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俐敏
在漢字書寫中,老師和學生經常會為某些字的橫或者豎是否出頭而為難。有些字,是否出頭不影響對錯,有些字不出頭就錯了。比如“秉”“兼”“妻”“君”“事”“爭”等字都是因形會意字。每個字都有一個故事,每個字都是一幅畫面。這些字里有一個共同的構件,就是師生為之苦惱的是否出頭的“”?!啊笔沁@組漢字中最重要的一個構件,是讓畫面動起來的一個構件。
“秉”字由此便帶上了濃濃的悲憫之情,看到這個字便充滿溫情和暖意?!氨弊诌€有拿著的意思,就是秉持、秉燭,引申為掌握、主持,就是秉公、秉正的意思。
手里拿著一束禾是“秉”,拿著兩束禾的時候,就是“兼”,字形為“”,就是并得,所以,兩份并在一起,是“兼并”;同時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時,就有“兼職、兼顧、兼任、兼而有之、兼收并蓄”等詞語。
“君”字從“尹”從“口”,“尹”是手執(zhí)權杖,“尹”有治理的意思,常常用作官職名稱,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商王朝初期的賢臣伊尹,就是一位叫伊摯的人被封為“尹”,后來人們稱之為伊尹,此人出生于庖廚之家,因此善于烹飪,后來老子所言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即肇始于伊尹的“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耙睘槭謭?zhí)權杖,“君”為手執(zhí)權杖發(fā)號施令,君王、君主、國君,還有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孟嘗君等都含有當權者的意思。此外,“君”還指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
“事”和“史”“吏”是由一個甲骨文字分化出來的。甲骨文寫作“”,有學者認為是手持書冊的樣子,也有學者認為是手持獵叉。王國維先生在《觀堂集林·釋史》中指出:“史之本義為持書之人,引申而為大官及庶官之稱,又引申而為職事之稱。其后三者各需專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別。持書者謂之史,治人者謂之吏,職事謂之事?!?/p>
會意字的世界,豐富而充盈,既有對弱者的悲憫,也有對權秉的描述,更有對日常生活的描摹。會意字的世界,也是生活的世界,是由生活的直觀經過符號的初步加工之后,構成的一個充滿人間煙火氣息的世界,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如此相關。理解會意字,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在理解我們生活的客觀世界和我們付出的主觀努力,是對我們自身一個熟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