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在這個泛娛樂時代,有太多的人戲精上身,有太多的人設一夜崩塌,只有少數(shù)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誘惑、守得住初心。
無論是成為“達康書記”的忠實“粉絲”還是眼瞅著戲精們演不下去,無論是全家老小一起“看場大片”還是呼朋引伴殺一局“王者榮耀”,2017年,人人都有一點娛樂精神,很有可能,玩著玩著,我們就把自己和世界改變,變得更好、更有意思。
500億票房的“一根刺”
2017年的賀歲檔是老導演集體出沒的一年。
袁和平聯(lián)手徐克耗時七年完成了影片《奇門遁甲》,陳凱歌為《妖貓傳》耗時6年斥巨資打造了唐城,馮小剛用《芳華》兌現(xiàn)了自己對青春的緬懷。其中,又以《芳華》獨領風騷——截至2017年12月28日,《芳華》總票房突破10億,成功打入2017年票房前十,打破文藝片票房紀錄,也成為馮小剛導演生涯中票房最高的作品。
暑期檔,《戰(zhàn)狼2》探測了電影市場的“水深”:56億——《戰(zhàn)狼2》單片就貢獻了暑期檔34%的票房,同時極大程度地調(diào)動了觀眾的觀影熱情,增強了觀眾對國產(chǎn)片的信心。
相比較數(shù)字,電影質(zhì)量更值得關注。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鮫珠傳》等高價版權改編作品,遭到了票房無情拋棄,也引起輿論較為深刻的探討?!靶□r肉+大制作+大IP”的公式失靈,建立在“粉絲經(jīng)濟”基礎之上的兌現(xiàn)套路在影視制作當中逐漸失效,有人說這是趁火打劫者被市場打劫了,市場顯示了公正的力量。
同時,進口大片的吸金能力開始下降。在“特供3D”“全球超前點映”等專門針對內(nèi)地市場的手段造就的泡沫漸漸消失后,進口大片模式化嚴重、創(chuàng)新續(xù)航能力不足等短板被廣泛詬病。《速度與激情8》《蜘蛛俠:英雄歸來》《正義聯(lián)盟》等好萊塢大片口碑與票房都不復當年之勇。反觀2017年驚艷登場的兩部電影——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和泰國的《天才槍手》,國內(nèi)觀眾對于進口影片的審美喜好和消費需求的轉(zhuǎn)變可見一斑。
恐怕沒人會想到,以《二十二》《岡仁波齊》等為代表的小眾題材電影,在上映后不僅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而且獲得了很好的口碑。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表現(xiàn)現(xiàn)實的《嘉年華》為例,它是一部電影,也是一根刺。它正視社會傷疤,刺醒麻木心靈,引發(fā)了觀眾對其背后社會機制與觀念的反思??梢哉f,創(chuàng)作和制作的多元化逐漸培育了觀影和評價的分眾,這部分消費力量有一個周期性的生長過程,有望成為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良性成長的動力所在。
電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工業(yè)。2017年,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500億大關,較2016年同期增長19%?;叵?007年,那時的中國電影票房還只有33.27億。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在周末帶上伴侶、朋友一起走進電影院,當“看場大片”成為當下流行的親子共享、親情溝通方式,2017年的電影市場適時發(fā)出了新的聲音:向質(zhì)量回歸,向藝術靠攏。
“達康書記”們的年度表情包
《人民的名義》儼然是2017年一部現(xiàn)象級電視劇,該劇的全國網(wǎng)和城市網(wǎng)收視率都破4,遠遠超過IP大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孤芳不自賞》,成為2017年的電視劇收視冠軍。
