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鐵嶺縣橫道河子鎮(zhèn)農業(yè)技術綜合服務站,遼寧鐵嶺 112607)
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所引起的一種腸道傳染性疾病。仔豬黃痢又稱早發(fā)性大腸桿菌病,是新生仔豬的一種急性、致死率較高的傳染病,以腹瀉、排黃色黏液狀糞便為特征,多發(fā)生于1周齡以內的初出生仔豬,而以1~3日齡多見,防治不當,往往整窩死亡。仔豬白痢又稱遲發(fā)性大腸桿菌病,是10~30日齡以內仔豬的常發(fā)疾病,以下痢、排除灰白色粥狀糞便為特征。國內的仔豬黃白痢的發(fā)病率達20%~60%,出現混合感染和繼發(fā)感染時,病死率可達60%以上,給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所以,如何有效預防和控制仔豬黃白痢,提高仔豬成活率,已成為養(yǎng)豬業(yè)的一項關鍵技術。
仔豬黃痢病是一種常見的高度致死性腸道傳染病,其主要表現為出生1~7d的仔豬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水樣糞便,當一窩中有一頭乳仔豬發(fā)病時,就會迅速地傳染給全窩,死亡率高達30%,如不抓緊治療,則大大降低仔豬成活率,對養(yǎng)豬業(yè)的危害極大。
其傳染源主要是帶菌母豬,病原菌通過糞便污染母豬的乳頭和皮膚,仔豬吮乳或舔舐母豬皮膚時食入病菌,在母源抗體水平不到保護線以上時感染發(fā)病。
本病主要發(fā)生于10~30日齡仔豬,以2~3周齡最為常見,一月齡以上很少發(fā)生,往往是一窩豬相繼發(fā)生,遷延時間較長,且易出現斷奶腹瀉。仔豬白痢又稱豬下痢、仔豬大腸桿菌等,以排泄灰白色或乳白色糊狀有腥臭味稀糞為特征,春、冬及盛夏季節(jié)多發(fā)此病。本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低,影響仔豬的生長發(fā)育。
最早發(fā)病仔豬表現全身無力成昏迷狀態(tài),很快死亡。其后發(fā)病仔豬排出黃色或黃白色糞便,呈半透明狀,帶有腥臭味。內含凝乳小塊和小氣泡。在抓捕、掙扎和鳴叫時常由肛門冒出稀糞。小母豬陰門紅腫,公豬陰囊潮紅,后肢沾有糞便。病豬精神沉郁,四肢無力、不吃奶、脫水迅速消瘦,雙眼下陷,皮膚皺縮,最后脫水死亡。
在斷奶時易發(fā)生腹瀉死亡。病豬突然發(fā)病,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水樣等多種類型稀糞,氣味腥臭。在尾根、肛門、后肢及附近常沾有糞便。在出現菌毒血癥時,病豬體溫升高,食欲下降,精神不佳,皮毛粗亂無光,眼結膜蒼白,打寒戰(zhàn),喜臥或扎堆,四肢無力走路搖擺,漸漸消瘦。個別弱者呼吸出現困難。隨時間稍長豬只變?yōu)榻┴i。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組織病理學變化做出以下診斷。在沒有實驗室條件的情況下,應注意與由其他病原所引起的腹瀉區(qū)分開來。其中糞便pH值的測定有助于鑒別診斷。大腸桿菌等細菌引起的分泌性腹瀉液pH值一般為堿性,而由傳染性胃腸炎等病毒引起的代謝紊亂性腹瀉液多是酸性。其他的疾病多數可以通過糞便顏色和其他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來辨別。
加強產房管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首先,控制好產房溫度,產房不能有過堂風,做到仔豬不扎堆,減少仔豬的冷、熱應激。新生仔豬適宜溫度30℃~34℃,以后每周降低2℃,低于新生仔豬適宜溫度時,仔豬腹瀉發(fā)生率明顯增大。同時也要保證母豬的適宜溫度,一般在15℃~18℃,不能因為仔豬而是產房整體溫度過高,導致母豬煩躁,喜中,采食量下降和泌乳量下降。因此,要為仔豬提供保溫箱和保溫通道以滿足豬群對溫度的要求,以增強仔豬的抵抗能力。
其次,做好產房、母豬的衛(wèi)生、消毒工作。臨產前,對產房進行徹底清掃,接產前用0.1%高錳酸鉀對母豬陰門和乳房沖洗并擦干,擠出部分初乳,控制保溫電熱板和保溫燈的溫度,提前升溫預熱。加強產房的糞便清掃工作,一般早晚各一次,做到無漏掃,無死角,保證仔豬與糞便分離開來,減少仔豬同糞便直接接觸。
對大腸桿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體液免疫,初期靠初乳、母乳中的母源抗體,后期靠腸道局部的免疫反應。出生后第一周的初乳是仔豬免疫球蛋白的主要來源,因此,一直以來母源性免疫是預防新生仔豬大腸桿菌性腹瀉最佳辦法之一??刂谱胸i黃白痢,還可以使用疫苗預防。在仔豬出生21日齡和55日齡時各免一次,在環(huán)境良好的情況下保護率可達到90%。同時還要為母豬進行最合理有效的免疫接種和藥物預防保健。使母豬產生堅強抗體,減少母豬無乳少乳的發(fā)生,為仔豬提供優(yōu)質充足的初乳,加強新生仔豬的看護,使每個仔豬都能吃上初乳吃足初乳。
常用藥有新霉素、阿米卡星、頭孢噻呋、恩諾沙星、氟苯尼考等。各地區(qū)用藥種類不同,用藥方法不同,用藥療程不同,同為常用藥,但耐藥性又有所不同,這與當地用藥習慣及用藥時間長短有關。本著早快準的原則,在用藥治療時最好先做藥敏試驗,確定敏感藥物后再用藥。在實習期間,本廠一母豬所產12頭仔豬,產后3日齡發(fā)病,拉黃色稀糞,仔豬消瘦,四肢無力,用過恩諾沙星,效果不好,之后用氟苯尼考治療后效果有所好轉,同時加強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消毒,一周后無死亡。
由于大腸桿菌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在水和土壤中能存活數月之久。并且引起仔豬黃白痢的大腸桿菌病血清型較多,不同地區(qū)又有區(qū)別,導致該病發(fā)生的普遍性和流行性。利用現有的條件,選擇敏感藥物對發(fā)病豬進行治療,能有療效。第一,要科學地進行免疫接種,第二,要注重生產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第三,發(fā)病后,首先要改善養(yǎng)殖環(huán)境,在藥敏試驗的基礎上,及時合理的使用抗菌藥治療,并利用中藥和微生態(tài)制劑等進行配合治療,防止或減慢耐藥性菌株的產生,降低后續(xù)生產的藥物成本。同時根據仔豬黃白痢各自的臨床癥狀對癥治療,及時補水,調解酸堿平衡,仔豬黃痢以健胃為主,仔豬白痢以保護腸黏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