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圻 (中國傳媒大學 100024)
薯片被作為展品構成了一場展覽,它們被擺在貨架上,正如超市中的快速消費品。“薯片”實際上是美國歌手、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首次在中國出版的中文版詩集,它被包裝進薯片袋中。這一“薯片”系列共7本,收錄了鮑勃·迪倫不同時期的詩歌作品。新奇過后讓人產生疑問:為什么詩集要放進薯片包裝里?為什么這樣設計?包裝讓我們產生了物質的想象,按習慣我們預設了內在的物質;而撕開后看到詩集,又會產生一種驚喜和錯位的感受。這一切的體驗都指向了本文的命題:設計的物質性。同時也引出眾多相關的概念:物質、非物質、材料、形式、內容、功能等及其思考。那么,設計的“物質性”究竟是什么?
設計需要經歷創(chuàng)造和使用兩個過程。要實現(xiàn)一件設計品的創(chuàng)造,設計者需要考慮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物質材料的選??;二是思想觀念的加工。物質材料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同材料有其獨特的質感和對應的功用;而思想觀念的作用則更為隱蔽,它通過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被注入到物質材料之中,以傳達設計理念,實現(xiàn)設計目標。在從原材料到設計成品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設計者首先需要找到物質材料與設計目標相對應的準確的物質性,如鐵對應堅硬、棉對應柔軟,材料會產生相應的物質力量,物質性尋找的準確程度直接影響著設計成品的優(yōu)劣;而后,設計者在材料物質性的引導下將思想理念融入其中,使物質材料達到設計目的,并產生精神力量,物質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思想觀念的作用范圍。設計的創(chuàng)造過程就是設計的物質性最初產生和不斷建構的過程。
設計的使用過程涉及到人的不同感官維度,主要對應視覺、觸覺、聽覺等,嗅覺和味覺的感受在特定的設計中明顯涉及,本文不做過多的討論。
首先是視覺,即觀看設計的過程。視覺通常是使用者的第一感受,形狀、顏色等,同時也是基礎,它貫穿整個使用的過程。觀看的過程是以往使用經驗的喚起。例如使用者看到造型奇特的水壺,根據(jù)其基本特征:壺嘴、把手等,就能判斷其材料、基本功能等。同時,視覺伴隨在使用的整個過程中,與其他感官體驗相配合不斷深入地了解設計。
其次是觸覺和聽覺。第一個層次是使用者在觸摸時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物體材質的軟硬、光滑程度、彈性等基本特征;聽到材料本身、人與材料之間接觸時所產生的聲音,這是物體基本的物質性所帶來的。第二個層次是為了達成一定的設計目標,而對物質進行加工,使材料的物質性產生新的情感體驗。例如,澳大利亞品牌Kusa設計了一款“綠草拖鞋”,在拖鞋表面添加了一層草皮,每一步都帶給人走在草地上的新奇體驗。我們常見的拖鞋都在表面和底部增加突起,達到防滑的目的,這屬于第一層次;而增加草皮則屬于第二層次,設計帶來與日常產生反差的觸覺體驗,使兩種材料的物質性產生新的組合,帶來回歸自然、放松的情感體驗。
設計品的使用是一個綜合的過程,對于使用者來說是多維度的體驗。視覺、觸覺、聽覺等感受相互疊加,從材質本身的物質性,到物質性之中滲入的設計觀念,加深了使用者對于設計物質性的理解。
探究“什么是設計的物質性”需要重點圍繞設計的三個核心問題:材料、形式和功能。首先,“設計的物質性”偏重于設計作為客觀實在的物質形態(tài),因此設計的材料如何體現(xiàn)物質性需要獨立于形式以外進行討論;其次,形式是設計物質性能被人所感知的呈現(xiàn)方式;另外,功能則是設計實現(xiàn)其存在意義的重要層面,與物質性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第一,在材料層面,材料的選擇傳遞了物質力量,設計者對材料的認知和使用也會改變其的可能性。