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朝聞基督夜禮佛
      ——史鐵生散文中的宗教意識

      2018-01-28 07:05:45貴州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550025
      大眾文藝 2018年18期
      關(guān)鍵詞:基督神性史鐵生

      (貴州大學(xué)文學(xué)與傳媒學(xué)院 550025)

      宗教起源于人對生命中神秘未知事物的不懈追問,長期以來對中國文學(xué)形成深遠影響。有著長久歷史淵源和旺盛生命力的佛教作為本土宗教影響自不必說,舶來的基督教盡管在中國經(jīng)歷了傳播的坎坷艱難,仍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成為了一大批作家的思想燭照。其中,肯定宗教精神卻不入宗教之門的“匿名信徒”史鐵生在童年的懵懂中就感受到了基督與佛兩種宗教對于人生的白晝與黑夜的感染。而后他在苦難多舛的一生中逐漸領(lǐng)悟到人生的困境不外乎在于對“生的意義”和“死的后果”的迷茫。這種迷茫不可避免地使他要從基督與佛這兩種宗教信仰中尋找慰藉和療救。

      關(guān)于史鐵生的宗教信仰問題,他曾在其文《朝信基督夜信佛》中風(fēng)趣地回答:“大概是我以往文章中流露的混亂,使得常有人問我:你到底是信基督呢,還是信佛法? 我說我白天信基督,夜晚信佛法?!?這是由于他認為基督教和佛教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對待“苦”的態(tài)度大相徑庭。前者教誨的初衷是如何面對生——其相信苦難是生命的永恒處境,所以生的意義在于用一切美好的“愛愿”應(yīng)對苦難的白晝;后者的智慧則側(cè)重怎樣看待死——其認為生命永遠處于生生不息的輪回狀態(tài),而人應(yīng)該站在以死觀生的角度在接近佛性的無限路途上接受苦難與升華。史鐵生在審美意義上吸收基督與佛宗教精神產(chǎn)生的宗教意識,無數(shù)次地在其散文中體現(xiàn)出來。

      一、基督的愛愿拯救:向朝追尋生的意義

      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人所擁有的與生俱來的罪性指向人肉體與精神上的殘缺。由于這種殘缺,苦難始終在象征人生的漫長白晝總是如影隨形、無法消除。一生命運多舛的史鐵生在承受漫長的苦難白晝的過程中,逐漸在接受了基督教中這種“人的根本處境是苦難,或者說是殘疾”的詮釋。他在對基督教精神不斷的探索和追問中,找到了拯救苦難的療救方法——《圣經(jīng)》中至善至美的恒久忍耐、充滿慈恩又永不止息的愛愿。史鐵生認為,這種愛愿源于神性的完美,是人在對自身殘缺的正視和對神性的仰望中彰顯出的美好精神氣質(zhì)。而這種美好的大愛精神,不僅使人生白晝的事得以施行,更是白晝中最值得施行的事。只有始終奉行愛的信仰,才能最終實現(xiàn)生的意義——積極攜手抵抗苦難的重重困境,建起愛的天國。

      史鐵生認為,人生的第一重困境在于個人的苦難和殘缺導(dǎo)致的距離,而這種距離終會導(dǎo)向無盡的孤獨。在無盡的孤獨感中,人心中生出的恨意使人相互疏離,加劇孤獨而使得白晝的事難以施行;唯有無盡的愛愿,是相互的期盼,相互的尋找的溝通,更是拯救孤獨的良方。在其散文中,史鐵生選擇將基督教中這種海納萬物的大愛具現(xiàn)為母愛、友愛和愛情。首先,史鐵生在《合歡樹》中以孱弱不揚卻又始終在苦難中掙扎著向上生長、默默守護的“合歡樹”這一審美意象象征母親在“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中顯現(xiàn)的隱忍不拔、情深不已的母愛。其次,史鐵生在《我21歲那年》中用自己殘疾住院時一卷卷醫(yī)護人員贈與的書籍、一封封來自遠方故友關(guān)切的信件,以及絡(luò)繹不絕地從遠方奔赴而來并在他身邊不斷擴散的朋友圈等表現(xiàn)眾人將其殘缺的身體托舉而起,從孤獨和絕望的泥淖拯救出的友愛之情。最后,關(guān)于愛情,《圣經(jīng)?雅歌》中形容其“比美酒更美”。而史鐵生也給予其能夠消解差異、賦予平等和圓滿的極高評價。他認為“上帝將人分為兩半,原是讓他們體會孤獨并崇尚愛情”。2當愛情伴隨排解孤獨的渴望逐漸升華成為一種精神信仰,相愛之人便得以放下千萬種價值的審視、評判、褒貶乃至誤解,孤獨殘缺之人的靈魂便得以掙脫沉重肉身的鐐銬而接近天國,最終獲得希望與救贖。在史鐵生的散文《“忘了”和“別忘了”》中,因戀愛中的少女忘記了戀人殘疾的歉意,瘸腿戀人的心底頓時“蕩起了渴望已久的幸福感”。這一刻,愛情填補了他的殘缺,使他走出孤獨,回歸樂園。

