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華 張 煥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建設(shè)河南省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0)
商代文字資料中最多的是甲骨,其次是青銅銘文,陶器和玉石零星出土。其中,文字載體多是龜?shù)母辜着c背甲、牛肩胛骨,還有少量牛距骨、象骨、鹿骨等。最常見的、出土數(shù)量最多的也莫過于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契文,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絕大多數(shù)文字是用刀刻出來的,少數(shù)是用毛筆蘸墨或朱砂書寫的。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記錄王室宗親占卜兇吉,稱為卜辭,一類記錄日常事物,稱為刻辭。除此之外,還有少量人骨、鹿骨、牛距骨、象骨等載體。
陳夢家依據(jù)文字的書寫方式,將商代書刻材料分為三種刻辭、書辭和鑄辭。即用刀刻寫、毛筆書寫與青銅鑄造等方式。劉一曼先生分為兩類,一是刻于卜甲(龜甲)和卜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另一類是刻于獸骨和人頭骨上。以下簡要羅列書刻的材料。
(1)戊午卜:我受年? 《合集》585正
(2)庚申卜,爭貞:乎伐工,受有又?一月。一 《補編》1804正
《合集》585正是一片卜甲,記敘在戊午這一天,貞問“我”這個地方是否會有好收成?!堆a編》1804正是牛的右肩胛骨骨頂,卜辭大致意思是庚申這一天,貞人爭貞問,討伐工方,用侑祭是否能保佑自己。除卜骨外,還有不用于占卜,用于記事的刻辭。小臣墻刻辭最初歸于省吾先生收藏,后轉(zhuǎn)讓給清華大學,現(xiàn)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編號Y069。該刻辭最初著錄于胡厚宣先生的《甲骨續(xù)存》下915正、916反,后被收入《甲骨文合集》,編號36481正、反。
《合集》36481長6.9厘米,寬3.9厘米,為骨版。正面殘存55字,記敘一個名叫“墻”的人物,任職“小臣”,征伐危方的一次戰(zhàn)爭得到商王賞賜的事件。反面記敘干支表,字體屬于黃類。該刻辭史料價值較高,且反映了商代的獻俘禮。
在殷墟出土的獸骨刻辭中,有11片屬于康丁或康丁-武乙時期的肋骨刻辭。
(3)□子卜,父甲豊?
(4)……父木丁歲,卽且□? 《合集》27460
按解釋,父甲,謂祖甲也。豊讀為醴。木丁,當是廩辛、康丁之諸父。此肋骨,比之牛肋骨為大。王友燮先生以為此獸之大近乎象,為肋骨之左肋。按獵兕之事,習見于卜辭。根據(jù)比照,應(yīng)為兕牛之肋骨。這片骨上無纂灼痕及兆紋,所以應(yīng)該為契刻卜辭。胡厚宣的《甲骨學緒論》認為這是為習書者所刻。
《合集》37398是牛頭骨,《合集》36534與《合集》37743是鹿頭刻辭。這些頭骨刻辭都是有關(guān)田獵的記事刻辭,刻辭記載的獵獲物與刻辭所在的骨頭都正好對應(yīng),即文字在刻辭記載的所獵獲動物的頭骨上刻寫的。且這些頭骨刻辭均有綠松石鑲嵌,表明這些事情對當事人來說比較重要。
《乙》8688屬于帝乙帝辛時期刻辭,出土于第十三次發(fā)掘期間于村北YH006南井。卜辭筆畫內(nèi)原都涂有朱砂,部分筆畫已經(jīng)殘去朱砂。
在劉釗的《談新公布的牛距骨刻辭》中,指出兩塊牛距骨刻辭,都屬于記事刻辭。文字類似與毛筆書寫,先寫后刻。兩塊骨上均有綠松石鑲嵌,焦文中也曾提到此獸骨祭祀刻辭,疑為犀牛骨,字體與金文相似,鑲嵌有綠松石,屬于雕骨。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提到過一片,曾著錄在文物參考數(shù)據(jù)5:1954:3-8圖三。
在《旅順》2211,屬于黃祖刻辭,是一塊蚌笄頭刻辭。
《甲》3942屬于鹿角器刻辭。另有骨筕刻辭,曾見于1962年出版梁思永、高去尋《侯家莊第二本·1001號大墓》圖版一七五。這本書中還見骨匕刻辭,時間均屬于武丁時期刻辭。此外,另有英藏2672,屬于帝乙帝辛時期刻辭。
《合集》37848正無字,雕有花紋。雕骨,一面刻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鑲嵌綠松石,《合集》37848經(jīng)鑒定是迄今所見唯一的虎骨刻辭,是老虎的右上胳膊。屬于帝乙帝辛時期刻辭。
雕骨刻辭還有《合補》11301、《合補》11300等。這些骨頭或是在背面刻有紋飾或綠松石,或是在正面鑲嵌綠松石,或是兩面都刻有。劉釗先生認為這種雕骨刻辭比較特殊,用毛筆書寫,筆畫有粗細的變化,應(yīng)該是先用毛筆書寫,再進行刀刻,表明這些刻辭的特殊性,緣于中國古代的“紀異”傳統(tǒng)。
除去這些質(zhì)料外,還有羊骨刻辭,在此就不贅述了。按照記事的性質(zhì),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類是用于占卜的卜甲、卜骨(主要是龜甲和牛肩胛骨),另一類是用于記錄平時事件,如頭骨刻辭,牛距骨刻辭,所記敘內(nèi)容是研究殷商史的重要材料。這兩類材料對研究殷商文化具有重大的意義。
[1]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高去尋.殷墟出土的牛距骨刻辭[J].考古學報,1949.
[3]劉一曼.殷墟獸骨刻辭初探[A].殷墟博物苑苑刊(創(chuàng)刊號)[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