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實踐及經驗—關于“非遺舞蹈”在教育中利用的筆會

      2018-01-24 01:43:54
      當代舞蹈藝術研究 2018年3期
      關鍵詞:民間舞蹈舞蹈傳統

      江 東 等

      江東(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

      “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意義與“非遺舞蹈”的界定

      首先,我很榮幸受到《當代舞蹈藝術研究》的邀請,策劃和主持這場筆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中國政府的一項國策,旨在保護和傳播并發(fā)展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遺產。這項工作起始于21世紀初,隨著國家在這項工作的宣傳和實施方面投入不斷加大,宣傳力度空前高漲,因而“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和成就。而傳統舞蹈是“非遺”保護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自“非遺”保護事業(yè)開展以來,傳統舞蹈的保護工作也獲得了新的進展。這種進展既體現在觀念層面,讓全社會意識到傳統舞蹈的寶貴價值,同時也在實踐領域讓今日之中國舞蹈藝術獲得了一個有力的文化資源支撐。因此,“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工作成為目前中國舞壇上一項非常引人注目的工作。隨著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事業(yè)也取得了巨大進展,從業(yè)者們秉承著對民族文化傳統的熱愛及對其保護的高度責任感,不斷探索“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途徑,從而使得全國各地的傳統舞蹈保護事業(yè)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并取得了諸多的經驗。

      目前,就全國高校范圍來觀察,“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工作已經成為許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內容和工作重點。許多院校都利用本地區(qū)的“非遺”舞蹈作為傳統舞蹈教學的資源,教師們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提煉出對學生的訓練有幫助的一些方法,從而讓舞蹈教學工作充滿了新意和特色。我認為,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舉措。

      “非遺”保護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民眾對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關注,提升“非遺”項目在社會上的文化地位,引發(fā)民眾對文化發(fā)展的思考,進而達到保護傳統文化的目的??上驳氖?,這也已經成為高校舞蹈教育的一個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如果這一工作成為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讓“非遺”舞蹈教育進校園的工作可以切實落地,并最終在學生的意識中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傳統舞蹈文化的基本觀念,那么“非遺”保護工作便會取得最為關鍵的進步;而“非遺”項目也為舞蹈教學提供了非常有特點的教育內容,因為各地“非遺”傳統舞蹈在風格和韻律上的變化無窮,可以成為訓練舞蹈專業(yè)學生的最好資源。因此,利用好“非遺”的這個資源不僅能夠讓傳統舞蹈得以傳承,同時也能讓“非遺”項目本身成為一項極佳的教育內容。因此,深入挖掘“非遺”傳統舞蹈的真正價值,會給我們帶來越來越顯明的文化和教育發(fā)展方面的效益。或許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認識和目的,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都將“非遺”傳統舞蹈列入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讓“非遺”傳統舞蹈成為體現本地教學風格的最佳試驗田和展示窗口。因此,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全國范圍內諸多高等院校都先后開展了“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的工作,并在長期的教學中獲得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非遺”傳統舞蹈的內容在教育的應用方面是極其寬廣的,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的舞蹈教育,更適用于高等院校的專業(yè)舞蹈教學,這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已經看到大、中、小學校都有“非遺”舞蹈進入教學體系的案例,證明了“非遺”傳統舞蹈在教育中的廣泛適應性。2017年秋季,廣州的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曾組織了一期名為“非遺舞蹈進校園”的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三百多位從業(yè)者集中于羊城,討論并研究了“非遺”舞蹈進校園的現象,展示了來自各地高校的“非遺”舞蹈課例,總結了“非遺”舞蹈進校園的豐富經驗。這讓人們看到,中國的“非遺”傳統舞蹈資源蘊含著巨大的文化能量和應用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不同地域的高校,不約而同地選用本地區(qū)的區(qū)域性“非遺”傳統舞蹈作為課堂教學的主打內容,因此,“非遺”傳統舞蹈在高校教學中呈現出一種多樣性的發(fā)展態(tài)勢,顯示出“非遺”傳統舞蹈教學的靈活性和獨特性。

      當然,在這次活動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比如,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到底什么是“非遺”傳統舞蹈?如何來界定“非遺”傳統舞蹈?因為在這次活動中也有部分不是“非遺”傳統舞蹈的項目進入展示環(huán)節(jié)之中。因此,在“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這項工作如火如荼進行之時,我們有必要將“非遺”傳統舞蹈的概念再界定得清楚一些。

      那么什么是“非遺”傳統舞蹈呢?

      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是按照十個門類來推進的,這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公約是不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保護公約規(guī)定的五大門類中,表演藝術是統一的一類,它涵蓋了所有的表演藝術。但中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門類擴充至十類。在國際“非遺”保護公約中,作為表演藝術的一個大類,在中國就裂變成不同的類別,分為舞蹈、音樂、曲藝、美術、工藝等。而“傳統舞蹈”就成了中國“非遺”保護中一個專門的門類。這個專門門類的設立,對保護傳統舞蹈而言,顯然是一個巨大的促進,也讓傳統舞蹈在“非遺”保護的框架中,首先獲得了在分類上的優(yōu)勢。目前,在“非遺”傳統舞蹈這個門類下,中國政府通過的被列在國家級“非遺”名錄上的傳統舞蹈有一百三十余項。

      同時,“非遺”保護在國際層面是不分等級的,但在中國則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因此,只要是在這些名錄上出現的任何傳統舞蹈,都可被視為“非遺”傳統舞蹈,否則,便不能被稱為“非遺”。當然,隨著中國政府對于“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將來被列入“非遺”傳統舞蹈門類的項目也會越來越多,因此這是個開放的系統,也即一旦被各級“非遺”名錄收入并列為“非遺”項目的傳統舞蹈都可以被稱為“非遺”傳統舞蹈。眼下,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利用“非遺”從事非法活動的事件,甚至是打著“非遺”的旗號設立一些相關名錄來向一些傳統文化的從業(yè)者收取入門費。這些之所以是非法的,是因為在中國,“非遺”保護是受法律保護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早已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因此,我們對于這些非法的行為要保持警惕。在中國,只有政府才有權力命名“非遺”項目。

      由此,我們便可以獲得這樣一個基本觀念:被列入“非遺”名錄的舞蹈項目就是“非遺”傳統舞蹈,否則便不能被稱為“非遺”。不過,這個認定與價值判斷無關。也就是說,有些項目雖然并未被列在“非遺”名錄之中,但并不影響其成為傳統文化優(yōu)秀項目的載體,只是其尚未被列入“非遺”名錄而已。因此這兩種傳統文化在價值上彼此是平等的。

      當然,對于高校開展“非遺舞蹈進課堂”這項工作而言,選擇“非遺”傳統舞蹈項目作為教學內容,重點在于用“非遺”保護的精神和態(tài)度來對待傳統文化,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受教育的一開始,就滿懷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仰,那么,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才能勇挑保護傳統文化的重擔,這應當成為舞蹈教育的一個重要出發(fā)點。因此,目前一些院校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由于“非遺”傳統舞蹈進課堂這項工作剛剛開始,各院校所采取的做法各有不同,因此,交流經驗、彼此溝通、互相學習,就成為這項工作得以繼續(xù)順利開展的一個根本保障。因此,《當代舞蹈藝術研究》雜志委托我組織這一筆會,總結相關經驗。而受邀的這十所院校在此項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們的總結將給我們帶來一些最為直接的經驗借鑒。

