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
美國著名天文學家、行星科學家、科學傳播大師卡爾·薩根(Carl Sagan,1934.11.09—1996.12.20),是科學家做科普的典范,是科學傳播的教父級人物。在中國,我們已經(jīng)在市面上看到了很多卡爾·薩根的作品,也有一批卡爾·薩根的粉絲。但根據(jù)我在受教育人群的小范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霍金,大部分人知道阿西莫夫,但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卡爾·薩根。所以,要讓讀者理解《宇宙》這本經(jīng)典科普著作,先要科普一下作者其人。他是誰?他因何而偉大?他改變了什么?他為現(xiàn)在留下了什么?
薩根短暫人生的豐富啟迪
1934年,薩根出生于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qū)的一個普通家庭。1996年12月20日,薩根在西雅圖的弗萊德·哈金森癌癥研究中心因肺炎病逝。薩根逝世時年僅62歲,按中國的說法,可謂英年早逝。但薩根在他短短的人生里,作出了非凡的業(yè)績。1951年,他考進芝加哥大學攻讀物理學。1956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1960年,獲得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yè)后,薩根曾在哈佛大學任教。去世前,薩根是康奈爾大學的天文學教授、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
20世紀60年代,在薩根研究金星前,很多人都不知道金星濃密云層之下的表面到底是什么樣子,甚至有人想象金星表面有大量的動植物。但薩根根據(jù)金星自身的輻射特征,計算出金星表面是一個酷熱的世界,甚至可以融化鉛,這也是薩根的科學成就之一。后來,前蘇聯(lián)的金星探測器證實,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攝氏度。而造成酷熱的原因是極端的溫室效應。在科學界還很少有人知道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還不為人們所知的時候,薩根就警告人們,人類活動將導致溫室效應,可能會對人類生活帶來危險。
薩根還研究了火星表面顏色的季節(jié)變化,認為顏色變化不是植物生長導致的,而是由于巨大的沙塵暴引起的。他還對土衛(wèi)六“泰坦”、木衛(wèi)二“歐羅巴”開展了研究。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海盜號”火星著陸器、“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太陽系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等深空探測任務中,薩根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因此榮獲NASA頒發(fā)的特別科學成就獎、阿波羅成就獎。為表彰他在大眾科學傳播方面的工作,薩根還獲得NASA頒發(fā)的2次杰出公共服務獎。
薩根一生發(fā)表和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書籍,被稱為“大眾天文學家”和“公眾科學家”。主要科普作品包括《超時空接觸》《宇宙》《布盧卡的腦》《被遺忘前輩的陰影》《黯淡藍點》《數(shù)以十億計的星球》等。他主持過電視科學節(jié)目,《宇宙》系列電視節(jié)目在全世界引起熱烈反響,《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新聞界最髙榮譽普利策獎,關(guān)于薩根,流傳著這樣一段評價:
把卡爾·薩根稱為科學家,有點像把披頭士稱為搖滾樂隊。
薩根確實是一個科學家(確切地說,他是天文學家、生物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但他同時也是最勤奮的科學明星、現(xiàn)實人文主義者、地外生命的狂熱信徒、教師、作家、電視主持人和政治活動家。
一個人要做好上面任何一個角色已經(jīng)十分不易,而薩根一個人扮演了上面所有角色,更是殊為不易。正如華盛頓卡內(nèi)基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蘭克·普雷斯在《向薩根致敬的演講》中的第一句話,“赫胥黎曾經(jīng)說過:‘過了60歲還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他的作用會是弊大于利。這對我們一些人是適用的,但卡爾卻是少數(shù)的例外”。
好的科普作品影響和改變?nèi)祟愂澜缬^
傳授知識是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科普作品的主要目的。優(yōu)秀的科普作品不在于向讀者或受眾灌輸多少知識,而是能改變或影響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才是好的科普??枴に_根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讓我們看到科普的目的居然不在于向人們傳遞知識,而在于使人思考人類和地球的命運。
科普作品的主要使命是訓練科學思維、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方法。對科普作品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激發(fā)人的興趣,讓人有探索的欲望,從而引導讀者去探索。薩根對未知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他的科普作品中蘊含著濃厚的探索情節(jié)。反觀很多科普作品,大多是在為科普而科普,側(cè)重于具體知識的傳遞。而事實上,知識沒那么重要,因為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未來某天可能就會過時,即便不知道這些具體知識也不是什么問題。但作為人類,一定要知道的是,你所處的世界非常大,未知非常多,找到你感興趣的事物,然后去理解它。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具有世界范圍的影響力,他所傳遞的探索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枴に_根逝世后,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為紀念他而設立了“卡爾·薩根獎”。
薩根效應:科學家做科普的勇士
由于卡爾·薩根的公眾影響日益增長,他遭到了科學同行們明里暗里的排擠和恥笑,失去了很多重要的學術(shù)機遇。比如,20世紀60年代,他沒能得到哈佛大學的終身教職。90年代,他申請美國科學院院士又被拒之門外,因為“人們認為他花在科普上的時間比研究還多”。這種由于日益增長的公眾知名度,導致科學家在學術(shù)圈內(nèi)被孤立的現(xiàn)象,被稱為“薩根效應”。
在薩根生活的年代,公眾乃至學術(shù)界內(nèi)部,對科學家做科普都有一些質(zhì)疑,認為這是“不務正業(yè)”。薩根申請院士被拒已經(jīng)過去25年,而以他名字命名的這種效應卻仍在繼續(xù)。在中國,這種論調(diào)目前仍然流傳甚廣。
卡爾·薩根有很強的人類責任感和人文情懷,或者說他是一個很勇敢的人。當我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做科普的時候,我體會到:一個科研人員要很平等地面對公眾,在與媒體接觸和交流時,首先要非常包容——你需要跟不同的人溝通和交流;其次,你應該非常勇敢,走出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lǐng)域,不避諱自己的短板和缺陷,勇敢地與公眾交流。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還會面臨不同的評價。
所以,我認為,卡爾·薩根真的是很勇敢的一個人,他肯定也是面對過這樣的評價,但他不在乎這些評價,而是認準自己的理念。對我來說,最關(guān)鍵的也是認識到這一點——科普太重要了,社會和公眾對此有很大的需求,對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對青年一代的未來都有很重要的意義。面對龐大的社會需求,科普的供給遠遠不足。認識到這些之后,你會覺得,科研與科普如何平衡,別人怎么評價,其實都不重要了。做科研是滿足社會需求,做科普也是。
科研對科研工作者更重要,其實是從個人得失的角度評價的。在功利化的社會中,一些科學家不做科普,其實是因為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并不是因為科普不重要。但從個人角度或從科研人員個人發(fā)展角度講,做科普確實會牽扯一部分精力,也許無助于申請科研經(jīng)費、發(fā)表科研成果。但如果你認識到科普這件事情很重要,而且認識到我們現(xiàn)在做得遠遠不夠的時候,你就會覺得當下就可以做,而且馬上應該做,發(fā)動更多人來做,而不是等到科研功成名就之后才去做。事實上,很多人即使功成名就之后也沒有去做科普。所以,“什么時候條件具備了,我才去做科普”的說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和借口。
科學家應該成為科學傳播的主力軍。薩根對國家和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對未知世界有強烈的探索情懷。這種責任感和探索情懷需要一直傳遞下去。當前,公眾關(guān)于科學家的刻板印象是錯誤的,科學家并非只能待在實驗室內(nèi),只能做科研、寫論文。有些科學家擅長做科普,當他做更多的科普工作時,科研工作可能會耽誤,但是對人生來講,他的選擇是對的。這是個人選擇的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