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花
【摘要】 目的 探索三維力學在治療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首次發(fā)生手外傷術后恢復期患者, 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 每組20例。A組予以傳統(tǒng)運動療法聯合一般動態(tài)支具治療, B組予以傳統(tǒng)運動療法聯合三維力學支具治療, C組予以三維力學治療方法聯合三維力學支具治療。對三組的臨床療效以及手功能評估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C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 高于
A組的60.00%和B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手指主、被動屈曲度增加值高于B組、A組, B組手指主、被動屈曲度增加值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三維力學治療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療效顯著, 有助于改善骨折愈合不良患者后期功能恢復, 適宜臨床應用推廣。
【關鍵詞】 三維力學;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關節(jié)僵硬改善程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2.007
Clinical 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s in the treatment of joint stiffness after hand trauma XUE Chun-hua. Dongguan Humen Hospital, Dongguan 5239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ree dimensional mechanics in the treatment of joint stiffness after hand traum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ostoperative recovery patients of first hand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received traditional sports therapy combined with general dynamic support, group B received traditional sports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support, and group C received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support.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ere made 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hand function assessment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Group C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0.00% than 60.00% in group A,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P>0.05). Group C had higher added value of finger active and passive flexion than group B and group A, and group B had higher added value of finger active and passive flexion than group C.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s provides remarkable efficacy in treating joint stiffness after hand trauma, and helps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bad fracture healing. It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Key words】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s; Joint stiffness after hand trauma; Joint stiffness improvement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 由于手部較其他部位暴露機會較多, 手部創(chuàng)傷最為常見。治療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的主要手段為運動療法以及支具牽拉, 上述兩種治療手段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中效果一般, 且支具牽拉由于無法避開兩關節(jié)面擠壓力能夠誘發(fā)關節(jié)炎[1]。因此, 臨床尋求一種優(yōu)良的治療關節(jié)僵硬措施尤為關鍵。本文就三維力學在治療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的理論及實踐應用策略進行觀察研究, 旨在為骨折愈合不良患者后期功能恢復欠佳的現狀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60例首次發(fā)生手外傷術后恢復期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分配法隨機分為A組、B組和C組, 各20例。A組男13例, 女7例;體力勞動15例, 腦力勞動5例;左側12例, 右側endprint
