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榮穗
秘魯共和國,簡稱秘魯,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北鄰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東與巴西和玻利維亞接壤,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秘魯在藝術、飲食、文學和音樂等領域進行了融合,現(xiàn)在成了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多元化的表達方式。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熱情的國度。
秘魯音樂文化
秘魯文化可以說是大雜燴,它有3個主要來源:安第斯文化、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歐洲文化以及歐洲人販賣的非洲奴隸帶來的非洲黑人文化。這3種文化類型不斷發(fā)生接觸,相互吸收、借鑒。于是,逐漸形成的秘魯音樂文化也同樣具有以上的特征。
此外,融合了原住民和西班牙,鄰國阿根廷、智利等風格的秘魯音樂,有些歐洲傳來的華爾茲舞曲,加入了黑人的節(jié)奏,讓曲風更熱情豪邁。在歐美或澳洲旅行,常會見到3~6人組的街頭賣唱藝人,很多是來自秘魯?shù)?,唱的是安地山風格為主的拉丁歌謠。
秘魯傳統(tǒng)樂器
秘魯高原地區(qū)和沿海地區(qū)印第安人所使用的樂器主要是體鳴樂器、膜鳴樂器和氣鳴樂器等。體鳴樂器在秘魯印第安人中使用非常廣泛,雖然地位明顯沒有其他樂器重要,但在出土文物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用金屬制成的鈴和搖響器。這些搖響器通常在跳舞時系在腰間、腿部或衣服上,隨著身體動作而發(fā)出響聲。牛鈴是一種打擊樂器,屬于此處說的體鳴樂器。
奎納笛
膜鳴樂器主要是鼓。氣鳴樂器是秘魯印第安文化中最重要的樂器種類,從前哥倫布時期到今天一直普遍流行于秘魯全國各地。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種氣鳴樂器—奎(kuí)納笛。
笛類樂器在秘魯印第安人中以豎笛最為多見,而這些豎笛可以分為3類:兩端開口,一端有凹口的豎笛;兩端開口,一端有導管的豎笛;一端開口的豎笛。其中兩端開口,一端有凹口的豎笛叫作奎納笛,是秘魯印第安人最常用的樂器之一。
奎納笛的凹口一般有兩種,分別是V型和U型,樂器長度在50~70厘米之間,上面有6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笛的制作材料極為豐富,古時有金屬、木制、骨制、植物莖制、陶土制等??{笛音色優(yōu)美,音區(qū)較高。
海螺號
秘魯?shù)奶枏男沃粕峡煞譃閺澒芴柡椭惫芴枺谱鞑牧戏浅XS富,有海螺、牛角、金屬、陶土或植物莖等。海螺號產(chǎn)自沿海地區(qū),在高原地區(qū)這一樂器顯得非常珍貴。以前,海螺號常在戰(zhàn)爭中用來傳遞信息。今天,在一些村落仍可以見到海螺號,它們用來召集村民集合。
排簫
秘魯?shù)呐藕嵱直环Q作安塔拉,主要有單排管和雙排管兩類,偶爾能見到三排管的安塔拉。今天的排簫會在很多場合演奏,包括婚禮、宗教和世俗性的儀式等。作為安第斯地區(qū)最重要的樂器之一,印第安人的排簫演奏技術非常高超,演出形式多樣,有全部由排簫組成的合奏,也有排簫與鼓或排簫以及其他樂器組成的樂隊。
恰朗戈
恰朗戈是秘魯印第安人中流傳最廣的弦鳴樂器。它是一種高音彈拔樂器,外形像小吉他,音區(qū)接近曼陀鈴(一種流行于意大利南部的撥彈樂器),采用10根琴弦、2根琴弦為一組。它是一種混合了西班牙和印第安色彩的本地樂器,音色嘹亮清新,悅耳動聽,已成為民間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常與其他樂器一起為歌舞伴奏,也可獨奏。
