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研
統計科研既是統計生產成果的集中體現,更體現了統計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統計科研尤其是基層統計科研發(fā)展也需要與時俱進。當前基層統計科研存在機構凝聚力不足、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據此提出了基層統計科研解放思想,打造“統計調查一體化”科研路徑,創(chuàng)新拓展統計科研成果思路,形成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科研成果,通過多維管理和多元化培訓打造統計科研隊伍等發(fā)展建議。
統計科研是現代統計科學與統計實際工作的橋梁和紐帶,對推動統計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導向作用,既是統計生產成果的集中體現,更體現了統計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從統計改革要求看,統計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統計標準體系、監(jiān)測體系、調查方法體系、數據管理體系的建設等,都需要統計科研引領方向。從統計應用看,統計科研成果是統計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結合統計指標和經濟數據的變化揭示數據背后的特征、規(guī)律,可以積極主動為黨中央、國務院及地方黨委政府提供高質量的政策措施建議參考。
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時期,統計數據的生產、發(fā)布和解讀也需要與時俱進。基層統計是統計工作的基石,基層統計科研在經濟形勢研判和專題分析上都具有發(fā)現新苗頭、新趨勢的優(yōu)勢,對速度變化、結構優(yōu)化、動力轉化和產業(yè)分化等變化更敏感,能更好的服務地方經濟發(fā)展,從而服務高質量發(fā)展目標。
政府統計公信力的影響因素一方面來源于評價主體,另一方面與政府統計自身能力建設有關。從評價主體看,基層統計科研通過對經濟運行的分析研判,能為地方政府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統計產品,形成政府統計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吸引更多的群眾了解統計、理解統計,為進一步開展統計工作夯實基礎。從政府統計自身能力建設看,基層統計科研可以為完善統計工作提供不一樣的視角:一是統計制度研究視角,基層統計科研更貼近統計調查的具體操作,能提出更好的、更具操作性的方案,為國家制定和完善統計方法制度提供參考,從而生產更行之有效的統計產品;二是統計數據挖掘視角,基層統計科研在數據使用過程中,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結構化挖掘,能發(fā)現統計數據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改善統計生產流程,提高統計數據質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統計的內容在不斷豐富,統計的方法在不斷改進,統計工作者要適應新形勢下的統計改革,統計工作和統計人員隊伍建設正處在從傳統統計向現代統計改革的創(chuàng)新時期?;鶎咏y計科研可以促進統計人員了解學習宏觀經濟形勢,鍛煉基層統計工作人員的能力,通過自身統計科研過程,深入了解體會統計成果的意義,更好的為統計工作服務,為統計隊伍建設夯實基層基礎力量。
從統計職能單位看,由于省以下統計機構設置分統計局和調查隊兩個機構,按照傳統統計科研的開展方式,統計科研基本分別由統計局和調查隊分頭承擔。這種模式雖然從統計數據生產角度有利于理清業(yè)務、各司其職,但也帶來統計科研角度的數據共享不足問題,成為制約統計科研能力的現實壁壘。從統計科研機構組織來看,統計科研所和統計學會,作為統計局的下屬單位和統計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大都處于少量在職人員維持基礎工作的狀態(tài),能夠統籌的資源和力量較為匱乏,形成大規(guī)模的統計科研項目能力有限,引導統計科研方向能力有限,也難以持續(xù)提升統計科研的影響力。
受統計工作量增加和統計人員力量不足的矛盾影響,目前統計工作大都以統計數據生產為主,統計科研為輔。統計科研往往缺少專業(yè)的分析研究團隊,分析研究人員的培養(yǎng)和隊伍建設薄弱,分析研究往往按照統計專業(yè)設置條塊分割,跨專業(yè)的統計分析研究少,跨部門的統計分析研究更少。隊伍和人員力量的薄弱制約了統計科研的發(fā)展,帶來統計科研的成果偏少,制約統計服務水平的提升。
統計科研屬于公益性研究,主要成果為政府部門所用,不具有市場屬性,不能轉化為商品,因此從經費上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目前基層統計部門對統計科研重視程度不夠,統計科研作為統計數據生產的副產品,一方面項目經費少,另一方面經費使用缺乏相關標準。在資金使用規(guī)范上,各級單位均沒有明確的統計科研經費使用方法,沒有使用依據和參照標準,經費使用的不便利,也制約了統計科研項目的開展。
受限于統計科研人員發(fā)展空間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制約,統計科研對專業(yè)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當前統計科研成果大都來自從事基層統計業(yè)務工作的人員,和少數個別對統計感興趣的高校老師,統計工作人員平時忙于業(yè)務和事務性工作,不僅研究時間難以保障,長期從事業(yè)務工作,在科研視角的廣度和深度上也明顯不足,導致統計數據挖掘不充分,一方面沒有高質量的統計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統計數據資源的浪費。
提升基層統計科研對政府統計發(fā)展和為地方服務的重要性的認識。在統計工作中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常規(guī)思維、沿襲思維,借助新時代“互聯網+”工具,將政府統計從關注生產數據,擴展到統計的更多方面的職能,如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統計的監(jiān)測預警及統計數據的深度開發(fā),為政府統計工作注入新活力。
政府統計數據生產形式的分割,在客觀上帶來偏重本職能條線工作要求,易忽視最終使用者感受,政府統計職能部門之間存在的壁壘為統計科研的發(fā)展帶來障礙。為促進基層統計科研發(fā)展,更好更優(yōu)服務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政府統計部門在統計科研上要通過資源整合和合作共享模式,探索“統計調查科研一體化”路徑,形成“統計調查科研一體化”機制,通過機制保障促進統計調查部門及內部各專業(yè)共享信息數據資源,保障統計科研的數據基礎。
基層統計科研和國家統計科研相比,更需要注重經濟發(fā)展中的新趨勢,反映出經濟發(fā)展的新變化及一些苗頭性趨勢性問題,既可以為當地領導決策服務,也能及時向國家反映?;鶎咏y計科研要在打破傳統分級、分部門、分專業(yè)領導,形成“統計調查科研一體化”合力的基礎上,通過全面調查和典型調查、重點調研等多種形式,形成點面結合研究成果,分析出更有深度,更能反映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的發(fā)展狀況和存在問題,擴展統計科研的視野從而提高統計服務能力。
新時代對統計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統計作為反映政府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部門,在統計科研方向上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提升統計監(jiān)測服務水平,提供專題分析和相關建議,把握時代脈搏形成高質高效的統計科研成果。一方面要改變統計調查報告的數據積累的老三篇模式,形成聚焦經濟社會重點、難點問題的專業(yè)分析;另一方面要聯合部門形成統計客觀數據和實際工作相結合,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更好的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服務。
面對統計部門人員力量不足,專業(yè)人才不足的現狀,基層統計科研要發(fā)揮更大作用,可以通過組建科研小組,建立橫向鏈接,以科研小組建設牽牢統計科研發(fā)展主線,促進統計科研的全面提升。同時統計科研的提升離不開培訓,通過持續(xù)學習促進統計分析課題水平。一要高校名師培訓,加強現代方法理論的學習;二要政府研究部門培訓,加強宏觀視野和政策方向培訓,學習理論和實際工作相結合的研究方向;三要統計科研水平較高的統計專業(yè)領導培訓,學習從統計的視角開展統計科研的方法。
在邁向經濟發(fā)展高質量的新時代,統計面臨良好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重大的挑戰(zhàn),正如寧吉喆局長所說,“加強統計科研是做好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計事業(yè)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統計發(fā)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是解決當前統計工作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建立現代統計調查體系的重要支撐。”基層統計科研要強化的方面還很多,可為的空間還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