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全
【摘要】2017年11月2日,第27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揭曉,來自全國報社、通訊社、電臺、電視臺和新聞網站的287件作品獲中國新聞獎,其中特別獎4件,一等獎50件(含10個新聞名專欄),二等獎90件,三等獎143件。
筆者從獲獎作品中挑選出消息、通訊、評論各1篇進行賞析,以期幫助新聞從業(yè)人員豐富新聞寫作理論知識,激勵新聞從業(yè)人員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把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精品奉獻給偉大的時代和偉大的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輿論支撐和良好的輿論氛圍。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新聞作品
用平凡的視角刻畫出的偉大英雄
——評文字消息一等獎《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yè)鋪路》一文
在第27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刊登在《解放軍報》2016年8月1日要聞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為航母事業(yè)鋪路》一文,榮獲文字消息一等獎。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視角,刻畫了海軍殲—15艦載機飛行員張超烈士,用生命為航母事業(yè)鋪路的英雄壯舉。從新聞采寫上來看,它有以下兩個特色值得點贊。
一、妙用引語,價值倍增
記者是社會忠實的觀察者和記錄者,如果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發(fā)表個人觀點,就等于奪走了別人說話的權利。記者的權利是一種公權。公權不能變成私權,記者不應利用自己手中的筆,表達記者個人的觀點。記者在新聞報道中如果沒有引語,就不能稱之為記者。引號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報道中帶有引號的句子,最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記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東西放在引號中。法國作家蒙田說:“我引用別人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币Z還能使報道具有現(xiàn)場感。大量的新聞采寫實踐表明,在報道中巧用引語,可使新聞的價值得到倍增。這篇獲獎消息在使用引語上是很成功的。如文中寫道:
“他是我選來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個天生的優(yōu)秀飛行員?!焙\娔撑炤d航空兵部隊部隊長戴明盟動情地說。
著艦指揮官王亮說:“他最后一個飛行架次表現(xiàn)依舊出色,面對特情,他的處置冷靜而準確?!?/p>
為國擔當,他到艦載航空兵部隊報到時與妻子張亞約定:“未來一年別來探親,等我駕戰(zhàn)機從航母上凱旋,再與你相聚!”
還有文中在結尾處寫的英雄的妻子、女兒、父親說的話。全文907個字,引語就占了240個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文中的引語使報道真實、客觀、可信,從而使報道更加具有可讀性和感染力。
二、細節(jié)說話,催人淚下
著名作家孫犁在《澹定集·與友人論傳記》中說:“古代史家,寫一個人物,并不只記述他的成敗,還記述他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一部作品或一個人物塑造的成敗。文學作品如此,新聞作品也是同樣的道理。曾獲得過兩次普利策新聞獎的美聯(lián)社特派記者莫林說過,“一篇理想的新聞報道應該把讀者帶到現(xiàn)場,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聞到當時所發(fā)生的一切。要做到這一點,你就得收集有關細節(jié),如面部表情、音調、姿勢等”[1]。細節(jié),常被稱作“新聞的細胞”“通訊的血肉”。細節(jié),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實、最具特色的精華部分,是新聞的活力所在。形象、真實、可信地表現(xiàn)人物,就是要讓細節(jié)說話。
一滴水可見太陽,一個細節(jié)可見人生。這篇消息在運用細節(jié)上是很成功的。它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既聚焦時代近景,寫出了英雄的音容笑貌,又放大時代景深,寫出了英雄用生命為航母事業(yè)鋪路的悲愴。如文中寫的:
4.4秒,生死一瞬,他毅然選擇“推桿”挽救飛機,放棄了第一時間跳傘。
籃球場上,滿場飛奔、笑聲爽朗的是他;飯桌上,講笑話逗大家樂的是他;訓練中,面對風險笑容依舊的是他。最后一次飛行,他還是微笑著登上戰(zhàn)機……
消息結尾更是抓住英雄骨灰回家的諸多現(xiàn)場細節(jié),如文中寫的:妻子張亞喃喃道:“超,醒一醒,你給我買的新裙子,我還沒穿給你看呢?!迸畠旱目蘼?,讓送行的人們淚流滿面,卻沒能喚醒“睡著了的爸爸”??赐觑w行事故視頻,老父親抹抹眼淚:“崽,你盡力了,跟爸回家吧。”這樣的細節(jié),讀起來催人淚下,那個以“國為重、己為輕”的英雄形象使人心靈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洗禮,并久久留駐心間。