《人民的名義》能夠異軍突起,跟其題材優(yōu)勢有關。在反腐的大背景下,最高檢囑意拍攝,“十三年來第一部被解封的反腐劇”“直面當代中國官場的腐敗現(xiàn)象”“直接捅到副國級”等宣傳口號,也令該劇吸睛指數(shù)直增。
與此同時,《人民的名義》打造出的“達康書記”火了。
他有理想、接地氣;他霸道耿直、作風強硬、敢干敢說、敢愛敢恨;他聲線美、顏值高、模特身材大長腿,每道眼神都是戲。達康書記從一片消費主義的浮華世相中脫穎而出,將現(xiàn)實主義的深度與理想主義的溫度融為一體,讓人們看到人性的光輝、正義的力量。
憑著老戲骨的精湛技藝,表演藝術家吳剛與編劇周梅森、導演李路一起,共同塑造了達康書記這一2017年中國熒屏最深入人心的藝術形象,也讓這個角色成為最受歡迎的年度表情包,成為最令人難忘的中國臉。
相形之下,今年幾位小鮮肉出演的幾部大投資、大制作的影視劇,除了口碑差以外,無論是網(wǎng)絡點擊率還是收視率,都遠遠未達預期。
鹿晗、古力娜扎主演的《擇天記》,耗資4億元人民幣,在湖南衛(wèi)視這樣的平臺上播出,收視率卻始終在1%左右徘徊。單看這收視率似乎還馬馬虎虎,可相較于4億元的投資,實在是太不劃算。
張藝興、陳都靈主演的翻拍劇《求婚大作戰(zhàn)》,中等投資,收視率更加慘不忍睹。首播時收視率在0.5%,之后下滑到0.3%左右。其在豆瓣上的評分與《擇天記》倒是很接近,徘徊在4.5分左右。
馬可、張馨予主演的《思美人》,接檔大熱劇《人民的名義》。要知道《人民的名義》最后幾集收視率都突破6%,市場份額都是在20%左右。《人民的名義》大結局當晚,《思美人》播出第一集,收視率2.11%,不功不過??山酉聛韼准氖找暵手苯訑嘌孪禄?.6-0.8%區(qū)間,這下跌程度真叫人跌破眼鏡。
在快速上行的中國社會里,整個社會語境都在討好年輕人,對他們格外器重、格外寬容。IP最火的那幾年,很多老戲骨一度沒工開,侯勇就曾三年沒有拍戲,顏丙燕也停工一整年。
榮耀歸于演技派,這是2017年中國影視領域最大的世道人心。吳剛、于和偉、苗僑偉等老戲骨成為一股股清流,一改小鮮肉霸屏的歪風,把越來越多的好戲帶給了觀眾。除了這些早已成名的老戲骨,雷佳音、周一圍、寧理等新生代戲骨也因為精湛的演技而爆紅。
鮮肉養(yǎng)眼,這符合人類的最基本需求,但光有肉沒有骨頭,也是不行的。老戲骨的存在,是整個社會相對成熟的明證。并非年輕的就一定是好的,老戲骨的流行提供了另一種價值判斷——對匠人精神和專業(yè)能力的認同和尊崇。
戲精的人設崩塌與親密人際關系的多元化選擇
2017是戲精的時代,也是戲精演不下去的時代。
明星的人設紛紛崩塌,再也演不下去了。薛之謙求錘得錘,靳東裝文化人,鄭爽放飛自我,明星的人設越來越難欺騙中國觀眾。
不過,對于暴露在公眾視線中的幾樁愛情事件,依然有很多吃瓜群眾奔忙——他們因鹿晗戀愛而痛哭,也為張翰分手撒花;探聽余文樂新婚妻子的“黑料”,也不忘忙里偷閑追一集林志玲言承旭疑似復合的大型偶像劇……
在他人的愛情中激動了一整年的我們,又將如何評價自己在2017年的愛情?
2017年,中國適婚人群的單身數(shù)量增至2億,相當于俄羅斯和英國人口總和。其中,自稱“80、90后空巢老人”的這一群體覺得全世界都圍繞著他們的婚戀問題打轉(zhuǎn)。超八成適齡青年被催過婚,共青團中央也曾發(fā)話要幫助大齡未婚青年尋找伴侶?!罢覍ο罅藛??”成為灼人心扉的靈魂拷問。
他們尤為反感父母熱衷的相親角。當爸媽還把婚姻幸福的重點寄托在“有房有車的女婿”或“北京戶口的兒媳”時,他們的子女早已明白,個體越來越獨立,婚姻已經(jīng)從簡單的寄生,變成了勢均力敵的合作關系。
“三觀契合”正代替經(jīng)濟條件成為90后首要擇偶因素。據(jù)調(diào)查,34%的90后認為另一半勤勞上進最重要,車和房可以共同努力。越來越多的單身女孩不介意被揶揄為“剩女”,也不準備做“被年齡焦慮毀掉的中國女人”,獨立女性俞飛鴻是她們的最新偶像。
當婚姻從一件到了年紀順勢而為的“人生大事”,變成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即使沒有出軌,沒有婆媳沖突,沒有窮到過不下去,沒有因三觀不合而爭吵,在茶米油鹽中日益增長的厭倦,依然可能讓愛情悄無聲息地走到盡頭。
于是,微博上網(wǎng)紅夫妻“老夏與脆鵝”的日常更能戳中人心。96歲患有老年癡呆的老夏什么都忘了,唯獨天天喊著老伴兒,一句 “她嫁我,我討她,很幸福了”讓網(wǎng)友大呼這就是愛情的模樣。?
