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晉中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當前,我國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本質的理解并不是十分準確,有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針對那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大學生而言,工作重心也是以治療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為主。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并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在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在我國,由于社會或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并且很多的教師和學生并不能正確地看待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因此造成一些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并不敢積極正確地面對自己存在的問題,更無法正確、及時地解決。這些學生因為心理問題長期無法得到解決,心理得不到調節(jié)就會增加其誤入歧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很多學校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滲透,部分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的工作,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和自己并沒有關系,而且自己也無法幫助他們。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不足且不夠專業(yè)。在我國,一所高校的在校生人數少則幾萬學生多則十幾萬,但是學校里專門負責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業(yè)老師卻只有幾名或者沒有,并且在為數不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當中,專業(yè)的心理教師則是鳳毛麟角,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師并沒有學習過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未曾在專業(yè)的機構經過與之相關的培訓。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單一。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高校當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簡單地傳授心理知識,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之后,并不能及時地得到指導。另一方面,隨著網絡的普及,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通過網絡進行溝通。這雖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但在遇到一些比較私密的問題時,效果并不理想。
(一)充分認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既要解決好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又要引導好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另一方面,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作為工作的重點,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管理。
(二)多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情況下,我們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經常用到的方法是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找到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面對新形勢,應在不斷做好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時,不斷探索新方法,尋找新途徑。比如說,可以通過網絡宣傳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及時尋求心理幫助;同時開展在線心理輔導,及時解決問題;或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博客,開辦論壇和微信公眾號,用學生的方式與學生溝通,讓學生選擇他們自己更加方便的方式進行心理咨詢。并通過這些新的途徑來引導學生不斷養(yǎng)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如果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困難,應該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態(tài)度,當自己自身無法調節(jié)時,有意識地及時尋求幫助。
(三)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力量,提高其專業(yè)水平。高校要積極引進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有充足的師資力量;并且在保證數量的同時,不斷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培訓,使其具有足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這不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同時也會對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地進行有莫大的幫助。同時,加強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樣就可以在與學生的日常溝通和交流當中,通過自身來影響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的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高??梢酝ㄟ^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以此來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生活在更加和諧的校園當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的重點就是要加強大學校園的文化建設,比如,定期舉行文化表演、學科知識競賽、名人演講、社會實踐或者觀看勵志演講。通過這些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還可以陶冶情操,使學生擁有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不僅需要學生本人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質,也需要專業(yè)的教師通過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對其進行輔導和引導,使其不斷成長,并且擁有積極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態(tài)度。同時,全社會也應該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正確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含義,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從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實際條件,不斷尋找新的途徑和方法,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順利、深入地進行注入新的力量。
[1]孔衛(wèi)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探析[J].河北能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3):43+50.
[2]任嬋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中國市場,2017(18):278-279.
[3]王利.探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4):276+294.
[4]謝新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