      “非遺舞蹈進校園”這項工作,如今已經是一項日常工作了。它的發(fā)展前景非常廣泛,當然任務也非常繁重。如何對“非遺舞蹈”進行有效的保護和進一步傳播,成為我們對“非遺舞蹈進校園”這項工作的主要關切點,其中一定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此領域展開必要的溝通和合作,是讓這項工作落到實處的基礎。中國的“非遺”保護事業(yè),是一個千年大計,需要動員更多的人和行業(yè)積極地加入這一意義深遠的工作中來。這一組筆會文章的組織,正是基于這樣一個目的。

      李軍(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院長):

      “非遺”傳統舞蹈在山東藝術學院的傳承與發(fā)展

      近年,我國“非遺”傳統舞蹈保護得到了大力發(fā)展,在全社會“非遺”保護如火如荼的當下,“非遺”傳統舞蹈如何走進校園、怎樣走進校園,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經過幾年的摸索,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在課程教學、田野考察和藝術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的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相對完整、科學的“非遺”傳統舞蹈進校園的方針與舉措,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論證。

      “非遺”保護工作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工程。作為地方藝術院校,我們能直接參與的“非遺”保護工作是十分有限的,但“非遺”傳統舞蹈所包含的豐厚內容,又是我們教學和課程建設所急需的“素材”。根據這個現實情況,以教學為依托,我院逐步確立了“揚我所長,為我所用” 的思路,即發(fā)揮院校優(yōu)勢,汲取“非遺”中的文化營養(yǎng),并充分發(fā)揮舞蹈學院中舞蹈學、舞蹈表演、舞蹈編導三個相對完整的本科專業(yè)的優(yōu)勢,從理論研究、教材提煉和舞臺創(chuàng)作入手“三管齊下”,形成了從鄉(xiāng)野走進課堂、由課堂走向舞臺的三級互動教學模式,以求建立起學生的文化自信,從動作的本源開始追尋身體語言背后的民族信仰。同時,由于地域和師資的優(yōu)勢,我院積極參與全省乃至全國與“非遺”保護相關的科研立項,在獲取一定立項資金資助的前提下,以項目引導教學,以教學支撐項目。

      這些年,在常規(guī)田野考察的基礎上,我院師生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多次田野考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協同山東省“非遺”保護中心,攝制完成了山東“非遺”傳統舞蹈搶救工程紀錄片,較完整地搜集記錄了山東地區(qū)二十多個“非遺”傳統舞蹈的歷史和現狀。在此基礎上,在舞蹈學專業(yè)師生共同努力下,我們出版了30萬字的山東“非遺”傳統舞蹈四卷叢書《我的家鄉(xiāng) 我的舞蹈》。經過幾年努力,我們深入采訪了42位山東“非遺”傳統舞蹈傳承人及多位為山東民族民間舞蹈事業(yè)做出貢獻的老藝術家,撰寫出版了《說舞留痕—山東“非遺”舞蹈口述史》。這些視頻資料和書籍的出版發(fā)行,既為“非遺”保護工作做了貢獻,也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養(yǎng)分和扎實的基礎。在多年田野考察的基礎上,為豐富山東民間舞教學內容,我們嘗試在“非遺”傳統舞蹈的資源中提取素材,創(chuàng)編了多個山東地區(qū)的民間舞教學組合。其中,猴呱噠鞭組合、商羊舞組合、踩寸子組合等民間舞組合,在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的舞臺上展示播出后獲得好評。在教學方面,我院還對原有的“山東三大秧歌”教學組合又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和補充,“山東三大秧歌”代表性教學組合入選了第十一屆“桃李杯”精品課程的展示。這些年的田野考察不斷激發(fā)起師生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在中國文聯“深扎”工程專項基金的支持下,編導們把田野考察中的所思、所想、所感通過作品展現出來,完成了山東民間舞集《根源》的創(chuàng)作工作,其中部分優(yōu)秀作品還參加了全國優(yōu)秀舞蹈展演、“荷花獎”、“桃李杯”等比賽或展演活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非遺”傳統舞蹈這片沃土上,田野考察讓我們深深扎入民族文化的土壤,吸吮著營養(yǎng),使我們的教學就像那粗壯直立的樹干,吸收根的營養(yǎng)茁壯成長,使我們的創(chuàng)作就像枝頭結出的果實,芬芳飽滿。愿“非遺”傳統舞蹈走進校園后,能夠像這棵大樹一樣,根深葉茂,碩果累累。

      王海英(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

      嶺南“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

      嶺南傳統舞蹈文化衍生于中國嶺南地區(qū),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嶺南傳統舞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東南地區(qū)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性藝術融匯的燦爛瑰寶,風格獨具,源遠流長。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要求,傳承嶺南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打造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藝術品牌,充分利用廣東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推動廣東文化強省的建設,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從研究和教育的角度入手,對嶺南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形成了近八十萬字的研究成果。并以“寓傳于教”的方式,將嶺南“非遺”傳統舞蹈引入高校民族舞蹈的課堂,讓一大批具有嶺南文化屬性、富有典型嶺南“非遺”傳統舞蹈風格的素材進入民族民間舞蹈課程教學,成為廣東高校舞蹈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

      我們將課堂教學與民間研修緊密結合。我們自2006年起引領學生在對鄉(xiāng)村田間的舞蹈素材的研究中主動學習嶺南“非遺”傳統舞蹈之精髓,掌握其舞蹈風格韻律;探究嶺南“非遺”傳統舞蹈的形態(tài)特征,主動挖掘蘊含在舞蹈中的民俗價值與人文價值,親身感受和領會嶺南“非遺”傳統舞蹈中最原始直觀的文化內涵,構建起“本科生與碩士生縱橫互聯、師范專業(yè)學生教育與教師自身教育滲透關聯、在校生與畢業(yè)生緊密相連”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課程體系,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嶺南“非遺”傳統舞蹈的內涵。

      我們將創(chuàng)作實踐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以“采于民間、研于課堂、創(chuàng)于實踐、歸于社會”的方式,將以嶺南“非遺”傳統舞蹈元素創(chuàng)作的舞蹈作品,如《瑤山情》《新彩云追月》《席獅趣》《喊瑤山》《校園醒獅》《英雄花》等鮮活地呈現于大眾的視野之中,讓中華傳統“非遺”舞蹈真正地“活起來”。

      我們將基礎教育與社會傳播緊密結合。我們采用“手拉手—結對子”的方式,構建起具有廣東區(qū)域特色的“以舞育人,傳承嶺南”的中小學美育教育新路徑,讓孩子們在“打著瑤鼓、舞著南獅、搖著杯花、轉著錢鼓”的快樂起舞中,感受體驗嶺南“非遺”傳統舞蹈的魅力,愛上嶺南傳統舞蹈,讓嶺南“非遺”傳統舞蹈文化不斷得到傳播、傳承,發(fā)揚光大。

      沒有存量就沒有增量,沒有積累就沒有突破,沒有繼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站在民族復興的歷史新起點,我們對美好明天的期許,對實現“中國夢”的信心,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殷切和充分。通過對包括嶺南“非遺”傳統舞蹈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承擔起傳播與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這是高校舞蹈藝術研究者和教育者的一種擔當。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其獨特的文化元素與文化精髓,實現傳承與發(fā)展本土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目標,在教育實踐創(chuàng)造中進行文化創(chuàng)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將成為高校舞蹈教育新的亮點。

      劉麗(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

      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關于傳統舞蹈保護與傳承的做法

      云南各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鮮明,這里自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前沿陣地。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立足于云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依托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一直堅持民族特色舞蹈藝術教育,將民族性與地域性、傳統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優(yōu)化專業(yè)結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在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中的系統構建,為高校保護、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舞蹈進行了頗有成效的探索。