從設計的歷史來看,最初設計大多以實在的物質形態(tài)存在,由實體的材料構成,材料的選擇傳遞了相應的物質力量;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多非物質的元素加入到設計之中,材料的形式和可能性也不斷增加?!?009東京纖維展”上展出的設計師格溫內爾·尼古拉斯的作品“薄霧長凳”,他將塑膠光纖材料進行編織,覆蓋在長凳表面。當人逐漸接近時長凳慢慢變亮,通過發(fā)光對人體運動做出反饋。在黑暗中,發(fā)光的長凳如同薄霧漂浮在空氣中。感應反饋這樣的非物質因素加入到材料之中,為其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為設計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二,在形式層面,設計的形式指:“一是由功能、結構所體現(xiàn)的形式,這是共性的、理性的形式;二是藝術化、裝飾化的審美形式,它往往是個性的、感性的形式?!?設計通過功能、結構和審美的形式帶來物質的體驗,實現(xiàn)形式的手段或形式本身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3D打印逐漸被大眾所認知,小到螺絲釘大到家具、建筑,隨技術的發(fā)展都能被“打印”出來。設計者通過計算機將圖形繪制出來,進行3D建模,運用數(shù)字的手段對物質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了物質的形式,如機械部件、3D藝術品等等,3D打印得到的結果對應著具有功能、審美價值的物質,實現(xiàn)其設計目的。
第三,在功能層面,“功能是對象能夠滿足某種需求的一種屬性”,設計作為實用藝術,“主要功能是實用功能,即它的物質功能?!?在設計結果是實在的物質的階段,設計品的功能和物質性的對應是非常明確的:柱狀杯子的形態(tài)是用于盛水喝水的;有平面有支撐的椅子是用于坐的等。而在數(shù)字化趨勢的影響下,設計的功能對物質性的反映則更加復雜。界面設計是基于電腦、手機等界面進行的設計。界面設計經歷了擬物化、扁平化和質感化等設計風格。擬物化風格存在于早期的數(shù)字化階段,設計模仿物,是指義的功能,如用逼真的信封圖標表示“郵件”按鈕;而當數(shù)字化到一定階段,技術手段逐漸成熟,扁平化的風格出現(xiàn)。設計開始拋離物質,追求視覺形式的功能,追求更加數(shù)字意味的東西:數(shù)字的極致和極簡;在這種極端的數(shù)字化一段時間后,人們感受到情感的缺失,質感化風格由此產生,在扁平化基礎上加入擬物的形式,如陰影、質感等,但并不是對真實物質世界的完全轉譯,加入了情感的功能,用類似于物質的感受來彌補缺失,平衡用戶的需求。由此可見,設計的功能從物質的直接轉譯到與物質或遠或近的對應關系中,能夠滿足某種與物質對應或反映物質的需求即是設計的功能對于物質性的體現(xiàn)。
在工業(yè)化時代下,設計以塑造有形物質世界為主要活動,隨著數(shù)字化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非物質的內容被納入到設計范疇中。從物質內容到逐漸加入非物質內容的過程中,設計的物質性內涵也在不斷變化。
工業(yè)社會時期,設計的對象是物質實物,以創(chuàng)造和改造物質為主要活動,設計的物質性所對應的是物質的實在和適用。從商業(yè)角度看,對于產品形式和造型的設計能夠有效地提高商品的銷售。因此設計以功能作為導向,物質產品不斷豐富,標準化、批量化成為最重要的要求。
(5)總而言之,本區(qū)絕大部分調查面積的土壤,其環(huán)境質量基本處于清潔狀態(tài),土壤養(yǎng)分中等,土壤質量可評定為良好等級。
后工業(yè)社會則是信息社會、知識社會,也稱“非物質社會”,以信息和知識創(chuàng)新為主要資源?!叭藗兊纳钣^將從追求經濟富足的‘物質主義生活觀’,逐步移向‘擺脫物質主義生活觀’,即關心知識,追求文化創(chuàng)作等活動。”3設計的對象由最初的物質實體衍生出非物質的內容,更為強調感受、體驗和流程等的設計。