在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社會效果”一欄寫道:消息推出后,便以其獨家細節(jié)、獨特視角、獨具一格的表達方式,受到了讀者和媒體同行的廣泛好評。瀏覽各媒體平臺的網友評論,很多跟帖進行點贊,其中一名網友點贊道:“這篇消息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英雄原來離我如此之近,如此伸手可觸。曾經的張超,平凡如我。他的成長,讓我感到,有一天,我也能完成屬于我的英雄壯舉?!笨梢?,消息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它的獲獎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
立時代潮頭,發(fā)思想先聲
——評評論特別獎《以信仰之光照亮奮斗之路》一文
在第27屆中國新聞獎的評選中,刊登在《人民日報》2016年6月29日要聞版上的《以信仰之光照亮奮斗之路》(以下簡稱《信仰》)一文,榮獲文字評論特別獎。這是一篇署名“任仲平”的評論文章。評論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和“道義”兩個制高點來撰寫,將我們黨波瀾壯闊的95年歷史,放到改變中國百年命運的光輝歷程中考量,證明馬克思主義信仰“讓一個政黨的成長與一個國家的重生融為一體,在動蕩的百年歷史中寫下不朽的傳奇”。評論既有歷史縱深,也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既寫出了理論的深度,也談了成績和問題,是理性與感性巧妙結合的成功范例。評論立時代潮頭,發(fā)思想先聲,其主題思想無疑是重大的,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它獲得特別獎是情理之中的事。從寫作上進行分析,它還有如下三個特色值得稱贊。
一、團隊集體智慧結晶的碩果
新聞傳播進入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社會生活進入物聯(lián)網時代,媒體競爭異常激烈,新聞報道的競爭已不再是單打獨斗的比拼,而是媒體整體水平的較量。能不能捕捉到獨到的題材,從什么角度采寫,如何提煉出鮮明的主題,論述是否深刻,語言能否具有感染力,最終能不能采寫出新聞精品,等等,都需要運用團隊的智慧和力量。《信仰》一文的成功,再一次證明,團隊集體智慧在新聞精品寫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介紹,《信仰》一文的署名作者是“任仲平”,這個筆名下參與寫作的作者有盧新寧、楊鍵、張鐵、范正偉、曹鵬程、白龍、周人杰、李拯、李斌、陳凌10人。團結就是力量,眾人拾柴火焰高。在眾多行家里手的筆下,誕生了這篇精品新聞。endprint
二、理性與現(xiàn)實的巧妙結合
文章在論述信仰之光如何照亮奮斗之路時,用滿腔的正氣,大量密集的短句、工整的對句和飽含激蕩的情感,將理性與現(xiàn)實巧妙結合。如文中寫的:
上海興業(yè)路的一棟小樓,迎來更多朝圣者?!锩男腔穑紵鲆黄瑣湫碌奶斓?。……紀念館展覽結束處懸掛著的題詞——“作始也簡,將畢也鉅”。
陜西延安楊家?guī)X的中央大禮堂,有人展開黨旗,重溫入黨誓詞?!瓡鰤Ρ诘钠熳?,寫著八個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北京,天安門廣場花團錦簇,大街小巷飄揚的黨旗上,鐮刀錘頭格外醒目。從苦難中來,朝復興而去,一個古老的民族向著百年夢想邁進。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勿忘人民,甘作奉獻”。
在回顧歷史時,文中引用了方志敏、華羅庚、朱光亞、鄧稼先、葉篤正及外國友人的名句,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正像文中高度概括論述的:
95年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匯聚于信仰的旗幟之下。在他們身上,有著這個群體的心靈密碼,有著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他們秉承,“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他們相信,“只有在斗爭中無所畏懼,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
為人類解放而奮斗的理想,更與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相通。這個從遙遠西方引來的火種,一經播撒便在中國大地形成燎原之勢。
《信仰》一文在論述過程中,運用精選的事例和數(shù)據(jù)來說話,讓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如文中寫的:
從人均國民收入僅27美元,到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新中國成立之初4000多萬人流離失所,到讓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對全球減貧貢獻率逾70%;從一窮二白到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國;從鐵釘、火柴都造不出來,到“兩彈一星”橫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龍”入?!肮伯a黨并不曾使用什么魔術,他們只不過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變”,并用他們的意志喚起了難以想象的力量。