      (一)本科設置“民族舞蹈傳承”專業(yè)方向

      2011年,舞蹈學院圍繞辦學定位和辦學思路,突出辦學優(yōu)勢與特色,在本科舞蹈學專業(yè)下增設了“民族舞蹈傳承”方向。該專業(yè)方向的設置,旨在適應云南省文化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建立起適應民族文化強省建設需求的民族舞蹈傳承專門人才培養(yǎng)體系,努力建成云南省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授權培訓機構。同時,通過相應的專業(yè)建設和課程構建,推動舞蹈學院的民族舞蹈學學科建設。我們的做法如下。

      其一,豐富課程類別,充分體現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相關特色課程主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民族民間舞蹈文獻典籍、云南民族文化概論、云南民族舞蹈史、“非遺”保護法律法規(guī)與檔案信息管理、云南民族民間舞蹈課堂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田野調查方法與實踐、民族民間舞蹈數字化技術與運用、民族民間美術(音樂、戲劇)賞析等。這些課程既注重強化“非遺”保護研究的學術含量,也注重對學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訓練。

      其二,開拓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教學與田野實踐的互動。增加實驗實訓課,不斷加強教學實踐基地建設力度。我們組織師生先后赴全省各“非遺”基地或少數民族村寨進行田野調查,撰寫調查報告,接受“非遺”保護的實踐訓練。

      “民族舞蹈傳承”專業(yè)方向經過近七年的辦學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也仍存在一些需要不斷改革的問題。例如,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實踐型與理論型方面的定位、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專業(yè)方向對舞蹈學院教材建設與學科建設的推動力等,依然有待深入研究。

      (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

      自2010年以來,舞蹈學院圍繞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和專業(yè)建設,在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中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本活動得到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的支持,旨在圍繞舞蹈學院教學質量工程,將云南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納入課堂教學,并通過實踐與理論研究傳承優(yōu)秀的民間舞蹈,開展課程與教材建設,推動云南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

      迄今為止,舞蹈學院共舉辦了十期活動,每期聘請一至兩位省級或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入課堂,教授被列為省級或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統舞蹈“哈尼族铓鼓舞”“傈僳族阿尺目刮”“彝族煙盒舞”“文山壯族銅鼓舞”“彝族阿細跳月”“傣族孔雀舞”“傣族象腳鼓舞”“彝族栽秧鼓”等。授課對象主要是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編導專業(yè)和舞蹈學專業(yè)本科生。每期教學周期為5—7天,完成教學內容即舉辦公開教學匯報。圍繞著本活動,舞蹈學院以研究生為主體,開展學術論文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論壇、田野調查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充分體現了舞蹈學院發(fā)揮民族地域特色,培養(yǎng)民族舞蹈文化研究高等藝術人才的辦學特色。

      云南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舞蹈以活態(tài)形式承載著各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精神,是人類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地方藝術院校,有責任和義務將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舞蹈納入教學實踐與理論研究中,通過系統的專業(yè)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推動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也將不斷通過科研和教學改革,為保護與傳承民族傳統舞蹈、努力建設民族舞蹈學而努力。

      劉斌(河南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

      大學課堂上綻放的“非遺”舞蹈之花

      許昌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的“非遺”舞蹈教學源起于本院劉柳院長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河南民間舞蹈史”研究工作,通過“科研帶教學、教學促科研”的方式,形成了一系列成果,“非遺”舞蹈教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出來的。

      (一)“非遺”舞蹈進課堂的方案

      許昌學院“非遺”舞蹈進課堂是以課堂教學、藝術實踐活動和實地調研三個部分為框架搭建起來的。

      大學三年級上半學期,學院開設了“河南民間舞蹈”課程,每周兩個學時,教學內容為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湯陰跑帷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葉縣霸王鞭》《高抬火轎》《固始花挑》《商城花傘》等在內的河南民間舞蹈。

      課堂教學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即“非遺”舞蹈的理論講解介紹和“非遺”舞蹈動律的學習。動律教學的形式有兩種:其一是定期邀請民間藝人到校授課;其二是組織專業(yè)教師到民間學藝后授課。

      藝術實踐活動主要是在課余進行的舞蹈排練和演出,圍繞著河南民間舞蹈,團隊改編和創(chuàng)作了一些劇目,并將此作為每一屆學生的必修內容,通過排練和演出,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延展開來。

      實地調研是團隊每年寒暑假期間的固定內容,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學分相掛鉤,由專業(yè)教師帶學生到民間進行實地的采訪、學習和觀摩。調研的對象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可以是某個民間藝人的專訪,也可以是某個舞種的學習,或者是地方政府組織的文藝調演,以及某個民間節(jié)慶的表演。

      三者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共同搭建起“非遺”舞蹈校園傳承的框架。

      (二)收獲和遺憾

      許昌學院開展“非遺舞蹈進課堂”多年來,不僅豐富了教師和學生的藝術視野,而且極大地促進了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展,在國家級科研項目、省級教學成果、省級精品課程、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與比賽方面都收獲頗豐,可以說是河南民間舞蹈豐富的內涵給予了其無限的活力。遺憾也伴隨著“非遺舞蹈進校園”工作一路而來,主要是兩個層面:一是“非遺”舞蹈正面臨的生存困境;二是因為當下條件限制,開展“非遺舞蹈進課堂”未能實現效果最大化。

      主要困難有三點:第一,民間藝人進校園授課的組織落實困難。因為年老、疾病、農忙等各種原因,民間藝人進課堂的具體時間很難固定,在許多時候團隊會安排集中授課或者以講座、演示來替代每周定期的教學活動,即便如此,問題依舊存在。第二,與現有高校教學模式、培養(yǎng)方案之間的沖突。高校教學對于培養(yǎng)方案等教學文件和教學程序的規(guī)定與實施有嚴格要求,培養(yǎng)方案一旦確定,四年都不得更改,這給民間藝人進課堂教學帶來了許多障礙?,F有的教學模式對于“非遺”舞蹈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影響,協調困難。第三,河南民間舞蹈重表演、重即興帶來的動律教學規(guī)范性問題。河南民間舞蹈即興性很強,不強調具體動作的規(guī)范性,在教學中往往需要專業(yè)教師的“提高加工”,實踐上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兩難”:不進行提高加工,沒法教;進行了提高加工,又會破壞其風味。

      “非遺舞蹈進校園”是一個嶄新的課題,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打造辦學特色和品牌,而且能夠在高校開辟出一個“非遺”舞蹈的傳承發(fā)展的新平臺。這是一種“雙贏”,前景遠大同時也面臨重重困難,多思考、常交流、勤實踐才能不斷前行。

      金英花(延邊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

      “非遺”舞蹈進課堂

      朝鮮族舞蹈課程的創(chuàng)立以1951年為開端,在中央戲劇學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得以實踐,培養(yǎng)出了一批新中國第一代著名舞蹈藝術家群體。其中樸容媛先生是延邊大學藝術學院朝鮮民族舞蹈學科朝鮮民族舞蹈課程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她于1957年起,直接繼承了崔承喜的“基本”“本體”立舞和傳統舞,使它在整個多元舞蹈文化大環(huán)境中變化和豐富,更系統化和科學化,同時,構成了基本動作組合(立舞系統)、民俗舞蹈組合(傳統舞系統)等。

