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一門高中學科知識的改革過程都十分艱巨,畢竟,即便在素質(zhì)教育理念不斷滲透的背景下,高考依舊是我國選拔優(yōu)秀學生的主要途徑。尤其是新高考中語文重要性的凸顯,也使得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改革中遇到了諸多問題??蔁o論如何,生成和建構語文素養(yǎng)始終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和職責。而感悟式學習,其實也是生成和建構高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本文也將針對這一主題展開淺談。
關鍵詞:感悟式學習;生成和建構;語文素養(yǎng);重要途徑;展開淺談
一、 引言
感悟式學習,其實也是適應新課改要求的一大表現(xiàn),而且還突出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地位。與此同時,在感悟式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語文基礎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深刻。當然,這也意味著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要轉(zhuǎn)變自己的傳統(tǒng)教學理念,從而才能有效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
二、 “感悟式學習”的基本概述
(一) “感悟式學習”的基本內(nèi)涵
所謂“感悟式學習”,其實就是在形成理性與非理性整合統(tǒng)一的價值情感體系的過程,以及以客觀知識、理性情境認識在量上的積累為基礎,進而達到直覺認識質(zhì)變的過程。
對于高中生而言,高中語文“感悟式學習”更加強調(diào)自身感悟的主體性、深刻性、人文性,以及語文閱讀、表達等能力的提高。
(二) “感悟式學習”基本特征
其實,“感悟式學習”也呈現(xiàn)出了一些基本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五點:
一是非理性思維?!案形蚴綄W習”,作為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其實也是自我體驗、自我意會性的一種觀念,如果沒有理性的思維意識,學習效果也是不夠明顯的。
二是不可重復性。由于每個學習個體的體驗、視野、文化等存在較大差異性,以至于學生的“感悟式學習”結果也存在諸多不同。
三是整體性。研究發(fā)現(xiàn),“感悟式學習”對文本往往會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整體把握,因此,學生從中也將體會到文本之外的一些隱含意義。
四是創(chuàng)造性。嚴格意義上講,感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是在頭腦中對事物、知識的感知及重新選擇、組合和建構。
五是情感性。實驗證明,情感既是感悟的最大動力,同時又是語文感悟?qū)W習的起點。學生通過“感悟式學習”,也將在與文本情感的交融共鳴中,深刻感悟到文本的真正內(nèi)涵。
三、 感悟式學習如何體現(xiàn)為是生成和建構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一) 感悟式學習之語文課堂教學導入
雖然高中語文“感悟式學習”主體是學生,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作為教師,通常習慣于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推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得到較為有效的生成和建構。
比如:在教學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一詞的時候,讓學生加強對古典詩歌的學習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是提高詩歌鑒賞能力的有效辦法。為此,在“感悟式學習”的背景下,促使語文素養(yǎng)得以實現(xiàn)生成和建構,教師則可以根據(jù)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
第一環(huán)節(jié)―學法導入。這就要求教師科學且合理地進行問題設計,比如:面對一首寫景抒情的詩歌,我們該從哪些角度去閱讀和鑒賞?并請大家分別用幾個字來概括。
第二環(huán)節(jié)―分析人物。此環(huán)節(jié)主要就是引導學生關注和探討以下幾個問題,比如:詞的作者基本信息,寫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此詞的主要意圖;辨析詞作中的抒情主人公,明確寫作原因、地點、心情、季節(jié)特征等;探討作品中激揚文字、浪遏飛舟、指點江山、主宰沉浮等所代表的形象……在此基礎上,學生也將明確:這一作品其實不僅僅只是限于毛澤東個人壯志與抱負情感的一種表達。
第三環(huán)節(jié)―賞析景物。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只需要通過一個“看”字,就能引導學生賞析詞中的寫景文字,接著再從用詞、寫景角度等方面入手,啟發(fā)學生思考這樣的景物引發(fā)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總而言之,這種“感悟式學習”方式不但利于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而且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將得到培養(yǎng)。
(二) 感悟式學習之語文課堂教學的科學步驟
學生感悟式學習成效的獲得,其實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相應的步驟,總體而言,即是感知整體―感受情境―感悟內(nèi)涵―感悟創(chuàng)造。在此基礎上,也才更利于語文素養(yǎng)的生成和建構。
比如:在教學《鴻門宴》這篇課文的時候,所謂感知整體,則是要求學生在疏通文句的基礎上,理清文脈,大致為無傷告密―范增說羽―項伯夜訪―張良獻計―項王留飲……并且還要根據(jù)這一情節(jié)歸納出波瀾起伏,扣人心弦的特點,從而感受情境。要達到這種效果,則要求學生先找出文中的矛盾沖突,比如:無傷告密、范增說羽、劉邦謝罪等,而當學生置身矛盾沖突情景中的時候,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文中人物的情感。
至于感悟內(nèi)涵。即要求學生找出文中人物的言行,并分析其性格特點,比如:劉邦―小心謹慎,慮事周密;項羽―自大輕敵,悍勇驕橫……由此,也能讓學生明白:性格決定命運;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才能走向成功等道理。
最后一個步驟即是感悟創(chuàng)造。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閱讀杜牧、王安石等歷代作家學者評價項羽的相關作品,進而才能討論出項羽悲劇的原因。當然,教師還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就是讓學生把討論的結果以書面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 感悟式學習之語文課堂教學課本內(nèi)容美
感悟美點 也是學生感悟式學習中的重要內(nèi)容,與此同時,學生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也會得到提高,自然也更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生成和構建。
以《項脊軒志》這篇文章為例,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雖然文字樸素、簡單,但是其背后卻貯滿了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引導學生去感悟其中的美。比如:文章回憶先母與先大母的細節(jié)感人至深,就足以讓教師和學生對此內(nèi)容進行探討了,尤其是先大母看望“我”的場面,不但語氣親切詼諧,而且還流露出了對孫兒的疼愛與關心;而那輕輕地關門的動作,以及幾句喃喃自語,更是表現(xiàn)出對孫子的贊許和期望。
其實,仔細品味文字,將會發(fā)現(xiàn)這背后還隱含著懷才不遇的歉疚等諸多復雜情感,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這些,其實也很利于對他們情操的陶冶。
四、 結語
感悟式學習主體是學生,但是卻又極其依賴于教師的教學,為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其實也肩負著巨大的教學壓力和責任。不過,只要師生之間共同努力,學生在感悟式學習過程中,其語文素養(yǎng)也會得到有效生成和建構。
參考文獻:
[1]馬晶晶.在高中語文學科中實施體驗式教學的幾種策略[J].天津教育,2017,06.
[2]崔文.體驗式教學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6,03.
[3]喬暉.對語文創(chuàng)新教育的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5,03.
作者簡介:
宋學婷,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五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