8例;年齡25~67歲, 平均年齡(43.15±8.53)歲。B組男14例, 女6例;體力勞動14例, 腦力勞動6例;左側11例, 右側9例;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41.92±9.53)歲。C組男13例, 女7例;體力勞動16例, 腦力勞動4例。左側13例, 右側7例。年齡27~68歲, 平均年齡(42.39±9.58) 歲。三組患者平均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參考《實用骨科學》[2], 入選患者首次發(fā)生手外傷術后恢復期(2~6個月), 受傷手指關節(jié)中至少一個關節(jié)主動活動度低于正常40%, 經X線檢查關節(jié)間隙正?;蛏元M窄。年齡18~60歲, 均為自愿參與實驗并能夠配合進行試驗, 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 3 排除標準 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關節(jié)強直、周圍神經損傷等其他神經肌肉疾病所導致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嚴重精神疾病, 嚴重感染, 嚴重心肺疾病, 病情不穩(wěn)定或不能配合檢查者;存在出血情緒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對本實驗應用藥物過敏的患者。
1. 4 治療方法 三組患者入院后進行全身檢查, 醫(yī)生掌握患者病史及內科疾病情況。A組患者予以傳統(tǒng)運動療法聯合一般動態(tài)支具, 傳統(tǒng)運動療包括關節(jié)松動技術(Ⅲ、Ⅳ級)、牽伸技術、肌力訓練, 一般動態(tài)支具包括屈曲及伸直型動態(tài)牽拉支具, 30 min/次, 6次/d。B組予以傳統(tǒng)運動療法聯合三維力學支具, 傳統(tǒng)運動療法同A組, 三維力學支具治療法, 30 min/次, 6次/d。C組予以三維力學治療方法聯合三維力學支具, 三維力學支具同B組, 三維力學治療為在用自制牽引器械將治療的兩關節(jié)面分離牽引(手指有側方畸形的, 加用側方牽引)的同時, 應用被動屈伸手法, 每個動作保持5~10 s后再放松, 10組/次。所有患者均予肌力訓練、中醫(yī)傳統(tǒng)康復、理療等其他綜合康復。三組患者共治療8周。
1. 5 觀察指標
1. 5. 1 手功能評估 三組在入院時、出院時分別進行手功能評估。手功能評估關節(jié)活動度采用指關節(jié)量角器測量手指掌指關節(jié)(MP)、近端指間關節(jié)(PIP)以及遠端指間關節(jié)(DIP)在內的關節(jié)主、被動活動度。
1. 5. 2 療效評定標準[3] 治療8周后根據患者關節(jié)僵硬改善程度和功能恢復情況進行療效評定, 痊愈為治療4周后患者關節(jié)僵硬明顯改善, 活動度同健指;顯效為患者關節(jié)僵硬改善, 活動度較健側差10%~20%;有效為患者關節(jié)僵硬部分改善, 活動度較健側差20%~30%;無效為關節(jié)僵硬無改善, 存在嚴重功能障礙。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C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高于A組的60.00%和B組的60.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B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三組患者手指功能比較 經治療后, C組手指主、被動屈曲度增加值高于B組、A組, B組手指主、被動屈曲度增加值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手部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據不完全統(tǒng)計, 急診創(chuàng)傷病例中手外傷占外傷發(fā)生總比例的15.0%~28.6%[4]。手外傷后由于因制動、腫脹等多種因素誘發(fā)關節(jié)僵硬影響患者中后期功能恢復。針對外傷導致的手指僵硬, 臨床常采取綜合系統(tǒng)的康復治療方法, 康復訓練是康復醫(yī)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通過訓練方法使患者患肢恢復正常的自理功能, 達到治療效果。傳統(tǒng)運動療法需要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手把手的重復性訓練, 訓練效率低且占用治療師大量時間, 無法專注于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5], 因此, 研究人員開發(fā)設計了一種自動化的康復訓練裝置, 以實現對患者手部的康復訓練并將治療師從繁重的康復訓練中解脫出來。三維力學治療依靠力學平衡療法理論指導, 讓兩關節(jié)面分離牽引, 壓力得到緩解, 使手指關節(jié)畸形回歸自然, 再配合被動屈伸手法, 從而完全治愈手指僵硬患者, 緊緊圍繞平衡松解肌腱, 避免因支具牽拉這一單方向力學策略帶來的弊端[6], 緩解神經壓迫進行診療, 取得較好效果。本研究顯示, 所有患者手部活動范圍均較之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僵硬的收治關節(jié)活動范圍均顯著增加, 患者總有效率較高。
綜上所述, 三維力學治療手外傷后關節(jié)僵硬療效顯著, 有助于改善骨折愈合不良患者后期功能恢復, 適宜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建東, 徐克仁, 孟祥祿, 等. 關節(jié)支具配合中醫(yī)綜合治療膝骨性關節(jié)炎對患者生活質量及療效的影響. 世界中醫(yī)藥, 2015, 10(a2):1496-1497.
[2] 賴雪媛, 陳娟. 手外傷康復期的護理. 醫(yī)藥前沿, 2017, 7(3): 254-255.
[3] 楊澔俠, 王駿, 俞君, 等. 手外傷術后手功能影響因素分析. 中華手外科雜志, 2016, 32(4):286-288.
[4] 姜輝, 董梅, 茼蓮萍. 威海地區(qū)急診手外傷流行病學調查及預防對策. 中醫(yī)正骨, 2008, 20(3):18.
[5] 康哲峰. 康復治療師與康復訓練患者的溝通. 醫(yī)學信息:醫(yī)藥版, 2010, 23(1):13-14.
[6] 劉洋, 李明. 支具治療特發(fā)性脊柱側凸:生物力學的實踐與論證.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04, 8(32):7246-7247.
[收稿日期:2017-1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