      同一時期,也就是延邊大學建校初期,學校邀請金龍玉、夏泰易等民間藝人到學校來傳授朝鮮族民俗舞蹈。金龍玉是朝鮮平壤藝妓學校出身;夏泰易是民俗舞農樂舞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延邊的農樂舞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當時我們的第一代舞蹈家崔今星先生和第二代舞蹈家李錦順等老前輩們通過向這些民間藝人學習,開始整理民俗民間舞蹈并把它納入朝鮮族舞蹈課程內容。幾代舞蹈家對朝鮮、韓國、中國朝鮮族舞蹈進行了整體的把握和系統的比較分析,繼承和發(fā)揚了區(qū)域特色,從而較完整和全面地保存、豐富并發(fā)展了傳統的朝鮮族舞蹈。因此當今的朝鮮族“非遺”舞蹈早就列入我們的課程體系之中,已經歷了幾十年實際教學的驗證過程,朝鮮族“非遺”舞蹈教學內容以及課程體系得以不斷完善。

      (一)“ 非遺”舞蹈田野調查

      近幾年,朝鮮族共有19個傳統舞蹈被納入國家級、省級、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本專業(yè)多次組織教師到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地進行田野調查、采風學習。通過科研、教研、研究生教育等環(huán)節(jié)的理論研究,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相關歷史資料,通過參與民間舞蹈傳授、朝鮮族農樂舞比賽、朝鮮族民俗活動等各種實踐活動,收集原有的動作素材,恢復朝鮮族傳統代表性舞段。

      (二)“ 非遺”舞蹈專家訪談

      作為“非遺”舞蹈資料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們對老專家教授的口述史資料進行了整理,旨在以口傳身授,發(fā)揮朝鮮族“非遺”舞蹈代代相傳的意義和價值。包括對崔今星、李英郁等老專家教授進行專訪,采用“口述記載”“非遺舞蹈再演”“代表性非遺舞蹈現場表演”“收集老專家第一手筆記資料和圖片、視頻等資料”等,既注重動態(tài)保存,也注重史料記載,從而完成文字和視頻配套的“非遺”舞蹈資料庫建設。

      (三)“ 非遺”舞蹈課程建設

      朝鮮族舞蹈課程主要包含“朝鮮族舞蹈基本”“傳統舞蹈組合”“長短動作組合”“表演組合”“劇目”,其中“傳統舞蹈組合”部分主要從“非遺”舞蹈中提煉元素整理訓練,由“傳統小道具舞基本”和“地方特色民俗舞基本”組成。

      “傳統小道具舞基本組合”,是由朝鮮民族古有的宮廷、民俗、教坊、宗教中提取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加以整理并提煉而組成的,強調把握傳統舞蹈蘊含的風格和韻律以及傳統舞蹈小道具的使用方法、技術技巧以及傳統舞蹈文化內涵。其中已被納入教學中加以整理、提煉的組合有《扇子舞組合》《刀舞組合》《紗巾舞組合》《假面舞組合》等?!暗胤教厣袼孜杌尽?,則包括延邊地區(qū)民間舞蹈《姜姜水月來》《碟子舞》《棒槌舞》《淘米舞》《背架舞》《平鼓舞》《頂水舞》《手拍舞》等。

      近幾年來,在多次教學展示課中我們又不斷推出從“非遺”舞蹈中整理的傳統舞蹈課程內容以及訓練體系。2014年3月7日,延邊大學藝術學院舉辦院內朝鮮族舞蹈課程展示,《朝鮮族傳統舞蹈小道具舞基本教程》正式推出,此次活動所展示的教程內容共分為7部分,包括扇子舞、手鼓舞、汗衫舞、圓鼓舞、杖鼓舞、刀舞、紗巾舞等。2014年6月21日,我們赴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參加由中國教育學會舞蹈教育專業(yè)委員會舉辦的綜合類高校舞蹈教學精品課程研討會,再次展示了朝鮮族民俗舞蹈“小道具舞基本”。2015年4月7日,由4所院校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區(qū)域少數民族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朝·蒙·維·藏”少數民族節(jié)目匯報于延邊藝術學院召開,展示了《朝鮮族傳統舞蹈小道具舞基本教程》《朝鮮族民俗舞蹈教程》。2016年7月16日至7月17日,參加了內蒙古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二屆全國區(qū)域少數民族“蒙·維·藏·朝”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展示了延邊地區(qū)民間舞代表性組合,包括頂水舞組合、手鼓舞組合、豐年祭組合、噸嘟拉里組合、長鼓舞組合、背架舞組合、淘米舞組合、坐鼓舞組合等。2017年7月14日,參加新疆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三屆全國區(qū)域少數民族“維·藏·朝·蒙”舞蹈課程展示暨課程建設研討會,展示了牙拍舞、單扇舞、手巾舞、碟子舞、平鼓舞等8種舞蹈組合。

      通過幾次的教學展示可見,我們在朝鮮族傳統舞蹈課程建設中收錄了大部分的“非遺”舞蹈,以“非遺”舞蹈文化內涵為背景,以縱橫理論研究為方法,以“非遺”舞蹈元素動作為基礎,以道具或風格特征進行組合分類,整理出版《朝鮮族傳統舞蹈小道具舞基本教程》《朝鮮族民俗舞蹈教程》。

      (四)“非遺”舞蹈跨國交流

      交流活動主要包括:多年來吸收朝鮮平壤音樂舞蹈大學朝鮮傳統民俗舞蹈以及教學方法;以公派留學、個人深造等方式到韓國中央大學、韓國藝術綜合大學研修傳統舞蹈;多次赴韓國地方“非遺”舞蹈基地、國樂院進行采風、交流;多次受邀赴國外參加“非遺”舞蹈學術交流研討會以及實踐交流活動。通過“走出去、請進來”和“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理念,不斷汲取國外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非遺”舞蹈保護與傳承的方法以及“非遺”舞蹈教學體系的建立方式,較系統地梳理出獨立的“非遺”舞蹈訓練體系。

      劉永紅(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

      播下一粒種子,靜待花開

      當我們跨過通往21世紀的門檻時,世界上出現了兩大生態(tài)保護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態(tài)保護潮流,二是世界文化生態(tài)保護潮流。江西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各地都有著豐富的民間舞蹈活動。20世紀80年代全國民間舞蹈普查并由此成書的《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江西卷》一書中共收集107個舞蹈節(jié)目與片段,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傳統舞蹈類項目共有86項(含國家級項目),其中南豐跳儺、樂安儺舞、婺源儺舞、永新盾牌舞、豐城岳家獅、吉安鯉魚燈、信豐古陂蓆獅、犁獅、宜黃禾杠舞、黎川舞白獅等國家級“非遺”項目共有9項,另有市級名錄129項、縣級名錄166項。如何將這些承載著贛鄱人民的宗教信仰、勞動生活、傳統觀念、民俗活動的傳統舞蹈介紹給下一代?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圍繞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五大職能,立足本土、注重地方特色,于2006年開始在舞蹈學專業(yè)中開設“江西地方民間舞”課程,挖掘江西傳統舞蹈課程資源,逐步完善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初步取得一定成效。

      (一)注重地方特色,建設校本課程

      江西儺舞以其歷史久遠、形態(tài)原始、品類豐富且自成文化體系而飲譽海內外,贛南采茶歌舞則凝聚了客家的諸多文化特征。圍繞江西民間舞蹈課程建設,我們從江西儺舞、贛南采茶歌舞入手,開展田野調查,向民間藝人學習,從原生儺舞的動態(tài)形象、贛南采茶歌舞的“旦”“丑”角色中,提煉典型動作元素,依照系統性、規(guī)范性、訓練性、風格性的要求,以基礎訓練組合—性格動作組合—表演性組合這種層級的教材整理模式,完善從原生態(tài)—課堂教學—舞臺創(chuàng)作的轉化,形成教學、創(chuàng)作、表演、研究為一體的教學體系。

