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華田博士(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鄭永田副館長)希望我為《圖林深處——廣州阿華田和他的圖書館學故事》作序,我半推半就地從了他。半推,是因為我不是為這本書寫序的合適人選;半就,是因為阿華田博士是當年轟轟烈烈的“圖書館2.0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這本博文集正是那場偉大的新圖書館運動的歷史見證,點燃了我想寫點什么以緬懷那段熱火朝天的時光的沖動。
我和阿華田博士結緣于另一場圖書館運動。記得十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圖書館的頂樓閱覽室讀書,窗外是美麗的海灣,碧海藍天讓人忍不住看海而不是看書,我卻被書吸引著,書名為《美國公共圖書館:歷史、現(xiàn)狀與管理(特別報告)》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ir history,condition,and management.Special report),是一部美國公共圖書館報告集,出版于1876年,正是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方興未艾之時。正當我的思緒被牽到百多年前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陸,沉浸于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先賢們的熱烈辯論中時,意外收到一個署名“廣州阿華田”的郵件,告訴我他在中山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題目是關于美國公共圖書館思想的,想問問有什么書推薦。我立刻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是研究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最重要的原始材料。沒有想到他已經(jīng)托美國朋友復印了這本書,這讓我刮目相看,因為此書中國學界知之不多,亦很難尋。后來我們不時聊到這個話題,百多年前的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架起了我們之間友誼的橋梁,而友誼的升華是因為我們共同參與了“圖書館2.0運動”。
“圖書館2.0運動”過去十多年了,現(xiàn)在進行總結評價可能為時過早,但到了留步回顧的時候,我想這是阿華田博士整理出版這本博客文集的緣由吧。閱讀這些博文,我時常聯(lián)想起阿華田博士的研究領域——美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史。雖然“圖書館2.0運動”和美國公共圖書館運動相隔百多年,但它們之間依然有一根無形的紐帶連結著,這就是圖書館本身的社會功能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百多年前公共圖書館運動是社會發(fā)展推動的,公共圖書館既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保障社會信息的自由流通,又成為社會化教育機構,為新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然而,隨著新技術發(fā)展,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的強烈挑戰(zhàn),圖書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圖書館是坐等被新技術淘汰,還是自我救贖?這變成了一個圖書館界同仁必須面對的問題?!皥D書館2.0運動”可以說是圖書館的一次自我蛻變的過程,圖書館緊緊抓住新技術,乘上新技術發(fā)展的高速列車,繼續(xù)履行著長期以來肩負的社會功能和歷史使命。
這里顯然不是全面討論“圖書館2.0運動”的地方,但有一個點是可以在這里說的,那就是“圖書館2.0運動”也影響了圖書館的學術交流模式。學術交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正式交流,另一種是非正式交流。學術發(fā)展史告訴我們,非正式的學術交流、學術研究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所謂的正式交流過程就是從非正式交流發(fā)展起來的。圖書館學專業(yè)博客的出現(xiàn),是圖書館學研究非正式交流模式在新信息技術條件下的革命,它呈現(xiàn)出來的朝氣蓬勃,不僅活躍了圖書館學研究,拓展了圖書館學研究范圍,更重要的是重建了圖書館學研究的學術圈。通過新技術平臺,年輕一代圖書館學人思想活躍、暢所欲言、熱烈交鋒,迸發(fā)出無限的學術生命力,一掃傳統(tǒng)圖書館學研究的四平八穩(wěn)之氣,從而將圖書館學研究推向一個新境界,而阿華田正是參與這場運動的佼佼者。
阿華田博士的集子是“圖書館2.0運動”的真實記錄,這些文章把我們帶到了那個火熱的年代,重溫那種學術新生活的快樂。在這本集子中,既可以讀到嚴肅的學術討論,又可以讀到晃眼的思想火花,更可以讀到學術友誼,而這種源自學術辯論的學術友誼就像美酒,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味道愈加香醇,讓人難以忘懷。
這本集子記錄了一場運動和阿華田他們絢爛美麗的學術青春,讓它們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吧!是為序。
林海青
2018年4月11日于加州圣帕博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