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麗燕+徐芃
摘 要 采用故事法范式,設置不同的社會贊許性情境,探討社會贊許和后果嚴重程度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研究表明,在低社會贊許情境中,個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反事實思維,而高社會贊許情境和無社會贊許情境中,個體表現(xiàn)出較少的反事實思維,且社會贊許傾向低的個體比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表現(xiàn)出更多的反事實思維;在后悔的判斷中,個體更傾向于將后果嚴重的情境判斷為比后果一般的情境更后悔。
關鍵詞 反事實思維 社會贊許 后果嚴重程度
中圖分類號:B8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74
Abstract Using the story method paradigm, different social desirability scenarios are set up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pproval and the severity of the consequences on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search shows that, in low social approval situations, individuals showe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more, and the high social desirability context and non social desirability situations, individuals showed les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and social desirability tendency of individuals with a low high tendency to show mor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han social desirability; in regret the judge, individuals tend to b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situational judgment tha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more regret.
Keyword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social approval; consequence severity
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對過去經(jīng)歷過的事件進行判斷和決策后的一種心理過程,是人對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進行否定,然后假設出其他并未發(fā)生的可能性事件的一種思維活動。①反事實思維作為人類獨特的心理活動,與事件的后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Landman等人發(fā)現(xiàn)負面結果比正面結果能引發(fā)更多的反事實思維,②③而且,越嚴重的負面后果引起的后悔強度也會越大。Humphrey提出了反饋條件下的后悔理論,該理論認為個體在對結果進行反饋時,隨著結果強度不同,所產(chǎn)生的后悔強度也不同。④
在對關于社會道德判斷等內容的量表作答時,被試往往會有夸大個人的積極面而縮小或者否定個人消極特征的傾向,而做出極端或者符合社會文化要求的回答,這就是社會贊許性反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社會贊許性是一種人格特質,并通過使用社會贊許性量表的得分來區(qū)分不同社會贊許傾向的個體,以此作為一種人格變量對各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研究。⑤⑥
反事實思維是一種對過去事件加以否定的假設性的思維活動,廣泛存在于人的生活中,而社會贊許性作為一種人格變量引入心理學研究已久,許多的研究表明社會贊許傾向高的人容易受外界評價的影響從而更易作出符合社會準則的行為,出現(xiàn)更多的社會贊許性反應,而社會贊許傾向低的人則對社會評價不敏感,較少受到社會贊許事件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引入社會贊許性這一人格變量,考察社會贊許和后果嚴重程度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
1 方法
1.1 被試
選取18~25歲被試198人,剔除無效數(shù)據(jù)后為183人,其中男生71人,女生112人。
1.2 研究材料
1.2.1 馬洛—克羅恩社會期望量表
MCSD量表共有33題,描述的是社會贊許但不常發(fā)生的或者不被社會贊許但經(jīng)常發(fā)生的想法或行為。該量表要求被試做“是”或“否”的回答,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社會贊許需要越高。
1.2.2 反事實思維情境故事
根據(jù)Kahneman和Tversky研究中的經(jīng)典股票和車禍故事進行改編,改編成9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兩種不同的情況,分別對應自變量的不同水平。材料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無社會贊許情境和不同后果的故事,第二部分為后果相同但社會贊許性不同的故事,要求被試先作高、低社會贊許情境中的后悔程度判斷,再對比兩個不同后果的故事進行后悔程度的比較。
1.3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2(社會贊許傾向:傾向高/傾向低)€?(社會贊許性情境:高社會贊許情境/低社會贊許情境/無社會贊許情境)€?(后果嚴重程度:嚴重/一般)的混合實驗設計。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jù)被試社會贊許量表得分的高低,選取總分的前27%和后27%被試的數(shù)據(jù)作為本實驗的最終數(shù)據(jù)。將前27%得分低的被試歸為社會贊許傾向低組(男生20人,女生30人),后27%得分高的被試歸為社會贊許傾向高組(男生18人,女生33人)。將被試分組后,再進行實驗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與分析。
2.1 社會贊許傾向、社會贊許性情境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分析(見表1)
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表明社會贊許傾向的主效應顯著,F(xiàn)(1,99)=4.01,p<0.05,社會贊許傾向低組產(chǎn)生更多的反事實思維;社會贊許性情境的主效應極其顯著,F(xiàn)(2,198)=72.51,p<0.001,低社會贊許性情境的被試產(chǎn)生更多的反事實思維,無社會贊許性情境的次之,高社會贊許性情境的被試的后悔程度最低。社會贊許傾向和社會贊許性情境的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198)=4.40,p<0.05。進一步簡單效應分析發(fā)現(xiàn):在高社會贊許性情境下,社會贊許傾向低組反事實思維強度顯著高于社會贊許傾向高組,F(xiàn)(1,99)=8.13,p<0.05;在低社會贊許性情境下,社會贊許傾向低組和社會贊許傾向高組的反事實思維差異不顯著,F(xiàn)(1,99)=0.22,p>0.05;在無社會贊許性情境下,社會贊許傾向低組反事實思維強度顯著高于社會贊許傾向高組,F(xiàn)(1,99)=4.19,p<0.05。endprint
