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年代劇是與現(xiàn)代劇、古裝劇呈“三足鼎立”之勢的一類電視劇,主要是指反映清末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故事的電視劇。改革開放40年間誕生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年代劇,這其中名人、名著、名事的作品最為耀眼。
名人 同仁堂掌門人、晉商代表人都成為年代劇的寵兒
中國的歷史上名人不少,根據(jù)名人事跡改編而成的年代劇也不勝枚舉。其中,最成功的一部要算是拍攝于2000年的《大宅門》。它不僅摘得當年“收視王”的桂冠,還在隨后十余年成為“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洞笳T》中百草廳的原型就是大清末年的同仁堂,該劇的導演和編劇郭寶昌在同仁堂這個大宅門里生活了整整26年。
另一部成功的以名人為主題的年代劇是2006年播出的《喬家大院》,該劇以山西祁縣喬家第三代代表人物喬致庸的經歷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喬致庸掌家期間也是喬家的經商事業(yè)最為繁盛的時期。清末,喬家在全國各地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等200多處,流動資金達千萬兩之多,再加上土地、房屋等不動產,資金有數(shù)千萬兩。該劇導演胡玫曾表明,她拍這部電視劇不僅僅是為了講述一代晉商喬致庸的發(fā)展史,她還要讓人們明白晉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而儒商精神根本在于“誠信”二字。名著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chuàng)作并不輕松
名著 改編成影視劇具有著先天優(yōu)勢,它不僅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上也可見一斑。由此很多影視從業(yè)者笑稱這類電視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這話也不無道理。這其中最成功的三部要算是分別拍攝于1990年的《圍城》、2009年的《茶館》、2016年的《白鹿原》。
即便用現(xiàn)代人眼光來審視,拍攝于將近30年前的《圍城》也一點都不過時。錢鐘書夫人楊絳在片頭上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边@也成了該劇留給觀眾最深的烙印。
電視劇《茶館》改編自老舍先生的同名話劇,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拍攝,何群導演,陳寶國領銜主演。該劇講述了一個老北京城的茶館老板王利發(fā),在解放前數(shù)十年的大背景下的掙扎與妥協(xié),并從中折射出了老北京幾十年生活的盛衰變遷。無論劇中人物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還是北京人幽默、好面子、喜歡正話反說的性格特征,都令人印象深刻。
長篇小說《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歷時六年完成的作品,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同為陜西人的張嘉譯在上學時就看過這部小說,從此在心中埋下了種子。經過數(shù)十年的積累,2016年他終于領銜完成了這部電視劇。據(jù)說所有主創(chuàng)都花費了很大心力:為了再現(xiàn)陜西關中農村生活,所有主演提前進駐陜西農村與村民同吃同住;所有演員都要體驗農家生活,把自己曬黑;劇中“吃面”場景巨多,全劇大概做了五千到六干碗面。種瓜得瓜,《白鹿原》最終大獲成功,一舉搞得飛天獎。
名事 歷史真實事件貴在如何還原
還有一類經典的年代劇是根據(jù)中國歷史上的大事件改編而成的。比如《闖關東》是根據(jù)山東人背井離鄉(xiāng)闖關東事件改編,《最后一張簽證》是根據(jù)中國駐奧地利外交官何鳳山無私幫助猶太人逃亡的真實故事改編,《中國1945之重慶風云》則講述的是1945年重慶談判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這類劇雖然都是有史可查,在創(chuàng)作上比較不容易跑偏。但往往因為要還原真實歷史現(xiàn)場,拍攝難度巨大?!蛾J關東》攝制組輾轉黑龍江黑河、雪鄉(xiāng)、海林、葦河、哈爾濱,山東朱家峪、柳埠、周村、膠南,上海松江,無錫等地,轉場達16次之多,全體工作人員在克服了周期短、行程長、天氣寒冷、人員安全保障等等難以想象的困難,圓滿完成拍攝任務。
《最后一張簽證》講的是在二戰(zhàn)時期的大時代背景下,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無私幫助了4800名猶太人逃亡的真實故事。為了真實還原當年的場景,該劇全部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拍攝,拍攝足跡遍布整個布椅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