魯兵學的內容框架主要圍繞冷兵器時代的特點而構建。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進入熱兵器時代,齊魯兵學被注入新的具有時代特點的兵學因素。甲午海戰(zhàn)是齊魯兵學兩個不同發(fā)展時期的過渡,它既有冷兵器時代的特征,也有熱兵器時代的特點。

      甲午戰(zhàn)爭失敗給中國的打擊是世紀性的。近代中國歷史處處可以見到甲午戰(zhàn)敗的影響,使中國長期處于貧窮落后。甲午戰(zhàn)爭的賠款助推了日本的貪婪,掠奪他國為日本發(fā)展經濟提供了基礎;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一次次對中國發(fā)動進攻,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甲午戰(zhàn)爭也刺激了列強侵略中國的欲望,從而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zhàn)爭使中國的宗藩體系徹底瓦解,改變了東亞的政治格局。甲午戰(zhàn)爭的另一個重大影響在于,它使中國舉國反思:為什么一個人口眾多、國土廣大的大國卻被一個蕞爾小國戰(zhàn)???它給中華民族以猛烈的警醒:振興中華、救亡愛國,居安思危、加強戰(zhàn)備。“甲午海戰(zhàn)”作為文化現(xiàn)象,成為近百年來中國人,特別是學術界關注度最高的課題之一。研討時間之長,參與人數(shù)之多,研究成果之豐碩,在中國戰(zhàn)爭和軍事研究史上都是少有的。與此同時,“海戰(zhàn)文化”也成為齊魯兵學承前(古代)啟后(近代)的文化“坐標”。

      (六)“贏秦文化”是齊魯兵學的重要補充

      2011年9月,萊蕪市與中國先秦史學會召開了以探討“嬴秦始源”為主題的“中國(萊蕪)首屆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就萊蕪為“嬴秦始源”達成共識。2013年7月,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嬴秦始源》首發(fā)式上說:嬴秦文化是戎狄以暴力武力為基礎的落后文化,還是先進的進步文化?這是嬴秦始源應該探討的重大事情。并指出“我們秦人最早的先人”“是從東方來的”,“是由于商奄之民當時曾經反對政府體制(指反周)然后被強制遷到這里來,這一點是過去任何史料都沒有的?!薄罢麄€嬴秦文化的發(fā)展過程應該是一個文化大融合的過程。在這點上過去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它是一個大融合的過程。它是以東方包括殷商和一部分東夷文化的基礎,然后吸收了戎的文化,再吸收了周的文化。最后移到了宗周的廢墟上繼承了周人的傳統(tǒng)。這個過程反應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最大的特點,這是一個互相融合包含而且有多元化特點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秦統(tǒng)一全國不是偶然的,特別是從文化組成來看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繼續(xù)了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延續(xù)和進步的一個過程。”①《嬴秦文化研究》2013年01期。

      李學勤的觀點澄清了以往對秦統(tǒng)一六國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這就是只看到秦發(fā)動軍事戰(zhàn)爭武力統(tǒng)一,沒有看到秦的西遷與東征也是中華文化的大融合。首先贏秦有著深厚悠久的東夷文化基因,同時又是殷商文化的承載者,在西戎長期打拼又吸收了西戎文化,在統(tǒng)一六國的長期拼搏中融合了周文化,此時的秦國軍事實力與文化實力均占據(jù)了最大優(yōu)勢,也就具備了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根本條件。這同時也告訴我們,齊魯文化和齊魯兵學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嬴秦文化和贏秦兵學。雖然贏秦兵學文化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研究,但從萊蕪境內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明遺址來看,已充分證明嬴秦文化在齊魯大地的存在。其一,贏城遺址。位于萊蕪市萊城區(qū)羊里鎮(zhèn)城子縣村,是新石器時代至商、周、秦、漢遺址。遺址面積200多萬平方米。遺址功能分區(qū)明顯,分為居住區(qū)、冶鑄區(qū)、墓葬區(qū)等部分,該遺址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青銅器、鐵器等。秦置贏縣縣城即在此。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二,汶陽遺址。位于萊蕪市高新區(qū)鵬泉街道辦事處汶陽村,南北長670米,寬420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商、周、秦、漢出土文物皆有,比如,石器有斧、錛、鑿、刀、箭鏃、球等。是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其三,牟國遺址。位于萊蕪市鋼城區(qū)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為周至漢代古城遺址,南北長620米,寬520米。2013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所在大汶河畔之大汶河上游就是發(fā)掘并流經萊蕪境內的牟汶河和贏汶河(大汶河主要支流),而汶陽遺址在萊蕪城南,距牟汶河北岸不到1000米,贏城遺址在贏汶河南、西岸,三者相距不足百公里。且贏城遺址、汶陽遺址出土文物自新石器時期、龍山文化時期至商周秦漢延續(xù)未間斷。由此可見,三者應為同根、同源、同宗、同期,且汶陽遺址、贏城遺址居上游,贏城遺址早在春秋時期就是贏邑,人類文明的發(fā)育也應于大汶口相當。這一發(fā)現(xiàn)、挖掘和研究證明,嬴秦文化、贏秦兵學與齊魯文化、齊魯兵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贏秦文化、贏秦兵學是齊魯文化、齊魯兵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嬴秦文化、贏秦兵學是對齊魯文化、齊魯兵學的豐富和重要補充。

      猜你喜歡
      兵學孫臏孫子兵法
      兵學商用人物
      ——劉家文
      孫子研究(2022年5期)2023-01-08 01:46:30
      兵學商用人物
      ——徐小林
      孫子研究(2022年2期)2022-06-09 08:21:36
      《孫子兵法》組歌
      黃河之聲(2021年11期)2021-09-18 03:08:24
      “ 孫子兵學與建軍之路征文”啟事
      孫子研究(2017年2期)2017-04-11 11:20:12
      孫臏與龐涓
      聰明的孫臏
      談對《孫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軍事歷史(2002年1期)2002-08-16 07:33:00
      涌入日本的《孫子兵法》
      軍事歷史(1992年1期)1992-08-16 02:14:40
      《孫子兵法大全》開始編纂
      軍事歷史(1990年2期)1990-01-18 08:40:39
      “兵學泰斗”——蔣百里
      軍事歷史(1987年5期)1987-08-16 02:36:00
      阳原县| 德保县| 久治县| 怀柔区| 广水市| 嘉荫县| 和平县| 商城县| 桓台县| 拜泉县| 广宗县| 江永县| 佛山市| 富裕县| 正阳县| 庆城县| 马山县| 万年县| 佳木斯市| 五华县| 扎鲁特旗| 理塘县| 巴彦县| 通化市| 南雄市| 保山市| 东源县| 邹城市| 商都县| 南安市| 克山县| 南陵县| 石泉县| 五寨县| 江城| 曲麻莱县| 乐东| 合江县| 紫阳县| 蓝山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