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蓋
一天,馬路上的井蓋找不到了。
有一個人走著走著,看見井蓋找不到了,他就在井口上鋪上一堆干草,還做了一個牌子,上面寫道:“小心危險!”于是那個人就走了。
從此,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小心了。
這是一篇三年級學生的作文(學生的作文本上只有“三段五行”話),題目源自三年級下學期第四單元的看圖作文。
每次作文大都是這個結(jié)果,要么是三五行寥寥幾句話,要么是機械的“三段論”,這種現(xiàn)象非常普遍,這顯然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新的課程標準對小學中年級作文的要求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p>
怎樣讓學生把“見聞、感受和想象”寫清楚呢?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引導得法。
上述作業(yè)最初我是這樣處理的。這是一篇看圖作文,圖意很明確,學生完全“有話可說”,于是我簡單做了些提示就留作家庭作業(yè)了。等作業(yè)收上來,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同學的作文也是語言簡單乏味。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學生只把圖片上的信息描述了一遍,沒有調(diào)動自己的積累,沒有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沒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由此可見,“有話可說”不等于“有話能說”“有話會說”。
分析原因后,我借用“頭腦風暴法”,對這個作業(yè)進行了再處理。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提出的頭腦風暴法,是指采用一定手段使思維高度活躍,打破常規(guī)思維方式而產(chǎn)生大量創(chuàng)造性設(shè)想狀況,特點是讓參與者敞開思想,使各種設(shè)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腦海創(chuàng)造性風暴。我把這種思維方法引入了作文課。課堂教學中,通過合作交流,讓大家交換思想,達到雙贏的目的,是課程改革理念下的課堂追求。我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思維碰撞,點燃思想火花,達到讓每個學生都收獲多種思想的目的。
根據(jù)作業(yè)要求和教學目標,我進行了如下指導: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意在引導學生讀出圖片信息;其次,圍繞圖片核心信息,問問學生“你想到了什么”意在激發(fā)學生展開大膽而合理的想象;第三,問學生“你看到和聽說過類似現(xiàn)象嗎,你有什么看法”意在挖掘?qū)W生的感受和認識。
在學生進行充分研討后,我指出其中的幾名代表進行交流,允許其他同學補充或質(zhì)疑,但前提是必須認真聽發(fā)言的同學把話講完。這樣一來,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培養(yǎng)了他們認真聽、會思考的好習慣。學生看著黑板上的圖片,描述著想象中的故事情節(jié),說得有理有據(jù)。之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把自己的所想所說整理出來,他們的興奮勁和成就感溢于言表。
范文片段:
井 蓋
一天早晨,在一條寬闊平坦的公路上,有一口污水井的井蓋兒沒有了。
從遠處走來一對老人,他們悠閑地散著步,還聊著有趣的故事。突然他們發(fā)現(xiàn)前邊有一個黑乎乎的東西。起初,他們還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緊走了幾步,發(fā)現(xiàn)了那個沒有井蓋的井。他們很生氣,說:“誰這么缺德!偷什么不行,非要偷井蓋?”老奶奶說:“老頭子,我在這里看著,提醒過路的人。你去找點什么東西,咱們把它蓋上?!崩蠣敔斂匆娺h處有一個廢品收購站,急忙走過去,找來一塊木板和一個破草筐。爺爺吃力地拿了回來,問奶奶:“你看行嗎?”奶奶說:“行!咱們再在上面寫幾個字吧!”爺爺又在旁邊的廢墟上找了一塊磚頭,在木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小心危險!”
……
這是前面那位同學修改后的作文,同一個題目,同一個作者,文章的質(zhì)量卻天壤之別。逐漸地,班級整體訓練日見起色。
作文訓練不能放任,教師只有進行有效指導,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頭腦風暴作文訓練法,能夠幫助孩子脫離“三段五行”的原始狀態(tài),實現(xiàn)可說、能說、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