2.2 社會贊許傾向、后果嚴重程度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分析(見表2)
對社會贊許傾向高組和社會贊許傾向低組的后悔判斷進行卡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贊許傾向個體的后悔判斷差異不顯著,2=0.11,p>0.05。對不同后果嚴重程度進行組內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在不同后果嚴重程度的情境中,被試的后悔判斷差異極其顯著,2=25.92,p<0.001,86.46%的被試認為后果嚴重情境中的故事主人公比后果一般情境中的主人公更加后悔,而13.53%的被試認為后果一般情境中的故事主角比后果嚴重情境中的主角更加后悔。
3 討論
3.1 社會贊許性傾向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
已有研究表明,人格的一些維度能夠影響反事實思維,也有許多研究表明社會贊許性對人的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例如人的親社會行為、⑦自戀與自尊⑧等,因此本研究假設社會贊許性作為一種人格變量能夠影響反事實思維。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反事實思維受到不同社會贊許傾向特質的被試的影響,不同的社會贊許傾向的個體對反事實思維問卷的反應不同,證明了本研究的假設。
目標—指向說認為特定的情境或情緒會通過影響個體的認知來對反事實思維產(chǎn)生影響。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情境因素對反事實思維的作用非常顯著,個體在3個不同的情境中,產(chǎn)生了對事件不同的思考,從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反事實思維,該結果驗證了目標—指向說的觀點。
Marlow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贊許傾向高的個體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影響,行為更多的依從外界的評價而非自我的看法,而社會贊許傾向低的個體對社會評價不敏感,較少受到外界信息的影響。⑨因此,在設置了社會贊許性情境后,不同社會贊許傾向的個體在不同的社會贊許性情境中反事實思維的強度不同。在高社會贊許性情境下,故事主人公的行為被賦予了社會評價高、社會贊揚的意義,社會贊許傾向高的人由于容易受到社會評價的影響而對自己的反應進行調整,情境中主人公的行為是社會所贊揚的,被試因此獲得了“社會贊揚”,滿足了其社會贊許的需要,降低了被試的反事實思維強度;社會贊許傾向低的個體不易受到社會評價的影響,因此對反事實思維問卷的反應符合被試個人的獨立想法,反事實思維的強度就相對較高。在低社會贊許性情境中,故事主人公的行為不受社會贊揚,且故事都為負面結果,所以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被試在低社會贊許情境中反事實思維的強度就高于其他情境反事實思維的強度。在無社會贊許性情境下,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被試為了避免負性情緒的產(chǎn)生,對反事實思維進行調整,降低了反事實思維的強度,而社會贊許傾向低的被試缺乏調整的動機,因而反事實思維的得分高于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被試。
3.2 后果嚴重程度對反事實思維的影響
本研究在控制了理由的情況下,通過不同后果強度的對比,讓被試判斷故事主人公在哪個情況下更加后悔,結果發(fā)現(xiàn)更多的被試認為后果嚴重的故事情境比后果一般的故事情境中的主人公更加后悔,驗證了已有的研究結果。
本研究對社會贊許性傾向低的被試與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被試的后悔判斷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贊許傾向被試的后悔判斷差異不顯著。產(chǎn)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是在進行后悔判斷時,實驗材料對社會贊許性情境進行了控制,消除了社會贊許性情境對被試的影響,只要求被試作結果的判斷。社會贊許傾向高的被試缺乏“裝好”的贊許動機,沒有受到社會贊許性情境的影響,根據(jù)自己的想法進行真實反應,因而兩組被試的后悔判斷差異不顯著。
注釋
① Roese, N. J.,Olson, J. M..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The intersection of affect and function[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97:1-59.
② Landman J..Regret and elation following action and inaction: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outcom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7.13:524-536.
③ Sanna L. J., & Turley, K. J..Antecedents to spontaneous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Effects of expectancy violation and outcome valence[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909-919.
④ Humphrey S J..Feedback-conditional regret theory and testing regret-aversion in risky choice[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4.25:839-857.
⑤ Paulhus, D .L..(2002).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 The Evolution of a Construct. In H. I. Braun, D. N. Jackson, D. E. Wiley(Eds.), The role of constructs in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pp. 49-69).Mahwah N J: Erlbaumo.
⑥ Smith, D.B.,Ellingson, J. E..Substance versus Style:A New Look at Social Desirability in Motivating Contex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87(2):211-219.
⑦ 嚴順琴,張寧.自戀與自尊:社會贊許性的中介作用[J].應用心理學,2009.15(1):56-61.
⑧ 白利剛,章志光.初中生利他取向、社會贊許性與親社會行為關系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6.4:8-13.
⑨ 劉文,邊玉芳,陳玲麗,馬文超.馬洛-克羅恩社會贊許性量表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項目功能差異檢驗[J].心理科學,2010.33(6):1473-14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