你知道嗎?秘魯這首歌享譽全球
享譽世界的秘魯名歌《老鷹之歌》以其悠遠、神秘的旋律和古樸、獨特的安第斯山區(qū)民族樂器編曲令無數(shù)人對南美印第安文化心馳神往。《老鷹之歌》基本上各種樂器都可以演奏,目前居多的演奏樂器有口琴、鋼琴、吉他、口哨、民謠、排簫等。
《老鷹之歌》的詞曲作者是民俗音樂家丹尼爾·阿羅密亞斯·羅布列斯,當年他在安第斯山礦區(qū)目睹了秘魯勞工反抗外國企業(yè)主壓榨的血淚斗爭之后,寫下了這部作品,1956年首先被艾多·阿德法爾以吉他獨奏的方式發(fā)表。后來,秘魯政府將這首名曲宣布納入國家文化遺產(chǎn)。
秘魯民俗文化
秘魯是印加文明的發(fā)祥地。秘魯文化主要來源于印第安和西班牙傳統(tǒng),但也被非洲、亞洲和歐洲族群影響。秘魯早期的藝術可追溯至前印加文明的陶器、紡織品、首飾和雕塑。自從1950年代,秘魯藝術受到外國和當?shù)爻绷鞯臎_擊。
美食
秘魯?shù)氖称泛筒穗蓉S富多樣,別具一格。菜肴大體可分為兩大系:以利馬為代表的沿海區(qū)以辣味為主,以庫斯科為代表的山區(qū)菜以甜味為主。秘魯菜肴混合了印第安和西班牙特色,也受到非洲、阿拉伯、意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煮食方法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秘魯人是馬鈴薯的最早培育者和食用者,馬鈴薯至今仍是他們鐘愛的食物。烹調(diào)技術卓越的秘魯人民用馬鈴薯做主要原料,可以制作出上百種風味各異的糕點和佳肴。在他們款待賓客的餐桌上,總少不了幾道以煮、煎、燒、烤方法制作的馬鈴薯風味菜。
秘魯?shù)膫鹘y(tǒng)飲料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分別以玉米和葡萄釀制而成。一般來說,山區(qū)的印第安人愛喝奇恰酒,沿海城市居民喜飲皮斯科酒。皮斯科酒原產(chǎn)于秘魯皮斯科地區(qū),以葡萄汁為原料,經(jīng)過蒸餾釀制而成。1916年,利馬莫里斯酒吧的調(diào)酒師以皮斯科酒作為基本原料,加入檸檬汁、雞蛋清、糖漿和冰塊,混合配制成一種味道清香、爽口的雞尾酒,受到人們的喜愛。至今,皮斯科雞尾酒已成為秘魯一種餐飲文化的象征。
風俗
秘魯人具有拉丁民族的特征,熱情、好客。秘魯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和告別時,都慣以握手為禮。男士之間相見,一般慣施擁抱禮,并互相拍肩、拍背。女士之間相見習慣施親吻禮(親吻對方的面頰),嘴里都不停地發(fā)出表示友好的嘖嘖聲或說問候的話。任何情況下,都可用花作為禮物。
需要注意的是,秘魯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都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和日期,遇其必將會大難臨頭。他們認為烏鴉是一種不祥之鳥,給人以厄運和災難的印象。
知識多一點:你見過這種橋嗎?它是秘魯草繩橋
克斯瓦恰卡橋是一種用草繩做的橋,就是我們所說的秘魯草繩橋。這座橋建在秘魯南部庫斯科省克維地區(qū)的阿普里馬克河上,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由當?shù)?個土著居民負責修補。秘魯草繩橋是印加帝國過峽谷和河流時的簡單吊索橋。因為印加人沒有使用輪子的交通工具,所以秘魯草繩橋也僅限行人和牲畜通過。秘魯草繩橋2013年12月入選聯(lián)合國非遺名錄。如果有機會去秘魯,一定要記得去看看這座神奇的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