      在史鐵生眼中,人生的第二重困境在于欲望永不滿足的欠然。首先,他認為人擁有欲望“實在是上帝為了使一個原本無比寂寞的世界得以歡騰而作出的最關(guān)鍵的決策”3,所以欲望才是人類生機活力的源泉。由于生命不息,欲望也永不可滅??赏瑫r人的殘缺使得人有限的能力永遠無法滿足無限欲望的目的,于是人總會陷入無比的痛苦之中。既然滿足欲望的“目的”充滿虛無和絕望,史鐵生轉(zhuǎn)而在“過程”這一審美境界中找到了救助。他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就在于你能創(chuàng)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你能夠鎮(zhèn)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4。他因此燃起對“過程”之愛,將對“目的”的關(guān)注導(dǎo)向?qū)ι懈鞣N過程的熱愛之中。在《好運設(shè)計》中,這種熱愛是人在無法躲開絕境的情況下用“將一切、甚至壞的運氣都納入對精彩過程”的唯一方式與絕境的對抗;在《我的夢想》中,這種熱愛亦是在比賽中失利的長跑健將劉易斯和因殘疾被困輪椅的史鐵生將痛苦轉(zhuǎn)移至在享受奔跑和寫作的過程中超越自我迸發(fā)出的無限激情。只有這對“過程”的無限熱愛能還生命以壯美,使幸福和痛苦都成為快樂,使人生在充滿欲望苦難的白晝體味到靈魂放飛的幸福感。

      犧牲救世的耶穌曾說過:“我還有不多的時候與你們同在?!屹n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人間偉大的愛愿,無論是母愛、友愛、愛情,亦或是對一切過程中無限的熱愛與激情,都是神性給予人性的至美賜福。在史鐵生眼中,伴隨人生命白晝的殘缺與苦難既是使人孤獨、欠然的罪孽,也是引人向愛渴望追尋的福祉。正是這種殘缺與苦難使人在相濡以愛、共同抵抗人生困境的過程中彰顯生命的壯美。

      史鐵生看來,雖然基督教中博大的愛愿能夠成功應(yīng)對生的困境,但面對象征死亡和虛無的黑夜時,愛卻難免會隨著生命一同消逝墜入虛無。因此,他選擇在充滿死亡的神秘與恐怖的黑夜中轉(zhuǎn)向佛法永恒輪回生死觀的智慧療救。

      二、佛法的智慧療傷:向夜靜思死的后果

      《阿含經(jīng)》中曾記載佛陀得道后有關(guān)死生輪回觀念之所說:“我以過于人宿命智慧,見眾生無量過去世。我以過于人清凈天眼,見眾生死此生彼。”6相對于基督教面對死亡時“愛的信仰”的欠缺,或是道家認為“人死永滅”的“斷滅”生死觀,佛家的輪回生死觀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時更具有一種超越性的大智慧,具有一種應(yīng)對因死亡后果而產(chǎn)生的恐懼或虛無感的救贖。