      (二)優(yōu)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內容

      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方面我們圍繞江西地方民間舞蹈的動作語言、音樂語言,建設“江西民間舞蹈”課程群。在“舞蹈編創(chuàng)”“舞蹈鑒賞”“江西民間音樂”“論文寫作”等課程中增加江西民間舞蹈教學內容。在“舞蹈編創(chuàng)”課程教學中采用項目教學法,選擇江西民間舞蹈元素作為教學項目,學生按照項目的任務要求選擇收集江西各地民間舞蹈資料,圍繞江西民間舞蹈風格的動作、音樂、道具等設計編創(chuàng)計劃,完成創(chuàng)編節(jié)目,打造江西民間舞蹈語言。

      構建“江西民間舞蹈”精品共享課程平臺,發(fā)揮精品共享課程的積極作用,突出學生在線自主學習平臺的功能,強化拓展性、輔助性學習資源建設,在技術上實現向社會開放共享,培養(yǎng)一批熱愛本土音樂舞蹈文化的表演、教育、群文工作者,活態(tài)保護與傳承江西民間舞蹈。

      (三)加強舞蹈創(chuàng)作,實現文化推廣

      民間舞蹈形態(tài)的研究和高師舞蹈教育教學的研究,最終都要落實到成果的社會運用和文化推廣上。為此,我們加強實踐創(chuàng)作,實現了民間舞原生型態(tài)—課堂教學—舞臺編創(chuàng)—文化推廣的研究體系,打造了“風從贛鄱來”系列專場晚會,構建開放共享的社會運行機制。我們創(chuàng)作了采茶舞蹈《沁茶》、儺舞《儺·祭》《千面》、盾牌舞《勇戰(zhàn)》等舞蹈作品,其中《沁茶》《千面》在第九屆全省大學生文藝匯演中獲獎,并走出國門,先后應邀參加巴基斯坦獨立日70周年慶典活動以及“文化筑夢·四海同春”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活動。

      (四)加強理論研究,培養(yǎng)研究團隊

      圍繞江西傳統舞蹈文化傳承保護、地方高校舞蹈教育特色建設開展理論研究,舉辦“江西民間舞蹈文化論壇”,搭建研究平臺。目前教師團隊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民間儺舞形態(tài)研究”,獲批江西省文化藝術重點研究基地—江西民間舞蹈文化研究中心和省級精品共享課程“江西民間舞蹈”。完成“江西儺舞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江西南豐儺舞的活態(tài)保護與文化傳承研究”“新農村建設視野下江西燈彩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等8項省級課題及“論江西儺舞進入高校舞蹈教學的必要性”等論文30余篇。

      南昌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通過江西民間舞蹈進校園活動,努力探索江西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的新途徑,有效地保護和推廣江西傳統舞蹈文化。

      李娜(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教師):

      從《跳魁星》看浙江師范大學“非遺舞蹈進校園”

      浙江師范大學地處浙江省金華市,這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劇的發(fā)源地。婺劇在當地深受老百姓喜愛,幾乎每個人都能哼上幾段經典唱腔,而“魁星”人物更是婺劇里家喻戶曉的角色??鞘钦乒堋包c狀元”的文曲星神,每當過年的時候,金華的大街小巷、村村落落的空氣中,都會傳來火腿的香氣和婺劇中的鑼鼓點。

      筆者到金華工作不久,偶然一次路過村口,看到村民們坐在廣場上聚精會神地看著臺上,一個身著綠色“田雞衣”,頭戴青面獠牙面具的怪物扭動著身體,手拿筆斗,正在給一個孩童點“朱砂”。點完之后,村民們便焚香鳴炮,跪拜祈福,筆者完全被這一幕深深地吸引,從此便開始深入研究婺劇里的人物、六大聲腔、服飾特征、伴奏樂器以及鑼鼓譜。

      (一)關于《跳魁星》的創(chuàng)作

      婺劇中的魁星每次只在《文武八仙》中出場,出場的時間只有幾分鐘?,F在的魁星演員所做的動作,都只是細碎的“魁星步”和“點斗”的舞姿,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中對傳統舞蹈“魁星點斗”(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文字記載,沒有任何可以參考借鑒的動作素材,對于一個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來說是難上加難的。

      首先,筆者邀請了幾位老藝人來傳授原始的魁星動作,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魁星的動律與“提線木偶”的顆粒性質感很有關聯,這對于接下來編創(chuàng)中的動作提煉,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其次,筆者邀請了省內有名的鑼鼓打擊樂專家譜寫音樂,譜子寫出后,為了找到一個鑼的音色,到婺劇團一件一件樂器進行試音。

      再次,音樂制作和錄音全是邀請婺劇界的名角來擔任,這些前輩們原汁原味的念白和對藝術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使作品的音樂大大增色。

      最后,在舞臺上,我們采用的這批面具是出自當時僅存的唯一一位會手工制作“魁星面”的老藝人之手,在為我們制作完所有面具后不久,老先生就去世了。對于這樣的傳統手藝的失傳,我們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保護傳統文化刻不容緩。直到現在,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這批面具。

      (二)關于進入課堂學習

      學生在學習動作初期,會明顯感到身體的不協調,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因為魁星步伐是完全靠膝蓋和腳踝的同時屈伸,兩腳交替時要有“一只腳把另一只腳擠出去的感覺”才能做到的,再加上上身的肋骨上提和擠壓,這種特殊的動律簡直是“怪極了”。

      上課過程中,筆者開始大量使用“提線木偶”式的斷裂性顆粒性發(fā)力方式來訓練同學們的動作質感,這與他們平時所跳的優(yōu)美、修長、流暢感的動作大為不同。

      作品中有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是“人龍”,筆者創(chuàng)作的初衷是,用“人龍”來代表魁星手中“狀元帽”的背后寓意。在練習這個技術的時候,所有被男生扛在肩上的女孩必須要同時躺下,用自己的手勾住身后另一位女孩的腳,控制住腹肌,形成一條龍身的形狀。最難的是,還要在臺上再起來,如果有一位女孩節(jié)奏不準起早了,那么后果就是所有的女孩都會失去平衡掉下來,男孩則會因為肩上女孩的失衡而導致腰部肌肉受損。這個動作靠的是所有人的高度配合才能夠完美呈現,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切身體會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作品創(chuàng)作完后,我們在第一時間邀請了很多當地老百姓前來觀看,當他們說出“這就是我們的魁星,我小時候就聽著這魁星鑼長大的,好看好看”時,那顆懸了很久的心才放了下來。人民群眾喜愛,作品才有存在的意義。

      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聽取了很多專家不同的意見和建議,但最終還是選擇聽從自己最初的內心聲音,在事事都求變的當今,創(chuàng)新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筆者覺得任何創(chuàng)新,首先要有個“度”,編導必須經過縝密的思考決定去什么、留什么、為何去、為何留。

      整個作品的創(chuàng)作,無論是從動作提煉,還是從音樂、配器、服裝、道具等運用的方方面面,都力求與眾不同,獨樹一幟,這是筆者對傳統文化的尊敬,也是對于傳統風格舞蹈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

