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譽澄
摘 要:詩人揭祐民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江西詩人,文學家揭傒斯系其族子,他一度在詩壇與士大夫群體中享有聲名。他經(jīng)歷了宋元易代,一生多次北游,是第一批在元政權下成長起來的南方詩人。他的詩歌體現(xiàn)了元代詩歌開拓進取的風貌,又保留了宋詩的一些痕跡,是一位具備研究價值卻在以往未被關注的詩人。
關鍵詞:揭祐民 元代詩歌 大一統(tǒng) 江西詩人
揭民是“元詩四大家”之一揭斯的族父,他經(jīng)歷了宋元易代,在思想上卻認可新朝,與元代的士大夫廣泛來往,并且一生多次北游,足跡遠達遼東。他的詩歌體現(xiàn)了由宋詩向元詩的轉變,其身上有元代詩人自由的精神、開拓進取的風貌,也有宋代文人憂國憂民的意識,有的作品題材尚顯狹隘,還保留著宋人追求“理趣”的痕跡,然而更多的作品已經(jīng)擁有了雄渾的意境與宏大的氣魄。
由于元詩領域長時間受人忽視等原因,揭民并未受到關注,但是詩人生前曾經(jīng)受到元代著名文學家程鉅夫的賞識并且在士人群體中享有很好的聲名。清顧嗣立在《元詩選》二集中說:“公卿多樂與游,程承旨鉅夫尤敬禮焉?!眥1}并且選錄了他的詩歌四十首。揭斯為詩人作《里子傳》,并評價其“騰擲宇宙,陵轢今古,顛倒萬類,出無入有,如驚龍飛鬼,不可羈而紲也”。
一、生平、思想與游歷
揭民(約1260—1330){2},廣昌(今屬江西)人。泰定年間,曾任邵武路經(jīng)歷,曾經(jīng)三上京師,后寓居水上,自號里子。明代孫原理《元音》中記載他“字希韋”{3},為《全元詩》所采用。但是揭斯在《里子傳》中記載他“晚自病狷介,故又稱希韋子”,清代顧嗣立《元詩選二集》和今人錢仲聯(lián)等《中國文學大辭典》采用的是這一說法。相比較而言,元代揭斯的《里子傳》比明初的《元音》成書更早,并且記載更加詳細,具備因果關系,而《元音》記載很簡略,而且從現(xiàn)有資料中找不到更早的出處,再加上揭斯與詩人之間存在親緣關系,應該有比較可靠的資料來源,詩人又號“希韋子”的說法應當更可信。
揭民性格剛直,富有個性。《閩書》中收錄了程鉅夫對于他的評價“不為威詘,不為利誘?;虺龌蛱?,任其自然”{4},這種性格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也有所體現(xiàn)。民“仕閩海間二十余年,稱能官”,然而只是居于邵武路經(jīng)歷一職,與他的性格大概也有關系?!独镒觽鳌分杏涊d了他不愿意奉承桀驁自用的延平太守的故事,這樣的作風顯然不能在當時的官場很好地生存,當然這種性情襟抱也影響著揭氏詩風。
民是宋元易代的經(jīng)歷者,但是對于元政權并沒有流露出敵意,甚至他的《淮安王吳山歌》是稱頌元代主持滅宋事宜的將軍伯顏之作。詩人也與元代士大夫廣泛來往,推重揭民的程鉅夫是元代朝堂上的重臣,甚至在去世后被元代朝廷追封為楚國公。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與交際圈使得我們很難將詩人劃歸到南宋遺民一類的人當中去。
詩人遠游各地,足跡與眼光并不局限于江南地區(qū),而是來往于華夏各地,多次北上中原。在《中原道上次歐陽齊汲韻》中詩人寫道:“六合昔有隔,一觀恨無因。懷哉此盛區(qū),理者皆先民?!痹笠唤y(tǒng)的局面為詩人提供了遍覽祖國河山的機會,《里子傳》記載詩人“北游燕趙,東至遼,凡所經(jīng)行,必有吟詠”,豐富的游歷與秀麗的山河使得詩人寫下了眾多吟詠山河之作,然而在他現(xiàn)存的詩歌中只有六首是這一類的作品,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然而遠游北方給詩人帶來的影響,并不局限于詩歌內容,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中那種恢宏的氣魄不可能與這種經(jīng)歷沒有關系。詩人晚年的生活境況可能比較拮據(jù),然而行事不失品行,揭斯在《里子傳》中所寫“仕常困窮,而充充然若無不足者,君子哉”,大抵就是這個意思。
