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一
與山東周村相關的,最著名的恐怕要屬蒲松齡,直到今天,蒲松齡寫聊齋的房子還在周村保留著。但,要說到吃,最著名的莫過于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源于漢代,成于晚清,之后經過多次改良,歷經百年。“酥、香、薄、脆、唇齒留香,回味深遠……”,周村燒餅因周村而得名,周村因周村燒餅而榮耀。
周村燒餅源于漢代的胡餅。東漢末年劉熙在《釋名》一書中解釋為“餅,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以胡麻著上也。”溲,就是浸泡、和面的意思;大漫冱指形狀大而平整;胡麻,即芝麻,相傳張騫得其種于西域,故名。因此,從原料上看,胡餅就是覆以芝麻的面餅,這與現在的燒餅是一樣的。
到了明朝中葉,周村賈商會集,各種小吃應時而生。一種名為胡餅爐的烘烤設備傳入周村,飲食店的師傅們根據焦餅薄香脆的特點,用上貼烘烤胡餅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了大酥燒餅。
清朝光緒六年(1880年),周村郭姓燒餅老店“聚合齋”對燒餅制作工藝潛心研制,幾經改進后,使周村燒餅以全新的面目、獨特的風味面世。這時,制作周村燒餅的工藝也變得復雜精細起來,要經過配方、延展成型、著麻、貼餅、烘烤等多道工序,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則是制餅的關鍵。特別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師高手,很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所謂“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財”都是制餅師傅的多年經驗。周村的燒餅其薄如紙的生餅坯理用手工延展而成,制餅大師手持面劑,右手旋餅,餅如飛輪,轉眼之間,一只只似乒乓球大不的面團兒便變成了薄如蟬翼的生餅坯。延展、著麻、貼餅,動作輕巧靈活,一氣呵成,將旋好的餅坯,用手輕輕揭起,唰地一下放在攤滿芝麻仁的木盤內一蘸,又迅速揭起,啪的一下,反托在右手指背上,送入爐堂……操作自始至終,明快熟練,猶如變魔術一般。
周村燒餅,歷史悠久,許多南來北往的旅客途經周村,皆要慕名購買品嘗,贊語達及南北,故留下了許多趣聞佳話。文人雅士曾對周村燒餅作過評價贊譽:“形如滿月,薄如秋葉;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無窮?!鼻迥┗适以鴮掖握{貢周村燒餅,這也讓周村燒餅名滿天下。1951年前后,周村人民也曾以周村燒餅為禮品,慰問抗美援朝前線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1958年周村人民政府代表全區(qū)人民向毛主席贈送過周村燒餅。
周村燒餅誕生后,首先成為當地官僚、富商階層、外國人茶余酒后的一種消遣之物。平民百姓只是偶爾用于待賓酬客和年節(jié)之禮,平時是難得問津的。光緒三十年(1904年),周村辟為商埠,尤其是膠濟鐵路通車后,周村燒餅便不斷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家喻戶曉的淄博名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