在后工業(yè)社會初期,物質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有極大的增加,設計仍處于由物質對象轉向非物質對象的過程中。從最初設計“硬件”,擴展至“軟件”,“擴及聽覺、嗅覺等感覺,把設計宗旨和含義包容于設計內容?!?不再是對于物質數(shù)量的需求,人們開始思考物質的意義,尋找事物的獨特個性,設計憑借其創(chuàng)造性而產生新的價值。前文所述的鮑勃·迪倫“薯片詩集”,它的內容為詩歌,詩歌是無形的,書籍設計為它找到了承載的物質形式:書、紙。詩歌變?yōu)榭梢暤?、可閱讀的內容。而“薯片詩集”又為它加了一層新的“物質外衣”:薯片袋的包裝,除了物質形式發(fā)生了變化,此時的薯片詩集還帶給人以快速消費的意味和物質的想象。從感受來看,最初的詩歌帶給人詩作為文學形式的感受和具體的詩的感受;而變?yōu)槭砥娂髣t增加了意外、錯位和驚喜等感受。在這一過程中,設計的物質性的表達可以概括為以反映精神內容為目標,有意識地改變慣常的物質設計形式,物質與非物質的關系是一種看似矛盾的沖突,同時又強化了非物質的內涵和感受。
后工業(yè)社會中期以來,非物質內容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事物,除了為人類社會提供便捷的生活、快速的節(jié)奏,同時也帶來了情感的缺失。因此在這一時期,設計的物質性體現(xiàn)在找到物質材料的新使用方式以及創(chuàng)造新的感受。設計的任務是通過對于非物質內容的設計,為人們帶來更為優(yōu)質的情感體驗,例如真實感、共鳴感和物質回歸的關懷感等?!捌帘蔚目Х葟d”是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的空間設計作品。這是一種新型空間,利用輕薄的超級紗充當空間的墻,空間內電磁都被屏蔽,手機無法找到信號,具有美觀和阻擋電波的實用功能?!八鼮槿藗兲峁┝藦耐ㄐ啪W絡的復雜世界中逃離的安全場所,為飽受日常生活壓力與喧囂的人們提供臨時庇護?!?
在信息時代,信息的爆炸式傳遞顛覆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溝通逐漸減少,人們從科技中受益,也為其所累。深澤直人的設計利用新技術材料屏蔽多余的信息,使真正重要的信息更加明確。其中設計的物質性體現(xiàn)為以物質手段設計空間中的非物質內容,用物質的方式去消解非物質過剩帶來的情感缺失問題。高技術產生的問題,需要以高情感的方式來彌補和消解,才能在信息社會中找到技術發(fā)展和人的需求之間的平衡。
綜上所述,設計的物質性是依托于物質的屬性,通過材料傳遞物質力量,以功能、結構和審美的形式帶來物質體驗,滿足某種與物質對應或反映物質的需求的屬性。
由此可見,設計的物質性與人的感受和體驗密切相關。伴隨數(shù)字化的進程,有形的物質實體可能會減少,但人類的情感不會消失。對于設計的物質性的運用能夠在信息膨脹和技術主導的當今,認清設計的目的和價值,為人類的需求和感受而設計。
注釋:
1.李硯祖. 藝術設計概論[M].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101.
2.李硯祖. 藝術設計概論[M].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41.
3.4.李硯祖編著. 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下[M] // [韓]金澤勛. 21世紀設計教育之展望.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329-333.
5.[日]原研哉,TOKTO FIBER實行委員會(2009)編. 引人興趣的媒介[M]. // [日]深澤直人. 超級紗*深澤直人.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96-303.
參考文獻:
[1][日]原研哉,TOKTO FIBER實行委員會(2009)編. 引人興趣的媒介[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硯祖編著. 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上下冊)[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李硯祖. 藝術設計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
[4][法]馬克·第亞尼. 非物質社會[M]. 滕守堯譯.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