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fēng)獨自涼
不出所料,頒獎季大熱門《三塊廣告牌》橫掃第 75 屆金球獎,囊括劇情類最佳影片、最佳女主、最佳男配和最佳劇本等分量最重的四項大獎,成最大贏家!
最佳女主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屬于標(biāo)準(zhǔn)的實力派大演員(請注意,不是大明星),27歲剛出道就以《血迷宮》(1984)的精湛演技傾倒億萬影迷,39歲憑借《冰血暴》(1996)奪得奧斯卡影后,步履蹣跚的懷孕女警與兇殘的殺手形成奇妙的張力。
毫不夸張地說,同樣由她主演的《奧麗芙·基特里奇》(2014)提升了美劇的檔次:你有壓力,我也有壓力,麥克多蒙德把女主的壓力、痛苦、糾結(jié)演繹得層次分明,顯示出一位大演員的非凡才能。
《三塊廣告牌》中母親這一角色難度很大,請麥克多蒙德主演算是找對了人。放眼歐美影壇,很多女星能夠演出母親的憤怒,要完美詮釋憤怒的根源和人性的復(fù)雜,非麥克多蒙德莫辦。
看過不少暴力、兇殺題材的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吃人博士也不過如此,唯有《三塊廣告牌》女主眼中偶爾閃過的殺氣讓我感到陣陣寒意。憤怒的母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動物之一:為了家庭、子女,她不惜任何代價。
《三塊廣告牌》臟話連篇,火燒警局等段落過火,缺乏可信度,政治正確的新任黑人警長刻意討白左歡心,但依舊好評如潮,可以說麥克多蒙德居功至偉,連小矮人、前夫這樣鏡頭不多的配角也在她的帶動下流光溢彩。
張貼三塊廣告質(zhì)問身患絕癥、去日無多的警長,偏執(zhí)到與全鎮(zhèn)為敵,影片做了令人信服的鋪墊:過于強硬的個性,不幸的婚姻,可悲的家庭。
因女兒吸食大麻,女主不愿借車,女兒負氣離家:“希望我半路被強奸!”
母親不甘示弱:“是嗎?我也希望你半路被強奸!”
不料一語成讖:女兒慘遭奸殺,案件偵破毫無頭緒……
前夫帶著小女友好不快活,連兒子也不堪忍受母親糟糕的脾氣。愧疚、絕望之下,抓住兇手成了女主的生活目標(biāo)。不近人情的選擇,其實是一位母親告慰女兒在天之靈的最后掙扎,任何試圖阻攔的人都將成為她的眼中釘。
對女兒的思念,浸透了人物的每一個毛孔,一只野鹿,女兒的一雙拖鞋……
如此柔軟,人物的強硬才有堅實的根基。
導(dǎo)演在令人崩潰的場景中捕捉黑色幽默的強大能力,讓人想起巴拉巴諾夫的《彼得堡異人寫真》(1998),不論是強行給牙醫(yī)動手術(shù),還是懟警察懟小孩,懟前夫懟前夫19歲的女友,快意恩仇的背后,都是一位母親不被理解的苦痛。
《三塊廣告牌》中有一幕,憤怒的母親正在和病入膏肓的警長交涉,警長一口老血噴在她臉上,趕緊下意識地道歉——觀眾甚至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這樣的細節(jié)賦予影片一種非常真實的質(zhì)感。有時候,當(dāng)我們的痛苦作用于外界,已經(jīng)超出了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圍。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眼看就要告別世界,警長品嘗了絕望和抓住救命稻草的滋味,開始逐漸理解女主的行為,甚至在自殺前替她支付了下一個月的廣告費用。自殺是想把快樂的時光留在親人的記憶里,不愿妻子、兒女眼看自己被病痛折磨,給同事的遺言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雞湯,完全發(fā)自肺腑,可敬可愛可信:
“我知道你是一個好人,但你必須收斂自己的脾氣。你會成為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警察……”
片尾充滿懸念和溫暖,被停職的警察同事拿起槍,接過前任的棒,與憤怒的母親一同踏上追兇之路……
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也是永恒的。
好萊塢很久沒有這么精彩的電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