      (三)關于“非遺舞蹈進校園”活動

      “非遺”舞蹈進入課堂,在我校已有十年之久。其一是開設了一門“浙江民族民間舞蹈排練課”,專門針對浙江“非遺”舞蹈的傳承和普及,同學們可以進入選課系統自由選課。其二是面向非舞蹈專業(yè)的大學生成立了“舞蹈社團”,每周定期由導師授課和排練,所排作品全是我校以浙江“非遺”的元素創(chuàng)作的原創(chuàng)劇目,舞蹈社團創(chuàng)立以來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每年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社團”,參賽的原創(chuàng)作品也取得了諸多獎項。

      (四)關于演出、交流、傳播

      我校的“非遺舞蹈”系列作品,代表國家漢辦出訪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孔子學院進行交流演出。在每個國家的演出場次超過十場,受眾面廣,所到之處必會刮起一陣強烈的“中國風”,感染著當地的人們,傳播著中國文化,演出受到當地人們的喜愛。

      利用假期,我校還組織演出隊送戲下鄉(xiāng),文藝扶貧,支教授課。每年的暑假社會實踐活動,我校組織學生志愿者到需要的地方文藝扶貧,既要給當地孩子授課,又要為當地百姓演出。學生全程參與其中,在實踐過程中,全方位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從而明白了藝術從人民中來,要學會扎根人民。

      (五)關于創(chuàng)作“非遺”特色的舞蹈作品

      找準地域性的風格特征創(chuàng)作作品,參加國際、國家及省級的各大舞蹈比賽,在創(chuàng)作中傳承,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我校創(chuàng)作“非遺”特色的舞蹈劇目獲獎情況如下:《跳魁星》獲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jié)一等獎、第十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十佳作品”、第十一屆“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優(yōu)秀作品、浙江省第十屆音樂舞蹈節(jié)金獎、浙江省群眾舞蹈大賽金獎、全國第五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等;《婺韻》《婺江號子》《婺獅者》《畬山春》《冉冉》等均獲省級一等獎;《畬家請茶》獲華東六省一市專業(yè)舞蹈大賽三等獎。

      戴虎(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

      “這一個”與“那一個”

      新疆在世界和國家兩個層面上與舞蹈有直接關系的“非遺”項目有“中國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維吾爾麥西來甫”“維吾爾山區(qū)歌舞”“塔吉克族鷹舞”,而進入自治區(qū)(省級)層面的“非遺”舞蹈則有23項。

      僅從世界、國家層面上看,除了塔吉克族鷹舞是以“舞蹈”為主要核心之外,其余的“非遺”舞蹈項目,其實都是一個藝術型或綜合型的藝術文化形態(tài),那么,我們該如何將這些無論是體量上還是形式上抑或是內涵上,都顯得異常龐大的“非遺”舞蹈,引入課堂呢?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面對這一課題,已然實踐并得到認可的路徑或曰經驗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記錄式:從2007年始,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就成立了以青年教師、學生組成的木卡姆藝術團,包括樂隊、歌手、舞蹈隊,以深諳木卡姆藝術的阿扎提·蘇里坦、庫來西·熱介甫、巴吐爾·巴拉提等學者為學術實踐顧問,以完整片段和章節(jié)“劇目”的方式,呈現不同地域的木卡姆樣式(舞蹈),最大限度地在現代學科分野中保持了“木卡姆”藝術的綜合樣態(tài),從而凸顯出舞蹈在“木卡姆”藝術結構中的地位與作用。這些現在被我們稱之為“經典”的劇目,跟隨藝術團近些年走過了世界各地,已是我們實踐教學中的保留劇目,每一屆的學生都以學習、模仿“紀錄片”的方式傳承著“非遺”。

      第二,編導式:2010、2013年我們先后依據庫車賽乃姆、哈薩克卡拉角勒哈(自治區(qū)級“非遺”舞蹈),編導了兩個劇目。這兩個編導劇目,在設計理念上最大的關鍵詞是“(根)元素”與“提煉”。其核心在于對民間原生舞蹈(“非遺”舞蹈、民間藝人的舞蹈)學習、采風、體驗、選擇而來的舞蹈語匯,進行元素化提煉,使之具有“代表性、訓練性、系統性”。具體而言,作品《水草·逐》以哈薩克卡拉角勒哈的舞蹈動作為“語言主題”,以此為核心形成相對自洽的語匯系統,并在形象上努力趨近哈薩克人歷史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哲理,對原生型“非遺”舞蹈從形式到內容上都進行了改變,原生文化內涵也因“元素提純”而消解轉換,實現了“非遺”舞蹈在藝術形式和審美意義上不斷“典范化”(規(guī)范、典型、藝術)的態(tài)勢。而庫車賽乃姆業(yè)已作為我們單元教學課的內容,為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

      第三,編創(chuàng)式:其核心關鍵詞在于“基因”。細而說之,就是與“非遺”舞蹈相聯系的任何因素乃至與各種民俗、民風文化相聯系的動作、服飾、道具、色彩、聲響、形象、呼吸等,都被作者以自我理解的方式,融合進作品中,體現出作者強烈的“這一個”的藝術旨趣,每一個文化“基因”,都可能成為作者編創(chuàng)時的“誘因”。將“非遺”舞蹈以“基因重組”的方式,重新編碼而成為一個“新”舞蹈。其間因為“基因”的顯性和隱性,流淌而出需要去品味和發(fā)現的“意味”,令以自然風情、地域風格、民族氣質見長的“非遺”舞蹈,呈現出一種個人化的寫意與敘事的美學品質。2016、2017年,我們創(chuàng)作的以維吾爾刀郎舞、賽乃姆為動作原型的兩支名為《遇見》的舞蹈,其理念大抵如此。

      上述三種“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方式,看似分野迥異,但都隱藏著我們對“非遺”舞蹈之所以是“非遺”的“根性特質”和“真實內涵”的不斷趨近乃至理解把握的夙愿,不論是“膠片式記錄”還是“元素性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抑或是“基因重組式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我們內心都始終期望實現的是:進入校園的“這一個”“非遺”,充滿“那一個”的氣質與精神。

      趙林春(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主任):

      山西“非遺”舞蹈進課堂

      山西的“非遺”舞蹈資源十分豐富,像晉北踢鼓子秧歌、晉中左權小花戲等,都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近年來,我們在“非遺”舞蹈的挖掘保護與傳承發(fā)展中,致力于“非遺”舞蹈進校園、進課堂,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到了學生和社會的普遍認可。

      “非遺”舞蹈走進大學課堂,既是新時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樹立文化自信的要求,也是拓展大學生視野、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需要?!胺沁z”舞蹈進課堂,既是“非遺”舞蹈文化傳承、復原的過程,也是擷取精粹、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的過程。

      “非遺”舞蹈需要保護傳承,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對動作素材進行分類整理、歸納提煉,這樣才能形成體系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專業(yè)化的教學訓練體系,進而達到傳承和保護的目的。在“非遺”舞蹈進課堂活動中,我們的主要做法包括:

      一是走出去學習,組織師生深入縣鄉(xiāng)等“非遺”舞蹈的生活沃土中采風,向踢鼓子秧歌、小花戲的“非遺”傳承人等現場請教學習,既接了地氣,也學到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二是請進來教學,將“非遺”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請進大學課堂進行授課,讓學生原汁原味、近距離地體悟學習。

      三是規(guī)范化教學,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基礎上,按照教學規(guī)律,擷取精粹、去粗取精,對“非遺”舞蹈典型動作素材歸納篩選后編成規(guī)范的教學組合,進入課堂進行教學。同時,把以“非遺”舞蹈素材編創(chuàng)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舞臺作品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升華了的舞蹈作品中增加對“非遺”舞蹈作品的理解與感悟。

      在“非遺”舞蹈進校園、進課堂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和堅持以下原則:

