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秋
當神州大地屢屢掀起鏗鏘跑馬熱潮,“馬拉松”這個體育詞匯不經意間具有社會轉型和時代變遷的生命“刻度”。如今在中國,跑馬不僅是為了丈量42.195公里的賽道,不僅是為了挑戰(zhàn)“極限”,而更多的人是為了追求健康,追求時尚,或者說追求一種新生活方式。
馬拉松是城市名片,馬拉松是經濟推手……這些都沒錯。而更多的跑者其實不管這些,他們享受的是在人潮洶涌中奔馳的欣快,是在千軍萬馬中孤獨修煉的超越。
中國人的跑步史
馬拉松是一種時髦。
真正堅持跑步的主流人群是中產階層,因為跑步這項運動是中產階層最為認可的健身方式,他們認可的還有馬拉松所包蘊的一種跑步文化。與富人輕輕松松打場高爾夫不同,跑步是一項枯燥單調、需要長期堅持的運動,每天都要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去戶外踐行,還必須制訂細致的訓練計劃。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迷上跑步、熱衷馬拉松的大概都在35歲以上,不少人事業(yè)小成,開始進入中年。
47歲的紀傳學在一家體育營銷公司任職。他瘦高個兒,膚色黝黑,頭發(fā)微微有些白了,講起話來慢條斯理,神色風度與舊時私塾先生頗有幾分相似。初次見面,很難把他和馬拉松聯系起來。
“我是2013年開始跑的?!奔o傳學說,“那時候我打網球,總覺得體力不足,就開始跑步。一開始是5公里、10公里,后來看到北京馬拉松可以報名,我也去試了試。”彼時,北京馬拉松還未制定嚴格的報名門檻限制,這讓連半程馬拉松都沒有跑過的紀傳學“有機可乘”。在成功中簽之后,紀傳學出現在北京馬拉松的跑道上?!芭芡曛笕斫┯?,腿都抬不起來?!彼貞浀?。
第一次試水成功后,和其他同好者一樣,紀傳學一發(fā)不可收拾。廈門馬拉松、寧波馬拉松,長城跑、越野跑……從2014年開始,他先后跑了十余次馬拉松,足跡也開始不局限于北京。
“2014年的時候,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就是一年之內跑夠2014公里?!闭勂疬@段往事,紀傳學依然興奮,“我現在每年要跑壞兩雙跑鞋”。
紀傳學的“跑步史”,只是中國數百萬路跑愛好者的縮影。從2013年到現在,他們見證了中國馬拉松賽事的飛速發(fā)展:2013年,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馬拉松及相關賽事數量僅為39場;2016年,賽事數量增至328場,三年間增長7倍還多。2013年,參賽總人次是75萬;到2016年,這一數字已增至近280萬。根據中國田協副主席杜兆才的預測,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及各類路跑賽事可達800場,參賽人數則將超過1000萬人次。
“中產的新宗教”
馬拉松為什么會這么火?“在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以上時,人們開始尋求‘自虐式的運動體驗?!北本┐髮W體育商學院院長易劍東曾指出。國外馬拉松發(fā)展歷史亦顯示,在一國人均GDP達到5000-8000美元時,馬拉松會迅速普及并呈現井噴式增長,其中越接近8000美元,增長速度就越快。在國內馬拉松賽事“起飛”的2014年,按照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GDP為7683美元,恰好符合這一國際經驗。
不過,人均收入的增長并不能完全解釋馬拉松興起的“中國特色”。2014年10月,國務院通過了《關于加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46號文),明確提出取消商業(yè)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并要求有關政府部門積極為各類賽事活動舉辦提供服務。在政策驅動下,各地為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開始爭先恐后地舉辦各類馬拉松賽事。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今年辦好了,明年可以繼續(xù)辦;今年要是辦得不好,明年不辦就行了?!币晃宦放芄臼袌霾块T負責人告訴記者,只要不發(fā)生重大事故,地方政府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動機會持續(xù)走強。
體育的社交屬性也功不可沒?;芋w育市場總監(jiān)賀巖認為,智能手環(huán)等設備與社交網絡的結合,對馬拉松運動在國內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計步軟件出來之后,大家都在社交軟件上曬自己的步數。”賀巖認為,計步工具的社交化為跑步增添了許多社交甚至娛樂的屬性。
在鳳凰體育特約評論員張豐眼里,跑馬甚至已經成為“中產的新宗教”?!鞍H肀葋喣凶影鼣埩饲叭右舶鼣埩斯趤嗆?,但是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真正的冠軍在朋友圈,打開手機中的微信運動,看一下排名最前的人,超過5萬步的人越多,說明你的中產成色越足?!睆堌S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而在跑步者心中,他們是在用腳步丈量大地,42.195公里,在不經意間還消除了個人的信仰危機和信念危機。在極端艱難的境況下思考人生,很多困惑和迷茫都會迎刃而解。這是挑戰(zhàn)自我,舊我和新我之間的沉默博弈?!耙苍S跑步就像火焰一樣,吞噬了無聊、敏感、消沉、焦慮和悲觀的自我?!币晃慌懿秸哌@樣告訴記者。
城市名片與衍生產業(yè)
在“滿城盡是馬拉松”的熱潮中,“體育搭臺,經濟唱戲”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以風光旖旎的廈門馬拉松為例:據廈門國際馬拉松主辦方測算,2015年該賽事給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為2.07億元,帶動的間接經濟效益2.55億元。而據東北證券研報分析,國內馬拉松賽事經濟規(guī)模目前不超過100億元,到2025年將達到500億元規(guī)模;馬拉松衍生經濟規(guī)模目前為1000億元,2025年將超4000億元,增速超過體育行業(yè)平均增速。
在馬拉松賽事帶來的經濟效益中,相當一部分來自體育旅游。以“沿黃河奔跑”為主題的蘭州國際馬拉松2011年創(chuàng)辦以來,到蘭州旅游的人數年均增長超過15%。一定程度上受此影響,甘肅全省的旅游人次亦有大幅增長,2016年增幅達到22%。
“在馬拉松起來之前,各地體育局都是‘清水衙門,想拿撥款很困難,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币晃粯I(yè)內人士告訴記者。
馬拉松的衍生產業(yè)也日益受到投資方的青睞?!盎氐铰放艿谋举|,它其實就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消費方式,所有的商業(yè)機會都是圍繞著這些消費展開?!眲佑蛸Y本董事王靜說,“如果你是一個路跑者,那么你在賽事報名上花的錢其實是最少的,差旅、住宿、裝備、康復都比這個要多?!?/p>
與投資人圍繞馬拉松賽事衍生產業(yè)看投資機會不同,馬拉松贊助商則更關注賽事本身對品牌的提升。從很大程度上說,42.195公里的比賽路線,就是一條42.195公里的“營銷長廊”。從起跑到撞線,從補給站到休息區(qū),在每一處有參賽和觀賽人群的地方,贊助商刷起“存在感”都顯得不遺余力。
“假設一個品牌花費2000萬元贊助中國多個城市的馬拉松,可以實現對中國營銷要地的全年覆蓋——從各類廣告、公關、媒體、會展等傳播,到龐大的參與人群和背后朋友圈的輻射力,是相同報價的其他營銷行為所無法企及的。”負責馬拉松賽事運營的智美體育副總裁張晗曾這樣對媒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