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鄧惠茹+李彪
摘 要:筆者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四川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2017年專業(yè)技能大賽之太極拳比賽進行剖析,從推廣模式的角度歸納總結校園太極推廣的實際操作方法及流程。結果表明:該校在舉辦太極拳比賽中注重傳承太極文化,突出專業(yè)技能特色,注重參與力度和傳播效應;部分班級的倡導力度不夠,不加以重視,相關人員需要轉換思維,推動校園太極的推廣。
關鍵詞:推廣模式;校園太極;傳播效應
推廣模式是將推廣者和被推廣者的信息結合,目的在于提取潛在的相關信息,將影響或傳播途徑進行有效整合。在本次校園太極拳比賽中,有兩位太極專業(yè)教師及五名太極優(yōu)秀教員。這些高水平、高質量的太極專業(yè)人才成為本次校園太極拳比賽的主要工作者和組織者。他們在賽前對各院、各班的參賽人員進行培訓、輔導,直接影響這次比賽的校園推廣程度。
一、校園太極概述
1.神韻太極,武動川農
在舉辦比賽之初,四川農業(yè)大學體育學院武術代表隊就開始在校園各個地方練習,訓練內容為二十四式太極拳,并引起四川農業(yè)大學校園網(wǎng)的關注,通過校園網(wǎng)的宣傳,讓師生在欣賞之余產生了學習的沖動。在練習過程中,其他學院的學生紛紛前來跟隊練習,這些學生都成為后來太極拳比賽的中堅力量。
2.體育學院早操太極練習計劃
針對專業(yè)技能大賽,代表隊選出教員對體育學院2016級新生進行單獨晨練。在晨練教學中,教員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讓新生在優(yōu)質的學習中,體會到太極拳的魅力。這些新生為校園太極的推廣注入了新的血液。
3.重點戰(zhàn)場
校園太極的重點戰(zhàn)場是課堂。各學院開設學習太極拳的公共選修課,并設置考核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講解,學生課外訓練,最終達到課程的要求。這形成了學有所用的良好循環(huán),共同促進了校園太極的傳播及推廣。
4.追求精英培養(yǎng)
太極教員嚴格按照理論培訓、實訓培訓、排練節(jié)目的培訓流程,為后期賽事進行準備。教員具體規(guī)劃每天的課程,并對太極拳一招一式進行實際練習,為校園太極賽事參賽人員積累實踐經驗,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推廣模式
第一,各學生社團積極宣傳,動員師生學習和了解太極拳文化。各學院自上而下擬發(fā)文件,積極籌備比賽,形成教師組織、學生會輔助、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
第二,通過精心設計比賽的流程,本次比賽用精彩的開場表演和緊張有序的選手競賽贏得了師生的好評。在比賽過程中,師生情緒高漲,與比賽的選手積極互動。在比賽結束后,更多的師生表示愿意加入太極拳的練習隊伍。
第三,本次比賽在校園內掀起了學習太極拳的熱潮。各院撰寫新聞稿爭先報道本次比賽,通過微信、互聯(lián)網(wǎng)等傳播媒介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太極拳文化,從而高效、快速地提升了推廣度。
三、反思與總結
總結這次比賽,從積極籌備比賽的一系列有組織、有效率的準備工作,到比賽時整個觀賽區(qū)的熱烈氣氛,再到賽后各院報道賽事的整個過程,構成了一個較為系統(tǒng)的校園太極推廣模式,也取得了較為有效的推廣效果,但這次比賽的推廣模式也存在不足之處。
第一,在比賽前期的師生積極訓練的大熱潮中,部分師生對太極拳不太感興趣,但又迫于每班參賽人員的限制必須參加,這就出現(xiàn)了部分師生消極“怠工”的情況,甚至有的師生在此過程中傳播消極思想。從推廣角度來看,這降低了推廣的有效率。因此,在以后的比賽中,相關人員需要對班級參賽人數(shù)進行合理調整,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第二,雖然本次比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推廣效果,但在實際調查過程中,有的師生反映,自己想要進一步學習但又苦于無法尋找組織、教員,導致太極拳學習進程就此完結。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成立相關組織,給予師生最大的幫助,使更多的師生積極參與到太極拳的練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趙影.太極拳健身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2.
[2]毛振明,于素梅.體育教學方法選用技巧與案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吳勤,李會杰.體育教學方法探究及案例分析——評《體育教學方法選用技巧與案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7).
[4]朱榮軍.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途徑探索——評《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研究案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7(5).
[5]蔡開明.高校太極拳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3):97-99.
[6]季景盛.普通高校太極拳選項課教學改革實驗與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4):129.
作者簡介:李世杰,四川宜賓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體育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