      一是“非遺”舞蹈進課堂的教學素材必須做到來源可考,傳承有序。我們特別強調素材要有來源、有依歸,必須要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生活,要依歸于民間文化、依歸于傳統文化,即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素材,應該要做到水有源、樹有根,不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不能閉門造車,不能脫離傳統舞蹈傳承而想當然地任性編造,更不能把不是傳統舞蹈的素材移花接木隨意嫁接過來,那樣的話,結果可能就是非驢非馬的“四不像”,就會本末倒置,從根脈上產生變異,不僅不會結出豐碩的教育之果,也注定不會開出絢爛的舞蹈之花。

      二是在挖掘中尋根,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老子《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為我們揭示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無限可能性。從原生“非遺”舞蹈中挖掘整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動作素材,并對這些動作素材進行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非遺”舞蹈進課堂中必須堅持的原則。只有這樣,“非遺”舞蹈才不會呆滯與僵化,才會以一種不斷創(chuàng)新的活力與風采得以鳳凰涅槃,獲得新生。我們對晉北踢鼓子秧歌和晉中左權小花戲的動作素材方面進行的諸多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這些“非遺”舞蹈不僅更加符合新時代人們的審美特征,而且使其更加煥發(fā)出了獨特魅力,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

      傅小青(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

      舞蹈課堂中的“山東印記”

      在《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倡導下,伴隨著大眾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理解的逐步深入,“非遺”作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瀕危文化資源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傳統舞蹈、民間舞蹈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山東的三大秧歌、商羊舞、魯南花鼓、短穗花鼓等均已納入各級“非遺”的名錄當中,并在這一機制下得到有力的傳承和保護。但對于“非遺”舞蹈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相關問題,雖屬老生常談,仍需我們共同探討、直面現實。作為區(qū)域性“非遺”舞蹈傳承的地方高校之一,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致力于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遵循自身的方向前行。

      (一)以“鼓子秧歌”課程為代表的山東“非遺”舞蹈進校園

      作為山東省內最早開設舞蹈專業(yè)的地方高校,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自20世紀80年代伊始,對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等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課程建設的探索已逐步深入,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方面盡己之力。

      在以鼓子秧歌為元素的精品課程建設中,學院組織團隊多次到商河采風,并且邀請當地民間藝人走進課堂,親自授課。因此,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整理并編創(chuàng)的鼓子秧歌課程中的舉傘(小傘)表演均保留著民間最原汁原味的傳統表現形式。該課程在2017年廣州華南師范大學舉辦的“非遺舞蹈進校園”的活動中進行了現場展示,課程中所保留的民間舞蹈原始氛圍和魅力也在“非遺舞蹈進校園”精品課展示的現場掀起了高潮。

      (二)從“非遺”舞蹈中汲取營養(yǎng)進行舞劇編創(chuàng)

      近年來,“地域舞劇”成為舞劇編創(chuàng)的熱點,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在保留“非遺”傳統民間舞蹈原貌的基礎上,以作品形態(tài)進行另一角度的傳承(不是要去改變“非遺”舞蹈,而是從中汲取營養(yǎng))。挖掘山東秧歌為動作元素編創(chuàng)的作品《闖關東》于2017年夏天參與了中國教育電視臺《傳承的力量》欄目“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系列節(jié)目”的錄制。另外,原創(chuàng)民族舞劇《風箏》同樣是以區(qū)域傳統舞蹈為動作元素,成為高校傳播“非遺”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舞劇《乳娘》也將立于舞臺。

      (三)以“山東印記”為載體的“非遺”舞蹈系列篇構建

      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間舞蹈走出去,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傳播體系,是挖掘舞蹈文化遺產現代價值的重要途徑。

      目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立足于地域文化,著力于地域舞蹈素材的挖掘與創(chuàng)新,已經啟動了山東“非遺”舞蹈文化素材創(chuàng)新與傳播的第一個項目—“山東印記·濟南篇”。該項目將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傳承濟南地區(qū)的舞蹈文化。隨之,山東其他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的區(qū)域也將成為構建主體,在教育、藝術創(chuàng)作等多方面形成傳承“非遺”傳統民間舞蹈的系列篇章,積極探索“非遺”與舞蹈結合的新路徑。

      傳承,我們一直在努力;發(fā)展,我們一直在路上。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ampus A Written Discussion on Integrating Dance into Education

      Jiang Dong, et al

      [Abstract]

      Jiang Dong (Deputy Director, Doctoral Supervisor,Institute of Dance, China Academy of Art), the Moderator

      Significance of dance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the campus and definition of heritage dance

      First of all, I am honored to be invited b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Dance to plan and host this written discussio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national campaign of China, aiming to protect, promote and further develop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roject starte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As the country’s efforts increase and publicity reaches an unprecedented level, great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Traditional dan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ince the lofty caus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began, progress has also been made i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dance.

      At present, traditional dance as part of China’s intangible heritage (“heritage dance”)has become an education subject and academic discipline of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which use the local heritage dance as a resource for traditional dance education.Teachers have distilled some content and methods from heritage dance to boost student training,which would instill innovative ideas into dance teaching.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o attract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therefore fulfill the goal of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is a key motive and goal of recent 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a sense, intangible heritage safeguarding is a very special educational factor, especially for dance teaching.Heritage dance in various parts of China has become the best resource for training dance students.Recently,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included heritage dance in their education program.

      However, there remains a critical question: what exactly is heritage dance?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heritage dance refers to only dance varietie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However, this defini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value judgment.In other words,although some traditional dance varieties are not includ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y are still epitom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s the campus,the methods and practices are different, so sharing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ng with each other are essential factors for the success of this great project.In this context,we’ve invited te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is written discussion to review the experiences and share the best practices.The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ten institutions will create shed some light on the project in future.

      Li Jun (Dean, Dance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dance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Dance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has develop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scientific system of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through course desig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rtistic creation.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is a huge and complex project.As a local art education institution, we can only participate in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a limited basis.But heritage dance is badly needed for our education program,partly because it offers us rich content.Considering this reality, our school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our strengths with new elements.We’ve absorbed cultural nutrition from cultural heritage and built up a relatively complete undergraduate disciplinary system consisting of dance studies, dance performance and choreography.Starting with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extbook refinement and repertoire creation,we’ve formed a three-leve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linking up the field, the classroom and the stage.

      Wang Haiying (Deputy Dean, School of Music,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ngnan heritage dance

      Lingnan traditional dance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tent.It is a wonderful product of ethnic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multi-art fus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It has developed a unique style over its long history.Starting with bas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e Dance Department of th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nservatory of Music (the Dance Department)has carried out in-depth explorations on the local heritage dance in the Lingnan area and has produced an outcome papers and monographs with a total of about 800 000 words.With the aim of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 tradition through education, the Dance Department has brought Lingnan heritage dance into the classroom as part of our Chinese folk-dance program, and a large amount of content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features of the Lingnan area, which is also part of the bigger picture of 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We’ve tried to integrate creation purposes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For this purpose, on one hand, we use th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dance in the local Lingnan area to create dance works such as Love in Mt.Yaoshan, New Clouds Chasing the Moon, Fun of Lion Dance, Calling Mt.Yaoshan, Lion Dance on the Campus and Heroes.On the other hand, we hope to kindle the passion of the public for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bring heritage dance back to life.

