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山蒼
〔唐〕韓 愈
條山蒼,河水黃。
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條山:即中條山,在今山西省南部,因其西有華山,東有太行山,且山勢狹長居中,故名中條山。
這首詩是韓愈19歲游中條山時所作。詩雖短小,但立意高遠,境界宏大。蒼翠的中條山下滾動著波浪滔天的黃河水。浪濤洶涌澎湃,奔騰不息,浩浩蕩蕩地流向遠方。滿山的蒼松翠柏,郁郁蔥蔥,挺立在山岡上。詩人借山河的壯美,抒發(fā)了對人生的憧憬和未來的抱負。前人評說“尋常寫景,十六字中,見一生氣概”。
詠華山
〔宋〕寇 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寇準是北宋時期的稀世神童,聰慧過人,這首詩是他7歲時詠誦的。詩的大意是: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華山腳下,沒有山能與它齊平。在山頂,抬頭你會發(fā)現(xiàn)紅色的太陽是多么近,低頭甚至覺得白云都很低。
這首詩對仗工整,煉字精準,突出了華山的高峻陡峭,氣勢不凡,準確傳神。
初見嵩山
〔宋〕張 耒
年來鞍馬困塵埃,賴有青山豁我懷。
日暮北風(fēng)吹雨去,數(shù)峰清瘦出云來。
詩的前兩句從詩人宦游失意下筆,寫自己常年在困頓疲憊中風(fēng)塵仆仆地奔走于途,幸而有青山為自己疏懷慰情,因而對青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為下文嵩山的出場作了很好的鋪墊。后兩句說,這次路過嵩山,山卻為云雨籠罩,直到日暮,北風(fēng)吹散云雨,嵩山才現(xiàn)出它的真面目。嵩山究竟以怎樣的形象展示在詩人的面前呢?清瘦!這也正是詩人的自我形象,也是一般清高寒士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