從只有50多人的小黨發(fā)展成擁有8700多萬黨員、世界最大的執(zhí)政黨,從積貧積弱的落后國家邁向社會主義強國,正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催生了一種新的社會實踐、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一條新的發(fā)展道路,讓一個政黨的成長與一個國家的重生融為一體,在動蕩的百年歷史中寫下不朽的傳奇。
《信仰》一文在論述中,還寫了許多有著現(xiàn)實針對性的內容:針對少數(shù)黨員干部信仰動搖,提出要保持一顆“赤子之心”;針對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提出從共產黨人的信仰中得到凈化、獲得方向、汲取力量。如文中寫道:
一些人視馬克思主義為霧里看花,以共產主義為空中樓閣,丟棄了理想與方向,忘記了信念和擔當。一些人崇尚“實用主義”,熱衷“及時行樂”,把權力變成謀私的工具,把私欲看作人生的目標。一些人對群眾感情淡漠,習慣高高在上,淡忘了魚水關系,割裂了血肉聯(lián)系。翻閱貪官懺悔錄,總能看到在權力、財富、美色的誘惑之下,信仰的城池如何失守、精神的旗幟如何變色。
正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以不斷線的思想教育反“四風”、改作風,嚴規(guī)矩、強紀律,打掉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無形的墻”;懲治腐敗不手軟,打虎拍蠅無禁區(qū),彰顯“共產黨與腐敗水火不容”的決心;修訂廉潔自律準則、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重要法規(guī),扎牢制度治黨的鐵籠子……全面從嚴治黨凝心聚力、扶正祛邪,不僅讓黨心一振,更試出了人心向背。
《信仰》全文,由于運用講故事的手法,從歷史講到今天,從現(xiàn)在講到未來,讀來親切、自然,沒有官腔、官調,沒有居高臨下的教訓口氣,沒有套話,不僅在理性上說服讀者,還能在情緒上感染讀者,在頭腦中、心靈中獲得雙重共鳴,最終起到傳播正能量、引領社會思想、激發(fā)大眾熱情、凝聚黨心民心的巨大作用。
三、傳播效果好
傳播效果好也是《信仰》一文的一大特色。這是作為新聞精品必須具備的品質之一。眾所周知,文章的優(yōu)劣,要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要讓受眾來評判,要讓傳播效果來說話。據(jù)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介紹,文章見報后,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和表揚。總書記認為《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寫得很好,可讀性強,很有說服力”。劉云山同志也批示表揚,認為任仲平文章“有分量有深度,引人深思、催人奮進”“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功底,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如果沒有對大量材料的搜集和消化,如果沒有嫻熟的文字駕馭能力,都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好文章”。
《信仰》一文讓讀者感受到強烈的震撼。資深媒體人贊賞該篇文章:“有歷史縱深,有全新視角,有真情實感,有飛揚文采,有寬廣視野?!本W友留言評論:“大氣磅礴直抵人心,既有理論深度,又有文字魅力,讀之肅然起敬,心潮澎湃?!薄缎叛觥芬晃?4小時內在微信平臺被轉載了1527次,近180家網站進行了轉載,其中《解放軍報》《法制日報》《浙江日報》《南方日報》等國內報刊轉載279篇次,可見報道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此外,《信仰》一文在語言的運用上,也是值得稱道的,如文中寫的“擺渡人”“領航者”“心靈密碼”“精神基因”等,都有濃厚的時代氣息,讀來親切、自然、賞心悅目,有一種美文的享受。
作為新聞精品,《信仰》全文6736個字,稍顯長了一些。在淺閱讀、易閱讀、快閱讀盛行的當下,長篇文章會影響它的傳播廣度。所以,盡管是精品,還是“短些,再短些”為好。
一篇思想新、溫度高、品質優(yōu)的新聞精品
——評文字通訊特別獎《弄潮兒向濤頭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一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對新聞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是檢驗新聞作品的重要指標。采寫“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永遠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榮獲第27屆文字通訊特別獎的《弄潮兒向濤頭立——習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系列活動紀實》(以下簡稱《紀實》)一文,正是這樣一篇新聞精品。從新聞采寫上來看,它有以下三個特色是值得肯定和贊賞的。endprint
一、主題重大,內涵深遠
誰擁有重大、深刻的新聞主題,敘述內容又簡潔鮮明,誰就會在同等條件下首先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就會在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新聞的“內涵深遠”,要求主題多角度、全方位地對新聞事件進行科學的分析,報道新聞事態(tài)。這篇通訊緊扣“習主席的G20杭州時間”,詳實記錄了習主席在杭州80多個小時里密集主持會議、發(fā)表演講、會晤外賓的精彩時刻,展現(xiàn)了習主席為峰會作出的貢獻,反映了國際社會對峰會的肯定和對習主席的好評。這樣的新聞主題無疑是重大的。