      Liu Li (Deputy Dean, Dance School, Yunnan Arts University)

      Practices of the Dance School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in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dance

      Yunnan Province is well known for its long history and diverse cultur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It is naturally a focal area for the campaign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Yunnan’s uniqu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Dance School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has long embraced the abundant and diversified cultur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dance education, highlighting their ethnic and regional colors while combining tradition with innovation.We’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 and systemiz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promotion in ou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This policy has produced great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folk-danc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e offer an undergraduate Ethnic Dance Heritage program and organiz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ntering the campus” events.Through systematic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we believe the diversified ethnic traditional cultures will be very well preserved and bloom in Yunnan.We will continue to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eform to improve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build a stronger portfolio of folk dance education programs.

      Liu Bin (Dean,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Xuchang College)

      Heritage dance blooming in the college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of Xuchang College originated from a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Project for art research: A Research on Henan Folk Dance History undertaken and completed by the School of Dance and Music.Following the basic line of integra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into teaching, the project has produced quite a few outcomes.In some sense, 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has grown up in this context.In other words, it is built on the joint basis of classroom teaching, creative art activities and field research.The three elements are closely combined to form a framework for promo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eritage dance in the college.Heritage dance has been brought into the classroom for many years,which has upgraded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faculty and students, and more importantly promo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under the national research project.We’ve produced provincial-level excellent teaching outcomes, provincial-level quality courses and awardwinning dance works.In return, the excell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utcomes have fueled the growth of Henan folk dance.Heritage dance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It not only enriches the campus culture, but also creates school brands.More importantly, it can build a new platform for preserv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endeavor has a bright prospect and yet faces many difficulties.We must think deeper, conduct frequent exchanges and take concrete actions, so that we can move ahead steadily.

      Jin Yinghua (Director,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Arts, Yanbian University)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lassroom

      In recent years, a total of 19 ethnic Korean traditional dance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county-leve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We have organized teachers to conduc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s.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including public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papers, as well as postgraduate student thesis, we’ve surveyed and compiled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heritage dances.Also, we’ve collected body movement essentials through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practical activities such as teaching of folk dance, Korean folk music and dance competitions.We’ve restored some representative segments of Korean traditional dance on the above basis.Content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ethnic traditional dance based on heritage dance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raining and presentation classes.Our Korean ethnic dance courses include: Basics of Korean Dance, Portfolio of Traditional Dances, Portfolio of Long and Short Action, Performance Portfolio and Repertoire of Ethnic Korean Dance.Among them, Portfolio of Traditional Dances is a training course based on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heritage dance.

      Liu Yonghong (President,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Sowing the seeds and waiting for the flowers to bloom

      Jiangxi Province is a blessed land, well known for its outstanding people and traditional culture.Folk dance is very active in Jiangxi.A total of 107 dance programs and segments are included in the Jiangxi Volume of Chinese Folk Dance Collection based on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survey in the 1980s.Jiangxi has 86 traditional dances on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ncluding 9 on the national list: Nanfeng Nuo Dance,Le’an Nuo Dance, Wuyuan Nuo Dance, Yongxin Shield Dance, Fengcheng Yuejia Lion Dance, Ji’an Carp Lamp,Xinfeng Gupi Matt Lion Dance and Plough Lion Dance,Yihuanghe Bar Dance and Lichuan White Lion, as well as 129 projects on the municipal-level list and 166 projects on the county-level list.It is a big challenge to introduce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se traditional dances that carry religious beliefs, ways oflife, traditional ideas and folk customs .As a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the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 of Nancha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five prior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innovatio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exchange.Based on our local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we began to offer a course oflocal folk dance under our dance program in 2006.The course utilizes the resources and essentials of traditional dances in Jiangxi and we’ve gradually improved the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Li Na (Faculty, Music Departmen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eritage dance entering the campus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Music College is located in the city of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 the birthplace of Wu Drama which is an entry o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heritage list.Heritage dance has entered our campus for ten years.Jinhua’s cultural heritage has given us a lot of inspirations in this course.First,we offer a Rehearsal Course on Zhejiang Folk Dance.It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heritage dance in Zhejiang.Students can sign up for the course on the online registration system.Second,our department has set up a Dance Society for nondance majors.They learn lessons and participate in rehearsals under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every week.The works are all original creations of our university based on Zhejiang heritage dances.We try to identify local styles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works, and bring them to international,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dance competitions.For us, continuity of tradition rests with creative innovation and innovating must be based on tradition.Our dance works with the essentials of heritage dance have been performed at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more than 20 countries, which has helped sprea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Dai Hu (Dean,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Music,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This One and That One

      Xinjiang’s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include Uyghur Muqam, Uyghur Meshrep, Uyghur Mountain Songs and Dances and Tajik Eagle Dance, as well as 23 items on the provincial level lis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xcept for Tajik Eagle Dance, most of them are comprehensive art and heritage projects.Then how do we get these heritage projects, which are all huge projects in form and content, into classroom? First, we present them by playing records; second, we rearrange them; third, we create new works based on their essentials.The three approaches seem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they follow the same basic principle that the root traits of heritage and their true connotations are silimar or the same at the end of the day.Whether it is “film-based recording,” innovative creation based on essentials, or “genetic recombination,” we expect to achieve this goal: “this one” that enters the campus should bear the same temperament and spirit of “that one.”

      Zhao Linchun (Dean, Dance Department, School of Music, Shanxi University)

      Shanxi’s heritage dance going into the classroom

      Shanxi enjoys great abundance of heritage dance resources, including national-level intangible heritage projects like North Shanxi Kicking-drum Yangko and Central Shanxi Zuoquan Xiaohua Opera.In recent years,we have managed to bring heritage dance into the campus and into classrooms as part of the integrated efforts of survey, excavation, protection and further development.We have figured out some effective methods and gained recognition from students and society.Heritage dance entering college classrooms is not only a means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buil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to broaden the horiz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It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restoring and continu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ut also a process of extrac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and cre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radition.Heritage dance should be safeguarded through restoration, bu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identify the essentials to form a standardized, scientific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system.

      Fu Xiaoqing (Dean, School of Dance,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Shandong lmprint in dance teaching

      As the first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to offer a dance program, we have been trying to integrate local heritage dances into our curriculum, ranging from Drum Yangko, Jiaozhou Yangko and Haiyang Yangko since the early 1980s, as part of our commitment to continuing and promo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ased on the local culture and mainly through identification of heritage essentials and innovation, we have launched the first project:Shandong Imprint—Jinan.This project aims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he local dance culture of Jinan through stage art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Local heritage dance from other parts of Shandong will follow, so we will create a series of traditional folk-dance education and creation projects.As a result, a new path will be built for integra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a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creation.

      In short, we are now well on our way towards crea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heritage continuity, as a major means to safeguard our local cultural heritage.

      猜你喜歡
      民間舞蹈舞蹈傳統
      探析民間舞蹈傳承的現狀及發(fā)展
      戲劇之家(2022年19期)2022-11-12 19:41:21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學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達斡爾民間舞蹈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草原歌聲(2020年4期)2020-03-29 06:40:24
      冰上舞蹈搭檔
      舞蹈課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傳承民間舞蹈藝術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4
      老傳統當傳承
      傳媒評論(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中國三峽(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随州市| 茌平县| 峨山| 远安县| 德兴市| 东海县| 安庆市| 福贡县| 明水县| 红安县| 宝清县| 遵义县| 浦北县| 平凉市| 阳谷县| 望城县| 天台县| 德庆县| 镇远县| 贵德县| 西宁市| 沙河市| 万州区| 湖州市| 密山市| 吉首市| 勐海县| 巨野县| 旬邑县| 安国市| 微博| 普洱| 津市市| 儋州市| 临邑县| 保靖县| 辽阳县| 达尔| 墨脱县| 五莲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