二、詩歌創(chuàng)作的體裁、主題與情感
民現(xiàn)存的詩作共有41首,其中40首由《元詩選》二集據(jù)《元風雅》等選錄,題為《里子集》,另有一首《知州郭侯其父壽詩》見于《編類運使復齊郭公敏行錄》,今已全部被楊鐮主編《全元詩》收錄。民現(xiàn)存的詩歌三言、五言、七言,乃至騷體詩諸體兼?zhèn)?,以七言最多。四十二首詩歌中有雜言1首,騷體詩3首,三言6首,五言9首,七言22首,這其中有樂府歌行10首。
其詩歌從主題上可以分為以下的幾類:
第一,游歷詩。主要寫詩人游覽的景觀,抒發(fā)詩人由景色而產生的多樣的思想感情,共有12首。這類詩歌中多有氣魄宏大、意境雄渾之句。這其中有主要抒發(fā)世事變遷的感慨之作,如《永固廟》:
鑿鑿龍虎死,集靈壯高居。其陽播江濤,其陰蓄澄湖。
井固不可改,邑亦何嘗殊。但感歲月遷,流入楣間書。
重來二十年,舊碧眼欲枯。神在不可褻,下山仍踟躕。
昔日的時光變遷都只流入書中,再也不能見到往日的場景,詩人在末尾并未直接抒發(fā)自己內心的情感,而是借寫“踟躕”的動作將詩人撫今追昔,感慨往事的思想情感表達了出來。
也有詩歌表達內心對于隱居西山,漁樵為生的渴望。如《方鼓二山下》:
方壺地上日月轉,鼓天半風濤鳴。樓船海市倏忽集,金客鮫人無數(shù)行。紫氣暮濃千嶂合,黃云霜熟萬疇平。何能買屋西山下,白稻銀魚了此生。
面對繁華的景象,詩人并不愿意留戀,而是向往著自在平靜的生活,遠離富貴之鄉(xiāng)。
還有一些作品表現(xiàn)詩人對于所見情景道理的闡發(fā),帶有宋詩追求理趣的痕跡,比如“萬物自有弊,至理難窮言”(《南山泉》),“禍亂有本原,臣子出忠愛”(《登鳳凰臺》)。
第二,反映現(xiàn)實的作品。民現(xiàn)存的詩歌中有《泰山發(fā)秋澇》等4首作品對現(xiàn)實有強烈的反映,并且對于百姓的不幸遭遇給予同情與不滿,抒發(fā)了對現(xiàn)狀的擔憂與不平,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明顯是受到宋代的影響。比如《西風長養(yǎng)》一詩中詩人寫道:“河北饑未,燕中久無雨。傳言山東地,亦有流冗故?!薄瓣贇q江浙間,眼見吁可。長愿四序平,秋香熟禾黍。”河北、山東,甚至是素稱魚米之鄉(xiāng)的江浙,都面臨著嚴峻的災荒。詩人對于當時災情的緊張,對于災民的同情,內心的痛苦擔憂,溢于言表。詩人還有一首《繡婦行》反映元代繡婦的命運:endprint
回文未動機心忙,幼時學刺雙鴛鴦。漸摹小景作蘆雁,稍引初智成麇獐。幾回停線望長晷,年深勾撥入教坊。宮羅裁就繡御用,伴伍推讓尊前行。一絲欲理三滌手,龍鳳密湊云分光。臂垂枯木掛猿,眼注寒水明鶴。蜩蟬殼未脫,櫛櫛蠶腹絲為僵。晴天日杲等馀事,清夜膏繼爭豪芒。鳴機裂下繃忽解,摑摑一弗聲聞廊。千秋萬歲奉圣王,若比倚市真誰強。
詩歌表現(xiàn)了繡婦艱辛的生活,與統(tǒng)治者奢侈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xiàn)了底層人民生活的痛苦,與社會不公平的狀況,思想上積極進步。這首詩不像詩人那些雄渾激昂的詩歌,顯得委婉含蓄,但在結尾處不乏諷諫之意。大抵也只有在文禁松弛的元代才能夠流傳與保留下來。
