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宸,崔家萌,張全磊
(東北大學江河建筑學院)
城市老社區(qū)存在大量老人,通過研究老社區(qū)公共設施與空間適老化改造改進城市老社區(qū)公共設施,以滿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對于積極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指導城市養(yǎng)老社區(qū)規(guī)劃和空間優(yōu)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1]。國內學者主要針對養(yǎng)老設施的供需矛盾和對未來需求進行分析,對城市老社區(qū)如何進行適老化改造的研究剛起步,本文主要研究既有公共設施與空間適老化改造的問題。
適老化改造設計是指無障礙設計或人性化的設計[2]。無障礙設計滿足老年人的日常使用,人性化設計達到高層次舒適感。適老化設計改造應以老年人的需要作為依據,以解決老年人在日常設施上的使用問題為目的,改造應有可行性和經濟性。
公共設施是城市內開放的,用于室外活動可以感知的設施,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質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內部使用的設施。
休息系統(tǒng)設施改造是以老年人心理變化作為改造依據。老社區(qū)常見有公共座椅。座椅材質宜使用熱的不良導體,對于使用大理石等導熱性較好材料的座椅,需加設橡膠條,寬60mm高10mm的橡膠條自座椅內側起加設,中間間隔20mm,可節(jié)省材料,靠外側部分橡膠條間距可較大,但不可大于35mm。社區(qū)所有座椅設置靠背,因老年人身體尺度與素質,在座椅靠背高0.6m處設置伸出的扶手,扶手為易于抓握的圓柱形,外表面材料為摩擦力較大的橡膠或皮革,其長度為0.4m,兩扶手間距為60mm,改造后兩組扶手相鄰為最佳[3]。
戶外游廊的兩側于靠背上方與立柱間,設擋風板來圍合空間并增加私密性。擋風板最高處距離地面1.7m,可雕刻花紋。根據老年人的人體尺度立柱處擋板伸出0.5m,擋板高度均為1.2m。若游廊較長,為方便進出需設置多個出口,出入口設置坡道,坡道寬度不小于1.2m,坡度不大于1:12,使得流線易于分合,方便進出便于老人突發(fā)疾病時營救。
信息系統(tǒng)改造以老年人的視力情況為依據。信息系統(tǒng)設施具體有環(huán)境標識、指示牌和路牌等。老年人的視力下降對于設施所提供的信息判斷比較弱,設施高度的改造需比老年人視線略高,以1700mm為最佳。
白天,信息系統(tǒng)以顏色為主引導老人行走。借鑒德國香多爾夫老年公寓的做法,使用深灰色底色與白色的文字形成鮮明的對比,加強導視系統(tǒng)的視覺沖擊力。社區(qū)信息系統(tǒng)照顧部分文盲老人宜改造為圖片說明。
夜晚,信息系統(tǒng)以光照及其強度顏色引導老人行走。明確區(qū)分出環(huán)境的明暗,減少“灰”空間的出現(xiàn)。為適應老年人瞳孔大小對于光反應的靈敏度下降的問題,指示牌與道路加設柔和不閃爍的黃色燈光,燈光以燈帶和點光源組合的方式作為夜間照明。
社區(qū)健身設施的旁邊設置標識提供圖片說明。健身器材的擺放應避免一字排開的形式。大部分社區(qū)的健身器材采用整體藍色局部黃色的配色,由于老年人的晶狀體的透光能力減弱,短波光被過濾藍色和綠色傳到視網膜的總量減小,健身設施宜使用長波顏色,將短波顏色藍色涂成長波顏色紅色,使健身設施配色主體呈現(xiàn)紅色和黃色。
老社區(qū)的無障礙坡道設置橡膠防滑條,方便老人中途休息。橫向扶手應包裹紅色布料,在無障礙設施處,可設置攝像頭為提供及時幫助。無障礙入口和坡道邊設置黃色光帶夜間引導老年人使用。坡道改造加頂(增加頂棚以及兩側開小窗)保護老人不受雨淋。增加無障礙私密性,減少心理負擔方便求助他人。
社區(qū)道路若非人車分流,需設計人流線。小區(qū)內部車道與人行道的高差均使用坡道,各個空間使用坡道并放置石墩分隔。人行道與車道間以欄桿分隔。地面材料不使用光滑材料防止老年人滑倒,可在老年人常使用的場所鋪設室外地墊。通過調研鐵西工人村發(fā)現(xiàn),其沿路設有防撞柱,老年人過馬路上下臺階時多有不便,將防撞柱加高到符合老年人的尺度(1100mm)作為扶手,幫助老人上下臺階,可每隔2個防撞桿加高1個防撞桿,方便使用的同時加強空間感[4]。
夜晚以燈光作為引導。顏色根據老年人視覺情況選擇長波顏色黃色。單元樓出口處,設置燈光示意建筑出入口?;▔吘壱约笆盏仍O施應設置燈光照明。沒有路燈的道路兩側邊緣應設置光帶以提示為邊界。休息、健身區(qū)等多為白天使用的區(qū)域,可使用光線較弱的照明設施。照明設施光線不宜過強且不使用頻閃燈光,防止對老年人的眼睛造成不適。
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是根據老年人的心理改造空間,解決老年人失落、無聊等心理問題。僅實施適老化改造不能完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問題,空間的適老化改造是從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出發(fā),使空間滿足老年人心理生活的需求,能給老人一個更好的生活和心理狀態(tài),減少家庭矛盾[5]。
4.2.1 建立老年人的個人空間
老年人多喜愛親近自然,可在社區(qū)中劃出一塊地給老人自己種植作物,鼓勵老人外出勞作,使其擁有自得其樂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不喜歡種菜的老人可以在自己的空間里進行其他活動。通過個人空間促進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從而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4.2.2 設計聚會空間
老社區(qū)中大都沒有集會空間。集會空間可設置于單元樓中間,根據樓與樓之間的距離進行調整。集會空間能夠大大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頻率,老年人通過相互交流保持活躍的思維,豐富的活動能夠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多元化。
本文通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提出老社區(qū)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和老社區(qū)空間適老化改造設計,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需要進行改造設計,從而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既有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符合中國國情,通過簡單經濟的方法解決老年人的養(yǎng)老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研究能為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