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紅(貴州省安順市第二高級中學,貴州安順 561000)
從邂逅教育的那一天起,我就思考著:教育是什么?教育應該綻放出一種什么樣的姿態(tài)?愛迪生認為,教育之于心靈,猶雕刻之于大理石;柏拉圖則認為,與其不受教育,不如不生,因為無知是不幸的根源。我所理解的教育是一門心靈的藝術,需要知識和智慧,需要呵護與關愛,需要尊重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成就自己的幸福人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拔业慕逃跣氖鞘裁??”在許多個夜深人靜的日子里,在教師節(jié)來臨的日子里,我的腦海中總是會浮現(xiàn)出:孩子們可愛的眼神、整潔寬敞的教室、綠樹成蔭的校園,每一天,我迎著陽光走進教室,和孩子們微笑著相遇……
本以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可現(xiàn)實卻讓我遇到過種種不解和煩惱:課堂上學生隨意說話、嬉笑、打鬧,蠻橫的家長無端的指責和呵斥,學校里無休止的檢查和考評……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當困惑、無助、失落席卷而來,我有些看不清腳下的路了。
一次偶然間看到的小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動了。在暴風雨后的一個早晨,一個男人來到海邊散步。他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洼里,有許多被夜晚的暴風雨沖上岸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洼里,大海雖然近在咫尺,它們卻回不去了,被困住的這些小生命,用不了多久都會干死的。這時候,他看見有個小男孩,不停地在每一個水洼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洼里的小魚,然后用力把它們扔回大海。男人停下來,注視好一會兒。終于,他忍不住走過去。
“孩子,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毙∧泻㈩^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么還在扔?誰在乎呢?”
“可是,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斑@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是的?!斑@一條在乎,那一條也在乎?!泵恳粭l小魚,都是一個活潑潑的生命,雖然,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但是只要盡心盡力,就有讓生命活下去的可能。我看到了孩子無邪的眼睛,我從他的眼睛里,看到了教育的那一顆初心。是的,教育應該是為生命的生存、生長和生機而來的。
從最初成長時期的憧憬與迷茫,到成熟時期的堅守與理性,我慢慢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其實,每個教師手中都掌握著一根魔法棒,它可以喚醒沉睡的心靈,可以點燃未來的夢想,可以激活智慧的泉源。
從站上講臺到站穩(wěn)講臺,從站穩(wěn)講臺到站好講臺,我真切地發(fā)現(xiàn)了教育的美好姿態(tài):在校園這方小小的世界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成為最美麗的風景,寒來暑往、春夏秋冬,我們一起歡笑也一起流淚,我們一起綻放也一起成長,我們相互致意又相互珍惜,“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我試著把這些美好的相遇記錄下來,它們既是我成長的足跡,也是我心靈的低吟淺唱。無論家庭生活與教學工作多么繁忙,我都堅持著,在潔白的紙上,寫下一行行跳動的文字,這是對我這一段教育人生的最好紀念。2014年,我把自己20多年的教育經歷寫成一本16萬字的教育專著——《平凡的教育》,在平凡的工作中,我體會到教育的不平凡。
作為一名教師,我是幸福的,雖然在前行的路上,也屢遇瓶頸,也有過彷徨和迷茫,但欣慰的是,我努力為之守護的這一顆初心,開花并結果了。這些年我先后獲得了省、市各級各類優(yōu)秀稱號與特級教師榮譽,2017年又晉升為貴州省首批正高級教師。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和親愛的孩子們一起成長、一起體驗、一起感悟,這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和收獲。
葉瀾教授把教育的內涵概括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一個具有生命自覺意識的人,無論在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中還是自我發(fā)展的構建中,都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走過了初為人師的迷茫,享受到成長中收獲的喜悅,有一段時間我感覺自己的腳步慢下來了,甚至也想到過要停下來,我反思自己:是不是該做的事已經做完?是不是該盡的責已經盡好?怎樣跨越自我發(fā)展成為積極主動的人,走得更高、走向更遠?
英國管理學家查爾斯·漢迪的第二曲線理論告訴我:如果過度相信和依戀導致自己成功的邏輯,那么成功的邏輯必然會把你帶向失敗或平庸。持續(xù)地按一種路徑“追求卓越”的曲線,恰恰是一條“追求平庸”的曲線,所以當事業(yè)發(fā)展到高峰之時其實也就意味著將要跌落,一個真正優(yōu)秀的人,要善于尋找人生發(fā)展的第二條曲線,及時突破職業(yè)的瓶頸。
2015年7月,我有幸成為貴州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這是一個全新的角色,對我而言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也是一個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契機。從成長為一個優(yōu)秀教師到轉變?yōu)閹ьI一支團隊前行的領路人,以往的經驗顯然已遠遠不夠。作為工作室主持人,在虛心學習和借鑒其他工作室的基礎上,明確了建設方向和研修特色,由最初10位志同道合的教師,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跨學校、跨地區(qū)、跨省市的近百人團隊,對學科建設和專業(yè)成長起到了積極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工作室運作最大的難題是如何解決工學矛盾,突破發(fā)展瓶頸。三年來,我和團隊成員分工協(xié)作,在完成繁重教學任務的同時,擠出時間,不計報酬地做了大量工作。我們建網站,建微信公眾平臺,制作微課,研究課題,堅持送課下鄉(xiāng),探索“翻轉課堂”和“微信課堂”;我們內聯(lián)“鄰家學校”,構建教師合作協(xié)同學習共同體,外聯(lián)青島、江蘇等地的名家名校構建研修學習長效機制;我們嘗試構建以學術專家為塔尖、主持人為核心、學員互助學習的塔式團隊,相互抱團取暖,力求共同發(fā)展。每一位行走在這條路上的老師,他們既是團隊合作的貢獻者,也是獲益者。每當看到眾多師生在公眾微信號的留言參與,看著身懷六甲的年輕教師依然堅持著參加送課活動,都讓我對擁有這支具有教育情懷的隊伍感到由衷的幸福。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我喜歡賈平凹在《地平線》里寫下的這句話——命運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總有交叉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統(tǒng)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線,總是在前面吸引著我。永遠去追求地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奮斗和無窮無盡的精力。地平線孕育著希望,不僅有廣度和深度,更有無窮的高度,有地平線的地方一定是個遼闊的地方,在天地的盡頭,點燃教育者的夢想。天有多廣大,地有多開闊,地平線就有多綿長,愿我們每位教師心中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地平線”,這樣教育才能創(chuàng)造未來、傳遞溫暖、推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