      史鐵生曾將死亡困境作為人生三大困境中的最后一種困境,這種困境往往由于人對死亡缺乏認知而被導(dǎo)向“既然‘死去元知萬事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義”的虛無感。對于“虛無感”的療救,佛法中有一言:“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這里談到的“空”并非是“一切皆無”之空,而是至極便生“有”,蘊含著能“強烈地創(chuàng)生出無限的時空、無限之可能性”的強大勢能。創(chuàng)世的大爆炸所起始的那個無限小的奇點,莫不是這種“空”。既然“空極生有”,那相對應(yīng)地,象征著“萬事皆空”的“死”的后果也就轉(zhuǎn)向了“生”,史鐵生由此得出“死是不可能的”的結(jié)論。既然死的后果不再意味一切事物的消亡,而轉(zhuǎn)化為一種輪回再生態(tài);那原本被死亡所糾纏的“我”,也成為了每個人用以自稱的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絕對主體。這種精神上輪回永生的佛家死亡觀不斷以“歌舞”的獨特審美意象在史鐵生的散文中顯現(xiàn)。在《我之舞》中,史鐵生通過兩個鬼魂之口表達“人有來生千秋不斷,動動相連萬古不竭”8的佛教輪回觀。由于世間眾“我”皆如“以寶明徹遞相影現(xiàn)涉入重重,于一珠中同時頓現(xiàn)”9的因陀羅網(wǎng)般永恒地舞動;那世間萬物便皆是“我”的投影,天地四方便無處不有“我”的存在。而死的后果不過成了“我之舞”中 “一個輝煌的結(jié)束和一個燦爛的開始”10。而在《我與地壇》中他將“我”之歌舞比作“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煉作的永恒,這欲望可忽略人間的具體姓名轉(zhuǎn)而化為絕對的“我”。于是乎當一個有限的“我”扶著拐杖沉靜地隨著夕陽下山收盡蒼涼殘照之際,緊跟著的正是在某處山洼里下一個有限的“我”以“一個歡蹦的孩子”的形象隨著旭日燃燒著爬上山巔散布烈烈朝暉之時。

      關(guān)于人死的后果,佛教中又有說法稱“人人皆可成佛”,史鐵生認為是不妥的。首先人絕不可能在死后達到“成佛”的目的,因為神性的圓滿和人性的殘缺之間有著不可跨越的永恒距離。其次佛家“成佛”的方式在于“滅欲”,可滅除欲望的同時,從欲望中孕育而生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就被一并剪除,此后人人滅欲成佛的世界也變得如同“死國”一般了無生趣??偠灾?,這種執(zhí)念于死后成佛的目的本身就是一種迫使人生前無不為死后所惱的“我執(zhí)”。為破除這種“我執(zhí)”帶來的焦慮,史鐵生再次推崇起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信念所體現(xiàn)的“過程美學(xué)”。它將“成”的終點推向了永遠,在永恒的成佛之路上,修行者所遇到的困苦與拯救、絕境與希望隨之相伴著成為永恒。至此,“成佛”也就從一個執(zhí)意去追尋的結(jié)果變?yōu)橐粋€永恒而又充滿思悟的過程。正如其散文《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將人的生命比作優(yōu)美的琴弦,只有“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1這就意味著人應(yīng)放下對死后身份毫無意義的“我執(zhí)”,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在生命中不斷探索的長久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在這過程中“玩得心醉神迷不絆不羈創(chuàng)造不止靈感紛呈”,從而忘記追究死后的困擾。而在同時,人性也隨之在充滿美麗與悲壯的不斷升華中無限地接近佛性。