據(jù)統(tǒng)計,2017年上半年全國有558萬對新婚夫婦,以及185萬對夫婦離婚。這就是說,每三對情侶領結婚證,就有一對夫妻辦離婚。
單身、戀愛、結婚和離婚正在逐漸褪去它們長久以來的褒貶色彩,成為一種私人選擇和生活方式。結婚并非人生贏家,離婚不是愛情失敗,單身和離婚同樣可以很幸福。
一個親密人際關系的多元化選擇時代正在到來。
民謠情懷與游戲精神
2017年春天,一首《成都》的爆紅引發(fā)了無數(shù)人的民謠情懷。
更難得的是《成都》所帶來的網(wǎng)絡口碑。僅在網(wǎng)易云音樂的《成都》頁面上,就有22萬多條評論,置頂?shù)囊粭l評論,收獲了31萬個贊。有聽眾留下這樣的評論:“當初一首郝云的《去大理》,讓我義無反顧地背起行囊去了云南。現(xiàn)在聽到趙雷的《成都》,好吧,我正在訂機票。”
北京有汪峰的《北京北京》、信樂團的《北京一夜》;上海有頂樓馬戲團樂隊的《上海童年》;廣州有《石牌橋》;南京有李志的《你離開了南京,從此沒有人和我說話》;大理有郝云的《去大理》;麗江有趙雷的《再也不想去麗江》;拉薩有鄭鈞的《回到拉薩》……似乎每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民謠和歌手。
民謠歌手是流浪者,是歌者,是詩人,也是城市的塑造者。他們吟唱的,是城市的呼吸,是低語,是對異鄉(xiāng)人的憐惜與慰藉。他們點亮了一個地名,催生了一種欲望,擊中了一種情緒。遠方之愁、情愛之殤、離別之痛、孤獨之惑,讓城市和民謠一再相通、共鳴,相互成就。
對我們來說,民謠成為一種社交,一種生產(chǎn)力,一種生活方式。2017年,同樣改變我們生活的還有一款國民級手游——《王者榮耀》。
自電子游戲誕生一來,它就背負著“電子毒品”的罪名。2017年,由騰訊出品的《王者榮耀》,讓“豎屏刷微信,橫屏玩王者”成為大眾之間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電子游戲終于沉冤得雪。說《王者榮耀》已成為騰訊繼QQ和微信后的“第三款社交軟件”也是毫不夸張的。
朋友聚會,以游戲開場,其中趣事足以支撐整個晚上的談資;“年輕態(tài)”的公司將“五五開黑”作為團建、年會的必備節(jié)目;夜深人靜,獨守闌珊時,與隊友開麥推塔尋找安慰;甚至有企業(yè)招聘,都將《王者榮耀》作為考核標準……這般現(xiàn)象級的文化滲透讓生活因《王者榮耀》而變得不那么一樣。
通過其獨有的社交魅力,《王者榮耀》讓2億玩家不受距離與空間的限制,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隔閡,建立共同愛好的朋友圈,提供源源不斷的話題,維系情感熱度。通過《王者榮耀》,玩家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王者交流圈”,這讓社交變得更加簡單自然。
在當今泛娛樂化時代,《王者榮耀》依托于文化的力量,從產(chǎn)品自身文化,到傳統(tǒng)文化,再到泛娛樂文化,《王者榮耀》文化鏈條已然形成。某種意義上講,《王者榮耀》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在不斷拓展泛娛樂領域的過程中,點點滴滴滲透于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