通訊以大國外交、峰會成果、領導人風采為邏輯線索,圍繞主題,遴選習主席峰會期間的精妙引語、細節(jié)、場景,穿插過去3年習主席出席重大外交活動時發(fā)表的精辟觀點,展現(xiàn)了習主席在國際舞臺倡導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這樣的新聞內涵是極其深遠的。
基于上述特色,通訊刊發(fā)后,被國內外媒體廣泛采用。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對該文是這樣介紹的:央視《新聞聯(lián)播》欄目口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等189家國內報紙在重要版面刊登,成為占據(jù)中央和地方媒體頭條的“鎮(zhèn)版之作”。新華網、人民網、網易、新浪、鳳凰網、中國網等200多家網站在顯要位置轉載,在手機端形成了“刷屏之效”的強大輿論場。可見,報道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二、語言生動,文采飛揚
語言之于記者,如兵刃之于武士,羽翼之于飛鳥。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和載體,是決定文章水準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筆者看來,記者是吃文字這碗飯的,理應具備駕馭語言的高超本領。同樣的事件,同樣的選材,甚至同樣的結構,要想寫出與眾不同、別出心裁的作品,就該選擇那些既耳目一新又恰如其分的詞語。新聞的“新”,不僅指事件新、成就新、經驗新,也應包括語言新。“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新鮮、活潑、生動、形象的語言,是一篇優(yōu)秀通訊必具有的品格?!都o實》一文中寫道:
初秋九月,錢江潮起。世界的目光聚焦“G20杭州時間”。
總攬風云、運籌經緯,中國主張世界回響,大國外交結下金秋碩果。
最憶是杭州。
月色如水、波光瀲滟。習近平主席邀請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貴賓們登上畫舫,泛舟西湖。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者們同船共渡,暢敘未來。
4日下午3時,錢塘江畔的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如揚帆待航的巨輪。習近平主席在這里迎接出席峰會的外方代表團團長,同他們一一握手,互致問候,集體合影留念。
風雨同舟、兼濟天下,中國主動作為踐諾守信,彰顯大國責任與擔當。
這是和衷共濟的大國擔當,是兼濟天下的世界情懷。
真金不怕火煉,患難更見真情?;锇榈囊饬x和價值,不僅在于順境中共襄盛舉,更在于逆境時攜手前行。
沉穩(wěn)睿智、真誠親和,中國領導人展現(xiàn)大國風范,贏得世界尊重。
“山站在那兒,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腳下,隨風飄蕩,好像請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動?!?/p>
4日晚,杭州西子賓館漪園宴會廳,燈光熠熠生輝,賓朋談笑晏晏。習近平主席致辭時,列舉了泰戈爾游覽西湖時寫下的詩句。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猶如錢江潮起,奔涌向前。
“弄潮兒向濤頭立?!敝袊?,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作者用抒情詩一般的語言,用影視藝術的敘述手法,將習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會上的所有活動,描寫得如歌如泣,文采飛揚,讓人讀起來大氣磅礴、朗朗上口、鏗鏘悅耳、興味盎然、回味無窮。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宣傳工作所要求的“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對新聞記者來說,創(chuàng)作一篇好的新聞作品,需要什么樣的“工匠精神”呢?那就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耐心專注、持之以恒、專業(yè)敬業(yè)。
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推薦表是這樣介紹此文的:它是新華社精心策劃、精心組織、獨家采寫的《習主席G20杭州時間》的深度報道。主創(chuàng)人員有秦杰、霍小光、李忠發(fā)、熊爭艷等人。文中運用數(shù)據(jù)15處;涉及人員21人;使用直接引語22處,間接引語3處;全文5525個字,101個自然段落??梢妶蟮赖慕Y構是多么復雜。沒有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采寫出如此思想新、溫度高、品質優(yōu)的新聞精品來的。它榮獲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特別獎順理成章、實至名歸。
參考文獻:
[1]查爾斯·A.格拉米奇.美國名記者談采訪工作經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1:64.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
編校:王志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