      三、個人精神的皈依:史鐵生宗教觀的超越性

      史鐵生曾在其散文《隨想與反省》中借其友陳志偉的話來解釋超越性:“超越不是前進,不是沒邊沒沿的飛升。超越的對象是現(xiàn)實,現(xiàn)實是超越的基礎(chǔ),二者一刻也不能互相脫離超越是對現(xiàn)實的把握,超越是更大、更深、更廣的現(xiàn)實?!?2在其散文中,無處不在的正是這種立足于現(xiàn)實思考,對待宗教與宗教精神、神形與神性關(guān)系超越性的理性審視。在這種審視下,他發(fā)現(xiàn)無論是基督與佛抑或是其他宗教,總是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功利化或極端化的迷途。前者由于重宗教形式而輕宗教精神而將宗教變?yōu)檫_成目的的手段,使原本修生養(yǎng)心的宗教廟宇極為現(xiàn)實市儈之所;而后者則由于重神形而輕神性陷入了無意義的信仰爭斗與互相殺伐之中,使得宗教的包容性被大大削弱。當宗教由互信互愛轉(zhuǎn)向爭名逐利、互相攻訐,又怎能對人生死迷思形成精神指引和拯救?對此史鐵生呼吁在宗教信仰中應(yīng)該以人本位代替神本位,增強信眾的自我信念,以個人精神為拯救苦難靈魂的神靈。

      對于宗教在世俗中逐漸趨向功利化的問題,史鐵生將其歸結(jié)于自我信念的動搖。他在《病隙碎筆1》中引用了《圣經(jīng)?約伯記》中約伯在經(jīng)歷接踵而至的苦難后一度對神的信心動搖13,而導(dǎo)致他信心動搖的原因就在于其貪求上帝“福諾”未果產(chǎn)生的迷執(zhí)。同樣因這種“迷執(zhí)”而產(chǎn)生動搖的亦有中國的所謂“虔誠者”。他們跪倒在神像前并非是為求精神的指引和拯救,而是出于一種對權(quán)、財?shù)仁浪赘返摹芭薁帯?,一種妄圖“賄賂”神明求得其“度一切苦厄”的“我執(zhí)”。當個人的“信”隨著這種“攀爭”和“我執(zhí)”被矯飾可疑的宗教行為所取代,而宗教精神的“義”也就無從提起。對此,史鐵生認為個人信仰應(yīng)由因“行”稱義轉(zhuǎn)為因“信”稱義。因信稱義,首先要接受人神差距下苦難的永恒性。只有接受苦難永恒不可滅,人才能破除“在神的眷顧下便可為所欲為”的貪執(zhí),才能在對神“謙恭地仰望”下感知神愛的垂憐。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在對愛的理想的不懈追求中實現(xiàn)世俗福諾所不能及的,充滿著智慧、勇氣以及無窮愛愿的精神超越,那便是象征“純真熱情”的義。因信稱義,而信又往往在對彼岸的神性不斷追隨的過程中。由此,人自我信念的追求總的來說亦是對“過程美學(xué)”的不斷踐行。所謂“一切佛法唯在行愿”,對神性向往的一切心愿和信念永遠在于無限“成佛”之路上的實踐當中。

      對于宗教中因神形無法統(tǒng)一而走向極端化的現(xiàn)實問題,史鐵生在《病隙碎筆4》中呼吁一種“只要神性昭然,神形不必求其統(tǒng)一”14的個人精神信仰。史鐵生曾在《我21歲那年》的結(jié)尾這樣說道:“我仍舊有時候默念著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認識了神,他有一個更具體的名字——精神。在科學(xué)的迷茫之處,在命運的混沌之點,人唯有乞靈于自己的精神?!?5首先,這種神圣的個人精神信仰根本立足于一切愛愿,這就使它囊括了以“愛”為其精神本質(zhì)的絕大多數(shù)宗教。不僅如此,這種人本的“精神”從不親臨俗世,反以隱去神形的方式消解了由各大宗教所崇拜的神形差異導(dǎo)致的隔閡與仇恨,從而使充滿恩慈博愛的神性得以彰顯;而它平等地棲身于個人的屬性則使個人修行成為可能,而強人或教會把持信仰的問題也隨之獲得解決的辦法。其次,這種神圣的個人精神信仰“并不敵視智性、科學(xué)和哲學(xué),而只是在此三者力竭神疲之際,代之以前行”16。這種精神并非“不顧事實、敵視理智、扼殺眾人而為自己謀利”的迷信,而是在人們通過智性、科學(xué)和哲學(xué)看見了自身的苦難和宿命時,借眾神指引“全體人類在黑暗中幻想光明出路,在困惑中假設(shè)完美歸宿,在屈辱下臆造最后審判”17的終極關(guān)懷和信心鼓舞。再次,這種神圣的“精神”信仰“并不蔑視凡俗,更不與凡俗敵對”18。因為“神圣不期消滅也不可能消滅凡俗,任何圣徒都凡俗地需要衣食住行,也都凡俗地難免心魂的歧路,惟此神圣要駕臨俗世?!?9也就是說,個人只有在俗世的苦難中不斷對神性精神展開“叩問”,才能相應(yīng)地感受到“神圣”憑借愛與生命的壯美奇跡而顯現(xiàn)。

