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近藤麻理惠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以為已經(jīng)整理干凈,但不到三天又亂成一團,然后東西愈來愈多,等到發(fā)現(xiàn)時,房間又變回老樣子。之所以會不斷在恢復(fù)臟亂,就是因為你總是用錯方法,永遠(yuǎn)都只整理到一半。
要掙脫整理后又變亂所帶來的惡性循環(huán),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一口氣有效率地、盡量在短時間內(nèi)塑造出徹底整理完畢的狀態(tài)。
為什么靠“一口氣、短時間內(nèi)、徹底整理”就可以養(yǎng)成正確的態(tài)度呢?
當(dāng)徹底整理完畢時,眼前的景色會突然改變,仿佛自己所在的世界一瞬間就壓倒性劇變。
然后,無論是誰,都會在深受感動的同時下定決心:不想再住在像以前那樣的房間里。
重點是,為了實際感受足以瞬間改變意識的沖擊,就必須在短時間內(nèi)有所變化。如果是長期、一點一點地變化,就不會有效。
為了一口氣引起變化,必須以最有效率的方法進行整理。要是動作慢吞吞,就只會讓你覺得身心俱疲,明明一大早就開始整理,一轉(zhuǎn)眼就已經(jīng)傍晚了?但怎么房間一點兒都沒變,久而久之,連整理也變得令人厭煩。于是整理到一半就會想要放棄:我不干了!結(jié)果又陷入原本整理后又變亂的地獄。
所謂的短期,以我個人授課的例子來說,最長半年左右。也許你覺得半年很長,但如果以一生當(dāng)中的半年來看,它絕對不算長。在這半年內(nèi)體驗過完美的狀態(tài)后,往后的人生就能不再為“??!我沒辦法整理啦!我真糟糕!”的想法所煩惱。
為了能夠有效地整理,必須死守的一個重點就是:絕對不要搞錯步驟。整理時必要的作業(yè)就只有“丟東西”與“決定收納場所”,而且一定要先進行丟東西的作業(yè)。更重要的是,要做完一項后才能做接下來的作業(yè)。
所以,在丟東西的作業(yè)結(jié)束之前,不可以去想收納的事。
多數(shù)人會為整理遲遲沒有進展所苦,原因就在于此。因為他們總是會忍不住在丟東西作業(yè)的途中,思考收納問題:這該收到哪里才好呢?這個柜子裝得下嗎?而丟東西的手就停了下來。關(guān)于收納的場所,等丟東西結(jié)束之后再來研究就好。
整理的訣竅就是一口氣、短時間內(nèi)、徹底完成,還有先完成“丟掉”的動作,這就是我的結(jié)論。
針對家中所有物品,一件一件地以“心動”為基準(zhǔn)判斷,是整理作業(yè)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那么實際上該如何用這個基準(zhǔn)減少物品的數(shù)量?