第三,題畫詩。宋元文人畫勃興,題畫詩是元代詩歌的特色之一。揭氏題畫詩在詩人存詩中有5首。其中有的詩作能夠抒發(fā)出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借他人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如其《題秋江晚渡圖》:
柰榆株櫟楓樗村,古臺半隱溪林根。短橋細路入幽徑,斷無人屋誰鄉(xiāng)。遠山微云出木杪,白沙丹葉隨洲痕。岸莎時方蘸凈潦,天霜氣欲浮黃昏。一舟橫沖破秋色,中有坐止知奚云。應言去早失歸晚,夕陽下擲潛無曛。巾衣各振離舸散,到家定未關柴門。吳越小景重摸索,江湘雅致費討論。豈無片壑可與共,漁樵逸樂同雞豚。彼翁欣還倚杖屨,誰能無酒妻兒溫。我生只為書儋誤,披卷坐對真消魂。黃金塢不若此,浣花書屋翻能存。還君圖卷百感嘆,武陵溪上難尋源。不能忘者舊山麓,春日起處思聞猿。
詩人在活靈活現(xiàn)地描摹畫作之余,抒發(fā)了對詩書的忘我之愛,對于桃花源式理想世界的渴望,暗含了對世俗的不滿,以及自身對隱居生活的向往。由畫作而發(fā),又不局限于畫作,真實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讀來真摯而又感人。
第四,記功稱頌以及賀壽之詩,共有13首。這其中有《淮安王吳山歌》六章,《河南王孫南谷平章詩》三章,《柳林詞》4首,以及《知州郭侯其父壽詩》1首。從題材上看沒有什么特別值得稱贊的地方,可是民在創(chuàng)作這類詩歌時,并沒有將作品寫成阿諛諂媚之作,依然體現(xiàn)出了不羈的風格,并且暗含著治世安民的勸諫與微言大義。比如《淮安王吳山歌》,詩人稱頌的并不是淮安王伯顏的赫赫戰(zhàn)功,而是他在平定南宋時保境安民的舉措,伯顏“泯殺機,遂仁好”,他的意志使得“仁者師,無威聲”,“國既遜,無胥殘”,詩人希望“王有靈,福四方”。即使是賀壽詩也在結尾加上“州家美政報翁知,勝于放鴿獻生鹿”這樣的句子??梢娫娙嗽谶@些詩作中并不是一味地稱頌,而是包含著一種豪放與灑脫,同時也寄予了詩人海清河晏的理想。
三、詩歌風格與藝術特色
清代顧嗣立評價揭民的風格“豪蕩激昂”{5},從詩歌風貌上來看,確實如此。詩人的作品往往能體現(xiàn)出一種慷慨激越之氣,如“半夜馳臨關,氣奪戎王國”(《瘠馬圖》),“我今有淚,不到黃泉。興勝之歌,悲不可言”(《興勝寺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表達出詩人內心的不平,如“百感畫者意,要見駿骨稀。但看古英賢,工寒??囵嚒保ā恶ゑR圖》)。詩人有時采用雄奇的意象,加以獨特的想象,如“鴻雁無寧宅,蛟蜃有深窟”(《泰山發(fā)秋澇》),“山為鉤曲藏神宮,拂天云旗揚靈風”(《澤民分靈祠神歌》);有時則在外表平淡的句子中掩藏著憂郁深沉的情感,如“舊拙不可悔,新巧吾無能”(《歷溪書事五首(其五)》),“夜深倚長庚,江月為誰對”(《登鳳凰臺》)。
詩人往往多用典故借以抒發(fā)內心激昂的情感,如“穆公以人從穴中,田橫有士穿冢間。雖能就義死傷勇,空令后世悲潺”(《興勝寺歌》)。穆公、田橫的故事寄寓著詩人內心壯志未酬,思遇明主而不得的悲情。“丈夫邂逅志萬里,滄浪水清宜濯纓”(《送人上京》),則借用《漁父》中屈原的形象表明了自己耿介孤高、狂狷不群的品質,以及不為世俗所容的憤懣。
詩人奇特的想象為詩歌增添了很多浪漫主義的色彩,比如“樓船海市倏忽集,金客鮫人無數(shù)行”(《方鼓二山下》),將神話中的“鮫人”寫入了海市的場景之中,既表現(xiàn)出了市場的繁華,又富有奇幻的色彩?!般~白雉血在中,淋漓酒肴薦和雍。引接我士俱登庸,上天翩翩策飛龍?!保ā稘擅穹朱`祠樂歌》),詩人在詩歌中將想象之中的神靈接引祭祀之人進入仙境與祭祀的場景一虛一實交織結合在一起,具有強大的浪漫主義的感染力。