      四、結(jié)語

      常被論者譽為“匿名信徒”、“精神圣者”的史鐵生對于基督與佛宗教思想不斷辯證、理性的吸收與呈現(xiàn),并非出于要去發(fā)揚宗教的目的,而是為了重建中國當代國民精神氣質(zhì),去引領(lǐng)一場“以個體的生命為路標,孤軍深入,默默探測全人類永恒的純靜和輝煌”20的“精神圣戰(zhàn)”。令他感到憂慮的是,在物欲橫流的當代,中國國民正處于一種“既無怕也無愛,既無對神的畏懼也無對人的憐愛”21的信仰空虛狀態(tài);這種信仰的空虛往往容易造成人們道德、倫理、價值觀等的集體崩壞墮落。對于當代國民這種精神隱疾,史鐵生希望從精神療救的層面出發(fā),借基督教與佛教中對生的愛愿救贖和對死的超越智慧重建民族的精神信仰。他在其散文中時時將基督教中原罪與懺悔、愛與拯救的生愿和佛教中超然輪回的死觀通過多種審美意象熔鑄成一種充滿信與愛的個人精神信仰,由此向迷失在物欲和魔性中的人們指引了一條通向心靈天國的神性之路。他希望中國的國民能夠在對神性的仰望中看見自身的殘缺,接受生命中的苦難,在堅定的個人信念鼓舞和個人精神修煉下在通往神性這永恒的過程中不斷前行。

      注釋:

      1.2.4.14.15.史鐵生.史鐵生隨筆精選[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207.77.66.120.19.

      3.史鐵生.信與問:史鐵生書信序文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4.

      5.圣經(jīng)?新約[B].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15.146.

      6.中阿含經(jīng)[B].北京:華文出版社,2013.

      7.龍樹.中觀論?觀四諦品 https://www.sbkk88.com/mingzhu/gudaicn/fujingdaquan/zhonglun/277643.html

      8.10.史鐵生.全集?第一人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263.

      9.杜順.華嚴五教止觀[B]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3:513.

      11.史鐵生.史鐵生作品精選[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6:88.

      12.史鐵生.隨想與反省[J].人民文學(xué),1986.

      13.18.19.史鐵生.史鐵生散文[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126.95.95

      16.17.史鐵生.宿命的寫作[J].當代作家評論,2003.

      20.韓少功.靈魂的聲音[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34.

      21.劉小楓.這一代人的怕和愛[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11.

      猜你喜歡
      基督神性史鐵生
      日常的神性:局部(隨筆)
      山花(2022年5期)2022-05-12 21:24:35
      民間資源、自然神性與人文主義立場——阿來小說論
      阿來研究(2021年2期)2022-01-18 05:35:24
      自然神性輝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讀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8
      淺析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去找史鐵生
      關(guān)于史鐵生
      白色的鳥 藍色的湖——寫給史鐵生的信
      為施政和立法之依據(jù):近代中國政府基督宗教調(diào)查研究
      春·遇見
      從基督紳士到職業(yè)俗人——美國高等教育的轉(zhuǎn)型與啟示
      东辽县| 庆元县| 麟游县| 祁门县| 黄龙县| 巫山县| 阳泉市| 天津市| 中江县| 渭南市| 栾川县| 铁岭市| 新竹县| 梧州市| 阿尔山市| 交城县| 新闻| 易门县| 广灵县| 玉林市| 耒阳市| 广昌县| 江都市| 上蔡县| 皮山县| 上饶县| 宝鸡市| 胶州市| 两当县| 水城县| 平阴县| 中宁县| 临桂县| 万安县| 神池县| 江西省| 安徽省| 佛教| 招远市| 辉南县| 肇东市|