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輯】『走』字敢情是大忌
隱諱和含蓄的北京土話,聽起來非常婉轉(zhuǎn),有些避諱的字往往會換一種說法,這是北京話的一大特點。
比如北京人忌諱說“蛋”字,為什么呢?有兩說兒:—種說法是“蛋”字有完蛋和滾蛋的意思,“完蛋”不吉利,“滾蛋”是罵人。另一種說法是太監(jiān)沒“蛋”(睪丸),所以忌諱這個字。
于是北京人說到這個“蛋”字就改口兒了。雞蛋不叫雞蛋,叫“雞子兒”,雞蛋殼白色的多,又叫它“白果兒”;炒雞蛋也不好聽,改叫“攤黃菜”;炒肉絲加雞蛋、黃花、木耳,叫“木須肉”;雞蛋湯叫“甩果兒湯”。
“玩”跟“完”是同音字,“完”是完了的意思,肯定讓北京人忌諱,所以北京人說“玩”必加兒化韻,讀“玩兒”。同時,跟“完”同音的詞兒也換了口兒,如“肉丸子”改叫“獅子頭”。
“走”也是老北京人忌諱的詞兒。有一年,北京公交系統(tǒng)規(guī)范售票員的文明用語,讓我當文化顧問。經(jīng)過一年多的廣泛征集和專家研討,最后確定下“您好”,“請坐好”,“您走好”等七句禮貌用語。沒想到公交車的售票員說了不到兩個月,說出了麻煩。
那天也是趕巧了,一位80多歲老太太下車的時候,年輕的女售票員客氣地說了—句:“大媽,您走好!”
老太太愣了一下,突然繃起臉來:“姑娘,你這是妨誰呢?”
“妨人”是老北京土話,即“詛咒人”。
女售票員不解其意:“我沒說你不好呀?”
老太太把臉耷拉下來,說道:“別瞧我這么大歲數(shù),沒病沒災(zāi),身子骨好好兒的,你妨我死千嗎?”
女售票員還想爭辯,旁邊—個老北京人說:“姑娘,你不知道嗎?‘走是死的意思?”
女售票員這才隴然大悟,趕緊賠不是,但老太太就是不依不饒,一直告到了總公司。
沒轍,后來這句禮貌用語被公交集團取消了。
確實,老北京人特忌諱說這個“走”字。據(jù)說著名京劇演員洪雪飛那年到新疆演出,臨走時,見到院里的老鄰居,跟人打招呼“我走了”,后來真就“走了”。
據(jù)媒體報道,那天,洪雪飛臨走時,說出這個“走”字,當時就讓一個老鄰居覺得不對勁,因為洪雪飛經(jīng)常外出,見了街坊從來不說這個“走”字,于是趕忙替她遮掩:“您出門幾天呀?”洪雪飛不明就里,隨口說:“走不了幾天?!?/p>
誰能想到,這個“走”字果然成了讖語,到了新疆,她所乘坐的大巴就發(fā)生了意外,在高速公路上側(cè)翻了。其實,事故不大,一車人除了洪雪飛都沒大事,偏偏她頭倚在窗玻璃睡著了,車翻后玻璃碎了,一塊有尖的石頭扎在她的太陽穴上。那年她歲數(shù)并不大,意外“走了”,讓人唏噓不已。當然這并非迷信,只是趕巧了。
老北京人為了忌諱說這個“走”字,發(fā)明了許多同義的隱語,如:出門兒、出遠門兒、出去一趟、跑趟腿兒、顛兒了、撒鴨子了、蔫出溜了、開路了、開路一馬斯、開拔了、行動著了、拔腿了、該溜達了、腿兒著了、nao(音“孬”)了、軋馬路去了、信馬由韁了,等等。
老北京人好面子,跟錢有關(guān)的詞兒也恥于出口,買東西,跟人討價還價,往往要說:“您再抬抬手兒”、“您的秤給高點兒”、“您高抬貴手”。
“添點兒錢”不說添點兒錢,要說“您回回手”。對那些不光彩的行為,如貪小便宜和小偷、小摸等,北京話往往也忌諱直接說出那個“貪”字和“偷字”,一般要說“犯小”、“心窄”或“手癢癢了”、“手伸得夠長的”、“順東西”等等。小偷、小摸,也叫“手粘”、“三只手”或“佛爺”。這些都屬于隱語。
正因為生活中有的話怕犯忌,才出現(xiàn)了這些隱語。有些隱語也屬于北京土話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