詩人的一些詩作學習模仿樂府民歌,如《興勝寺歌》,以三三的句式開頭,是漢樂府中流行的方式,《澤民分靈祠樂歌》則本身就是一首祭祀的樂歌。
四、元代大一統(tǒng)環(huán)境對于詩人創(chuàng)作的影響
在揭民的一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詩人所受到的宋詩的影響,比如追求理趣的《南山泉》等作品,還有的詩歌,吟詠身邊的事物,內容略顯狹隘如《送落齒行》等,也不脫宋末格調。不過,作為一位雖然生活在宋末元初,人生的大部分時間卻在元政權之下度過(南宋滅亡之時大約只有18歲)并且在北方擁有廣泛交游的詩人,他的詩歌明顯更多受到了元代大一統(tǒng)環(huán)境的影響,展現(xiàn)出元詩的風貌。
查洪德先生認為,元人之所謂“大一統(tǒng)”,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夸耀“混一海宇之盛”,二是中原文化元被四夷,是文化之“大一統(tǒng)”{6}。就詩人而言,元代大一統(tǒng)對于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元代疆域的遼闊使得大量北方的自然景觀得以進入詩人的詩歌之中,詩人《興勝寺歌》中的興勝寺即是在北方;二是跳出了南方文風的局限,沾染了北方文風的雄奇之氣,進而形成了詩人的詩歌風貌;三是元代開明的風氣使得詩人煥發(fā)出了自由的精神,一些奇特的想象、激越不平的情感,得以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中充分地流露出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揭民是第一批進入元代政權成長出來的江西乃至南方詩人,江西是南宋的文學與文化中心,而詩人的創(chuàng)作則體現(xiàn)出元人的風貌,可以說詩人在元初詩壇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詩人揭民創(chuàng)作的很多詩歌,我們今天應該已經(jīng)無法看到,否則以其每到一處即有吟詠的習慣與縱橫南北四方的游歷,何以只留下少許詩歌。然而在其現(xiàn)存的42首詩歌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詩人創(chuàng)作的大體風格與藝術特色。詩人身處宋元易代之際,他的身上兼有南宋與元代詩歌的某些特質,曾經(jīng)在詩壇上展露過自己的鋒芒,并為大方之家所推重。
{1}{5} 顧嗣立:《元詩選二集》,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25頁,第425頁。
{2} 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751頁。
{3} 永、紀昀等:《(景?。┪臏Y閣四庫全書》,臺灣商務印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版,第29頁。
{4} 何喬遠:《閩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1頁。
{6} 查洪德:《元代詩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6頁。
參考文獻:
[1] 楊鐮主編.全元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 蔣易輯.皇元風雅[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