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為什么別人總是聽不懂你的話,你的心思猜來猜去也沒人猜得明白?那是因為——
一、省略了不該省略的
有人說,兩個人交流時,其實是六個人在交流:一邊是“你以為的你”和“你以為的他”在說話,一邊是“他以為的他”在聽“他以為的你”在說話,而“真正的他”和“真正的你”其實根本沒有碰頭。
買錯了嗎?
某日,媽媽給當程序員的爸爸打電話:“下班順路買10個包子;如果看到賣西瓜的,買1個。”當晚爸爸手捧1個包子進了家門。媽媽怒道:“你怎么只買了1個包子?!”爸爸甚恐,喃喃道:“因為我看到賣西瓜的了?!蹦愣阍谝慌钥粗@位哭笑不得的爸爸,也只能在精神上安慰他了。
為什么爸爸會覺得“買1個”后面省略的是包子呢?那是因為,真正錯誤的是我們平時的說話方式:只要覺得對方能聽得懂,能省略的就省略。
我們在和熟悉的人溝通時,因為缺乏“表演欲望”,常犯的錯誤就是——因為過于簡潔,而讓對方發(fā)生誤解。那怎樣避免產生誤解呢?大部分人只需要記住一個原則和五項基本技能。
一個原則:把事情有條理地說清楚。
五項基本技能
核心任務——不要用省略句式,要盡量用“邏輯結構”。
盡量用簡單的句式,避免使用雙重否定、反問等容易被誤解的語氣。
少用形容詞或者意思模糊的詞。
對有多重意思的詞進行定義,對專業(yè)名詞進行形象地描述。
核心結論要會舉例或描述細節(jié)。
尤其要注意闡述關鍵信息時,盡量用“邏輯結構”,而非“省略結構”。
比如,“你就打個車吧”是“省略結構”,而“如果你想半個小時內到目的地,那么最好打個車”,這就是“邏輯結構”。文中的程序員爸爸就吃了省略結構的虧。
二、不小心患了“想當然病”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我們把自己收到的信息“想當然化”,造成你理解錯了別人的意思,也傳達錯了別人的意思。
“媽媽,剛才老師打電話說,下周因為天氣原因,所以原定的夏令營取消了。”
“什么叫取消了?”
“取消了就是取消了!”
“取消了,是夏令營不再舉行了還是會延期舉行?”
“這我怎么知道!”
……
小明 “想當然”地認為:天氣不好,取消了就是取消了,還要想這么多嗎?
對付“想當然病”,最好的方法就是——“蘇格拉底式”的提問。
三、缺少因果關系
甲:我的總成績比上次提高了10分,語文比上次提高了20分。
乙:他的語文比上次多考了20分,總成績比上次提高了10分。
丙:他的總成績提高了10分,語文提高了20分,那說明其他科沒有進步或者進步很少啊!
一眼就能看出,這三個人說的話邏輯性一句比一句強。分析原因,甲只是說了兩件事,乙點出了兩件事的關系,而丙為兩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關系。雖然丙的分析也未必對,但是我們卻能根據丙建立的因果關系,對事情進一步分析,并且相比甲和乙,丙的話給了我們分析問題的方向。
看到這兒,你應該懂得了為什么你的心思別人難讀懂了吧!我們常說,飯要一口一口吃。其實,說話也要想一想,一句一句地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