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 唐維林 李國華 謝新靜 田靖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影像科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41)
急性顱腦損傷是臨床急診科常見急重癥,病死率較高?;颊叽蠖鄶?shù)是因為外傷引起嘔吐惡心、視覺模糊甚至昏迷而入院就診[1]。急性顱腦損傷多合并有其他部位骨折及腦組織血腫,若是不及時治療其預后效果較差。而降低病死率和改善急性顱腦損傷預后效果的關鍵就在與早期診斷與治療。臨床中主要以CT和MRI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為診斷手段,本研究旨在研究對比MRI與CT在急性顱腦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4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根據(jù)檢查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齡19~68歲,平均(49.33±6.74)歲;其中腦挫裂傷21例,硬膜下血腫8例,硬膜外血腫7例,顱內(nèi)血腫6例;車禍導致?lián)p傷21例,頭部受重擊導致?lián)p傷13例,意外跌落導致?lián)p傷8例。觀察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20~62歲,平均(48.72±6.65)歲;腦挫裂傷20例,硬膜下血腫9例,硬膜外血腫8例,顱內(nèi)血腫5例;車禍損傷23例,頭部受重擊損傷14例,意外跌落損傷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均在傷后72h內(nèi)接受檢查,排除有糖尿病、高血壓、腦卒中病史者。將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類型及損傷原因等資料進行對比,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CT檢查:使用AquilionCX型全身CT掃描儀(日本東芝公司生產(chǎn))進行掃描,參數(shù)設置為125kv管電壓、200mA管電流、時間0.75s、窗位30~45、窗寬85~100HU、512×512矩陣。以顱底作為基線對顱腦周圍進行平面掃描,顱底掃描4層,層間距與層厚均為4mm;顱腦掃描13層,層厚和層間距均為7mm。觀察組采用核磁共振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chǎn)的1.5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掃描,設置層厚8mm,層間距1mm,Nex 2~3次,256×384矩陣,分別對T1WI/FS、T2WT/FSE、T1WT/IR橫軸位以及T1WI/IR矢狀位進行檢查。
記錄并計算兩組臨床診斷準確率,同時對比兩組急性顱腦損傷血腫厚度及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準確度。
將本研究結(jié)果數(shù)據(jù)納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s),若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診斷準確率92.86%(39/42)顯著高于對照組73.81%(31/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3.066,P=0.000)。2.2觀察組診斷患者顱腦損傷部位顳葉11例,枕葉8例,頂葉6例,額葉7例,其他部位7例;對照組診斷顱腦損傷部位顳葉10例,枕葉6例,頂葉4例,額葉5例,其他部位6例。兩組急性顱腦損傷部位判斷情況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急性顱腦損傷血腫厚度<1.5mm,1.5mm<血腫厚度<5.0mm,5.1mm<血腫厚度<8.0mm,血腫厚度>8.0mm,觀察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2.45%,86.42%,100%,100%;對照組準確率分別為58.83%,59.12%,68.00%,100%。對于血腫厚度>8.0mm的診斷,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對于血腫厚度<8.0mm的診斷,觀察組診斷準確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外傷,可單獨存在也可與其他損傷共同存在。根據(jù)解剖部位可將顱腦損傷分為腦損傷、顱骨損傷、頭皮損傷三類[2]。頭皮損傷包括頭皮撕脫傷、頭皮裂傷、頭皮血腫等;顱骨損傷包括凹陷性顱骨骨折、顱底骨折、顱蓋骨線狀骨折等;腦損傷包括腦干損傷、腦挫裂傷、彌漫性軸索損傷、腦震蕩等。根據(jù)損傷程度又分為輕、中、重、特重四個級別[3]。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頭痛、惡心嘔吐、瞳孔光反應消失、生命體征異常等癥狀。顱腦損傷主要病因為交通事故、工傷事故、意外跌落等。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由于顱內(nèi)出現(xiàn)血腫容易引起顱內(nèi)壓升高,如不采取適當控制措施會大大增加腦疝、腦水腫發(fā)生率。
目前臨床中一般采用CT和核磁共振兩種影像學技術(shù)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診斷。CT又稱為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shù),通過X射線掃描人體表面將采集到的信號經(jīng)后期處理成影像,CT診斷操作簡單、成像速度快,可清晰反映顱腦及周圍組織損傷情況,但臨床研究表明CT對于積液或少量積血情況漏診率較高,并且癥狀明顯的患者CT診斷結(jié)果仍會出現(xiàn)陰性[4]。WRI則是依據(jù)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共振原理,通過脈沖激發(fā)磁共振信號,采集患者體內(nèi)磁場中的信號最終形成立體影像,對于確定損傷部位以及血腫厚度有著極高的診斷準確率,其小血腫診斷準確率顯著優(yōu)于CT[5]。本研究中觀察組診斷準確率92.86%顯著高于對照組73.81%(P<0.05);核磁共振對于急性顱腦損傷患者損傷部位診斷準確率顯著優(yōu)于CT(P<0.05);對于血腫厚度>8.0mm的診斷準確率CT與WRI均為100%(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WRI診斷對于血腫厚度<8.0mm的診斷準確率明顯高于CT(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我們認為與核磁共振能對軟組織進行高分辨率掃描有關,同時WRI是一種無創(chuàng)技術(shù),可避免患者出現(xiàn)創(chuàng)口感染等情況發(fā)生。
綜上所述,對顱腦損傷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診斷準確率高,能對損傷部位以及血腫厚度作出準確判斷,尤其是小血腫更適合采用核磁共振診斷,WRI是一種無創(chuàng)技術(shù)相比CT能有效減少患者痛苦;而CT診斷具有成像快、操作簡單等特點,兩種檢查方法均能對急性顱腦損傷進行有效診斷,臨床診斷時醫(yī)師可根據(jù)患者具體損傷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
[1]牛俊博,曹中立.核磁共振及CT檢查在急性顱腦損傷中的臨床價值[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0):140-141.
[2]羅谞成.急性顱腦損傷行核磁共振與CT檢查的診斷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6,25(6):1202-1203.
[3]喻建軍,樊勤蓮.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臨床比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6,16(67):208.
[4]王蘊丹.核磁共振與CT用于急性顱腦損傷診斷價值對比研究[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6,32(28):123.
[5]王寧.CT與MRI應用于急性顱腦損傷的診斷價值對比[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