首先,絕對要避免的就是在個別場所就開始丟東西。你常會覺得等整理完臥室再來整理客廳,抽屜由上往下一個一個檢查,但這就是致命的錯誤。因為,按物品種類明確區(qū)分收納場所的狀況,實在少之又少。幾乎在所有家庭里,就算是同樣的東西,往往也都會分散收納在兩處以上。
若按場所開始著手整理,舉例來說,即使針對收納在臥室衣柜里的衣服,完成了判斷的作業(yè),常常還是會發(fā)生同一類物品又不斷從別的地方出現(xiàn)的狀況,例如有幾件衣服收在別的房間,或是一直掛在客廳的椅子上等。無論是要判斷或是收納,都要再花一次功夫,也耗費時間,更無法做出“留下”或“丟掉”的正確判斷。這樣的情況持續(xù)兩次以上時,整理的意愿或許就會消失,所以無論如何都應(yīng)該避免。
為此,一定要按物品類別來思考,把同一類的東西全都集中在一起后,再一口氣做出判斷。
譬如整理衣服時,要把家里所有的衣服一次判斷完畢。訣竅就是把物品從收納空間里一件不剩地全部拿出來,集中在一個地方。
具體的步驟如下。首先決定“我要整理衣服”,接下來把家里的衣服一件不剩地收集起來,攤在地板上,再堆起來。然后一件一件拿在手里,只留下心動的。接著就依照這個步驟,按物品類別判斷所有的物品。當(dāng)衣服很多時,可以按上半身、下半身、襪子、內(nèi)衣等,做更進一步的詳細(xì)分類,然后再一件一件地判斷。
為什么把物品集中在一處這件事非常重要?這是因為有必要正確掌握自己目前到底擁有多少東西。大部分的人都會因為東西數(shù)量超出預(yù)期而大受打擊,似乎通常都多達(dá)自己想象的兩倍以上。此外,如果擁有多個款式相同的東西時,通過集中在某一處,就可以互相比較,更容易做出留下或丟掉的判斷。
特地把東西從收納空間里拿出來攤在地上,也有它的意義。東西放在抽屜里時,就是處于物品正在沉睡的狀態(tài)。其實在這種狀態(tài)下,會難以判斷是否心動。讓東西離開收納狀態(tài)、接觸空氣、喚醒物品,自己心動的感覺就會變得清晰、明確,甚至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把同類的東西集中在一起,一口氣做出判斷,是用最短時間進行整理作業(yè)的最大重點。因此,整理時請一定要毫無遺漏地把同一類物品全部集中起來。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驗,周末明明提起勁,下定決心:“今天是整理日!”但回過神時才發(fā)覺,還沒整理完天就黑了。站在時鐘前驚覺到這個事實,突然陷入一種自我嫌惡的心境時,才發(fā)現(xiàn)在手邊的全是漫畫、書、相簿等有特別回憶的物品。
順利把東西丟掉的訣竅在于,整理時不要按房間,而要按物品類別,并把同一類的東西集中起來,一口氣做出判斷,但這不代表隨便從哪一種類別開始都可以。因為不同類別的物品,在判斷留下或丟掉的難度上也有差別。有一些人會在整理到一半時停下來,仔細(xì)觀察其狀況后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從難度較高的東西開始著手。
首先,照片等有特別回憶的物品,絕非整理初學(xué)者一開始該著手整理的東西。這類東西不僅數(shù)量很多,而且要選擇留下或丟掉時非常費神。
嚴(yán)格來說,物品除了物體本身的價值外,還有機能、資訊、感情這三種價值。再加上稀有性的要素后,就決定了是否丟掉的難度。換句話說,人之所以沒辦法丟東西,通常是因為還能用(機能上的價值)、還有用(資訊上的價值)或還有感覺(感情上的價值)。若再加上是很難取得,或是難以取代的話(稀少價值), 就更加難以放手了。
按物品種類一口氣判斷留下或丟掉時,一開始從難度較低的東西開始,然后階段性地培養(yǎng)在整理上的判斷力,才比較容易有所進展。
以衣服為例,一般來說由于稀少性低,所以丟棄的難度也較低,最適合一開始時整理。相反的,照片、信件等有特別回憶的東西,除了感情上的價值外,稀少性又高,丟棄的難度很高,應(yīng)該最后才整理。尤其是照片,往往會在整理途中,從意想不到的地方(書或文件的縫隙等)嘩啦嘩啦地掉出來,所以最好留到最后再整理。
換言之,順利丟掉東西的基本順序如下:一開始是衣服,其次是書籍、文件、小東西,最后才是紀(jì)念品,這是最佳順序。這是我針對丟棄的難度,再加上后續(xù)收納難易度一并考量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
只要按照這個順序整理,每個人自然而然就能磨練出心動或不心動的感覺。
只要改變丟東西的順序,判斷留下或丟掉的速度就會變快很多,你不覺得很值得一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