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敏
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有觀點認為:被人打了,你要打回去。我個人不主張“打回去”,因為“打回去”有兩種可能:你可能會贏,也可能會輸。贏了,也是暫時的,但是,輸了可能終身都輸。所以,我更愿意叫“贏回去”。
“贏回去”需要有智慧。處理校園欺凌,有長遠處理和應急處理。應急處理要分析不同情況:第一種是同伴間的相互沖突;第二種是某個孩子有攻擊習慣;第三種是蓄意欺凌,以此滿足自己;第四種是校園暴力,如敲詐錢財?shù)?,或糾集小團體以眾凌弱。不同的情況要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對于第一種同伴沖突,如果是自己錯了,該道歉就要道歉,緩解沖突是最高原則;對于第二種,如果遇到有攻擊行為的孩子,應急處理就是躲開,然后再報告老師、家長,而不是與其發(fā)生正面沖突;對于第三種和第四種,遇到了蓄意的暴力,就要用智慧先保護自己的生命,避免玉石俱毀。跑開還是回擊,視情況而定。但是,這只是應急處理,關鍵還是要長遠處理。
長遠處理就是“贏回去”。美國電視連續(xù)劇《成長的煩惱》里有一集講到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fā)生沖突,兒子要讓爸爸打回去。爸爸啟發(fā)他,如果用拳頭打回去,對方用槍再打回來,從大炮升級到原子彈,沖突的升級只能兩敗俱傷,怎么辦?爸爸對兒子說:我能不能陪你到學校去,跟對方和解做朋友可以嗎?電視連續(xù)劇最后,兩個沖突的孩子握手言和,成為了好朋友。這就是智慧的處理。關鍵是父母,特別是父親要出面,要與對方的家庭一起解決。
有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之間的事應該讓孩子自己解決,一定要涉及對方的家庭嗎?我認為不僅應該讓對方家庭參與解決,而且要涉及整個班級學生的家庭。父母千萬不能僅僅教孩子幾招,把眼前的矛盾對付過去就完了,把保護孩子的責任推給孩子自己是不負責任的。即便孩子練了三頭六臂的功夫,還是需要父母給予精神上的支持。
孩子之間打過了,如何化解、和解,關鍵是有成年人介入的“握手言和”,這點非常重要。父母與父母、家庭跟家庭做朋友。有一位爸爸,他請教育專業(yè)機構在學校建立“家庭教育聯(lián)合會”,組織許多家庭一起學習和活動。假如大家一起去郊游,孩子們玩在一起,父母也互相熟悉、建立情感,既能更掌握孩子的情況,又能避免許多沖突,這樣,校園欺凌事件才能更好地防患于未然。
對于校園欺凌,有一些學校和家長會認為還不至于那么普遍,或者認為如果公開討論這個問題,擔心別人以為自己學校就有校園欺凌。其實這是“報喜不報憂”的心態(tài)。我們進行消防教育就表示天天著火嗎?進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就意味著天天出事嗎?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實際上,校園里的關系,也受到社會的影響,成年人的世界如果是弱肉強食、恃強凌弱,自然會影響到孩子們。
我們常常感嘆社會不公,可自己盡了多少責任?你不可能獨善其身,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負就好了,假如你的孩子欺負別人呢?為什么出現(xiàn)復旦投毒案、馬加爵殺人案等?你讓自家孩子不要成為馬加爵,但是你家孩子遇到馬加爵怎么辦?每個家庭都是社會的細胞,“推動搖籃的手是推動未來的手”,所以我在這里要呼吁每一位家長,別人家孩子的成長也是自己的責任。唯有每個家庭都盡到責任,我們孩子的未來、社會的未來才可能是美好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